图中描述了副本交换分子动力学(REMD)作为增强采样算法在蛋白质功能性构象变化模拟上的应用。REMD理论严格且采样效率高,极大地帮助了生物大分子构象采样和结合自由能计算等难题的解决。近年来对传统REMD方法的优化方兴未艾,正如“宝葫芦”内的无尽乾坤,各类REMD新方法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百家争鸣。本综述从REMD的原理出发回顾了各类 REMD方法的变形策略,以助于对各类REMD方法的理解、应用和继续改进。
曲广波, 江桂斌. 手性纳米材料的免疫佐剂效应[J]. 化学进展, 2022, 34(2): 239-240.
Guangbo Qu, Guibin Jiang. Immune Adjuvant Effect of Chiral Nanomaterials[J]. Progress in Chemistry, 2022, 34(2): 239-240.
付素芊, 汪英, 刘凯, 贺军辉. 微纳多孔聚合物薄膜的制备与应用[J]. 化学进展, 2022, 34(2): 241-258.
Suqian Fu, Ying Wang, Kai Liu, Junhui He. Fabrication and Applications of Micro/Nano-Porous Polymer Films[J]. Progress in Chemistry, 2022, 34(2): 241-258.
膜技术在化学技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并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随着薄膜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何制备获得孔径和分布可控、机械性能优异、功能多样性的多孔聚合物薄膜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相对于无孔致密聚合物薄膜而言,微纳多孔聚合物薄膜一般密度较低、质轻、比表面积高,并且具有隔音隔热、渗透性好、可塑性强的特点。本综述首先对微纳多孔聚合物薄膜的制备方法进行了总结,包括模板法(硬模板和软模板)、相分离法、静电纺丝、刻蚀法以及其他一些方法。然后阐述了对多孔聚合物薄膜中渗透膜的结构及其相关性能表征测试方法。接着对多孔渗透膜在气体分离、能源、环境和生物工程等方面应用进行了归纳。最后,对当前微纳多孔聚合物薄膜制备方法中存在的缺点与挑战进行了总结,并对其未来的创新应用提出了展望。
孙义民, 李厚燊, 陈振宇, 王东, 王展鹏, 肖菲. MXene在电化学传感器中的应用[J]. 化学进展, 2022, 34(2): 259-271.
Yimin Sun, Houshen Li, Zhenyu Chen, Dong Wang, Zhanpeng Wang, Fei Xiao. The Application of MXene in Electrochemical Sensor[J]. Progress in Chemistry, 2022, 34(2): 259-271.
过渡金属碳化物或氮化物(MXene)作为一种新型的二维层状材料,由于具有良好的导电性、水中分散性、高的生物相容性和稳定性等,在电化学传感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将MXene与其他纳米材料复合,可以扬长避短,在性能上实现优势协同和功能互补,有效提高电化学传感器的灵敏度和选择性。本文按照检测物的种类进行分类,综述了基于MXene材料构建的电化学传感平台在生物标记物和环境污染物检测中的应用,并讨论了MXene材料在电化学传感领域未来研究发展和应用中所面临的挑战。
张旸, 张敏, 赵海雷. 双钙钛矿型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阳极材料[J]. 化学进展, 2022, 34(2): 272-284.
Yang Zhang, Min Zhang, Hailei Zhao. Double Perovskite Material as Anode for Solid Oxide Fuel Cells[J]. Progress in Chemistry, 2022, 34(2): 272-284.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lid oxide fuel cell,SOFC)是一种能量转化装置,具有转换效率高、环境友好、燃料适应性强等优点,其中,阳极作为燃料气的电化学反应场所,对SOFC性能起关键作用。相比于传统Ni-YSZ阳极,钙钛矿阳极材料结构稳定性好,具有较强的抗碳沉积、硫中毒能力。双钙钛矿结构由于具有晶格位置的多样化,因而材料结构和性能具有更强的可调控性,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成为新型阳极材料的重要研究方向。但相较于传统Ni-YSZ阳极材料,双钙钛矿阳极仍存在催化活性差,电导率低等问题。本文综述了近十几年双钙钛矿阳极材料的研究进展,首先对A位和B位双钙钛矿结构特征和形成原因进行了简单介绍,然后对两种双钙钛矿结构的典型阳极材料性能特点、改性方法和改性机理进行了分类总结,包括Sr2MgMoO6、Sr2CoMoO6、Sr2NiMoO6、Sr2FeMoO6、PrBaMn2O5+δ等材料。最后对双钙钛矿阳极材料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王才威, 杨东杰, 邱学青, 张文礼. 木质素多孔碳材料在电化学储能中的应用[J]. 化学进展, 2022, 34(2): 285-300.
Caiwei Wang, Dongjie Yang, Xueqing Qiu, Wenli Zhang. Applications of Lignin-Derived Porous Carbons for 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J]. Progress in Chemistry, 2022, 34(2): 285-300.
木质素可再生资源成本低、含碳量高、芳香度高和易集中收集,被认为是具备潜力大规模工业化制备新型多孔碳材料的重要碳质原料之一,对缓解化石资源消耗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多孔碳材料具有较高的电导率、较高的比表面积、丰富的孔道结构及良好的稳定性等特点,作为储能材料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介绍了模板法、活化法及水热法制备木质素多孔碳材料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详细总结了不同热解工艺参数对木质素多孔碳材料微观结构的影响规律,重点阐述了其作为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针对功能化木质素多孔碳材料制备工艺复杂及储能性能差等瓶颈问题,提出离子/电子扩散动力学的优化、多种储能机制的协同作用和绿色、简便制备工艺的开发等研究策略,指出研发先进炭化技术构筑合理分级孔径结构,精准调控适宜层间距且高度有序排列碳层、功能化改性表面微环境及直接构建炭化工艺参数与电化学性能之间的因效关系是制备高储能性能木质素多孔碳材料的未来研究方向。
张柏林, 张生杨, 张深根. 稀土元素在脱硝催化剂中的应用[J]. 化学进展, 2022, 34(2): 301-318.
Bolin Zhang, Shengyang Zhang, Shengen Zhang. The Use of Rare Earths in Catalysts for 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 of NOx[J]. Progress in Chemistry, 2022, 34(2): 301-318.
以NH3为还原剂的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技术可实现工业烟气中氮氧化物(NOx)的超低排放,现有钒钛系脱硝催化剂具有生物毒性,且报废后为危险废物。稀土元素(REEs)具有独特的4f电子轨道,表现出优异的储释氧性能,在催化反应中可发挥重要作用,是当前新型脱硝催化剂的重要研究对象,也是国家鼓励的现有钒钛系催化剂的替代品。本文主要总结了铈、钐、镧等12种REEs在新型脱硝催化剂中的近5年研究进展,另有钪、镥等5种REEs的相关研究较少,重点阐述了REEs改善催化剂脱硝活性与稳定性的作用机制及耦合过渡金属的协同催化机理,初步提出了脱硝催化剂的设计原则,并展望了稀土脱硝催化剂的发展前景。
冯小琼, 马云龙, 宁红, 张世英, 安长胜, 李劲风. 铝离子电池中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正极材料[J]. 化学进展, 2022, 34(2): 319-327.
Xiaoqiong Feng, Yunlong Ma, Hong Ning, Shiying Zhang, Changsheng An, Jinfeng Li. Transition Metal Chalcogenide Cathode Materials Applied in Aluminum-Ion Batteries[J]. Progress in Chemistry, 2022, 34(2): 319-327.
作为铝离子电池(AIBs)的正极材料,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MX2 (X=S、Se、Te))具有理论比容量较高和电负性较低等优点,在铝离子电池应用领域极具发展前景。本文以提高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的储铝性能为目的,综述了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MX2 (X=S、Se、Te))的储铝机理及其电化学性能的关系,并针对目前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存在的问题,总结研究者们提出的相应解决方案并归纳此类材料的主要改性技术手段。最后,对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正极材料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并探讨改善其整体电化学性能的可行策略。
汤波, 王微, 罗爱芹. 新型多孔材料用作色谱手性固定相[J]. 化学进展, 2022, 34(2): 328-341.
Bo Tang, Wei Wang, Aiqin Luo. New Porous Materials Used as Chiral Stationary Phase for Chromatography[J]. Progress in Chemistry, 2022, 34(2): 328-341.
手性固定相是色谱法分离分析手性化合物的关键。近年来,随着材料科学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手性材料被作为色谱固定相用于手性分离分析。本文综述了近5年来液相色谱、气相色谱和毛细管电色谱领域的新型手性固定相的研究进展,重点总结了基于手性多孔材料的新型手性固定相研究,最后对手性固定相的研究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牛小连, 刘柯君, 廖子明, 徐慧伦, 陈维毅, 黄棣. 基于骨组织工程的静电纺纳米纤维[J]. 化学进展, 2022, 34(2): 342-355.
Xiaolian Niu, Kejun Liu, Ziming Liao, Huilun Xu, Weiyi Chen, Di Huang. Electrospinning Nanofibers Based on Bone Tissue Engineering[J]. Progress in Chemistry, 2022, 34(2): 342-355.
通过模仿天然骨的成分、结构特性对材料进行设计与调控,获得新型仿生人工骨修复材料,这已成为骨修复材料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静电纺纳米纤维具有可调控的纳米结构、高孔隙率和大比表面积,可以模拟天然细胞外基质的结构和生物功能,被广泛应用于骨组织工程。本文提供一个基于骨组织工程的静电纺纳米纤维的全面概述。首先简要介绍了骨组织工程,并讨论了静电纺原理、参数和典型设备。随后,讨论了静电纺纳米纤维的表面改性方法,并通过关注最具代表性的实例重点介绍了与静电纺纳米纤维和静电纺纳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应用最相关的最新进展。此外,本综述展望了静电纺纳米纤维未来发展的挑战、机遇以及新方向。
何闯, 鄂爽, 闫鸿浩, 李晓杰. 碳点在润滑领域中的应用[J]. 化学进展, 2022, 34(2): 356-369.
Chuang He, Shuang E, Honghao Yan, Xiaojie Li. Carbon Dots in Lubrication Applications[J]. Progress in Chemistry, 2022, 34(2): 356-369.
各种形式的摩擦和磨损不仅消耗了全球20%以上的能源,而且造成大量设备损坏。因此,开发减摩抗磨润滑材料对节约能源、延长机械设备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碳点是一种新型的碳纳米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化学传感、生物成像、催化、光电器件等领域。近年来,大量研究探索了碳点在工业润滑、微/纳米电子机械系统润滑、生物润滑等润滑领域的应用,证明了碳点具有优异的摩擦学性能,具备巨大潜力成为下一代绿色高效的减摩抗磨润滑材料。然而,至今仍缺乏碳点在润滑领域应用的系统性总结论述。因此,本文对碳点在润滑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了全面系统综述。首先,详细介绍了碳点作为纳米添加剂和润滑涂层的润滑效果及提升其润滑性能的3种策略(尺寸形状控制、表面修饰、杂原子掺杂);然后,全面分析了碳点的润滑机理;最后概述了碳点在润滑领域应用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郭驰, 张望, 涂吉, 陈盛锐, 梁济元, 郭向可. 三维铜基集流体的构筑及在锂金属电池中的应用[J]. 化学进展, 2022, 34(2): 370-383.
Chi Guo, Wang Zhang, Ji Tu, Shengrui Chen, Jiyuan Liang, Xiangke Guo. Construction of 3D Copper-Based Collector and Its Application in Lithium Metal Batteries[J]. Progress in Chemistry, 2022, 34(2): 370-383.
锂金属因其具有超高比容量(3860 mAh·g-1)以及较低的氧化还原电势(-3.04 V vs 标准氢电极),被认为是下一代高能量密度二次电池的理想负极材料。然而“无宿主”的金属锂在金属/电解液界面层进行沉积/剥离,不可避免地会生长枝晶,不仅使电极表面电流分布不均,同时可能会刺穿电池隔膜而导致电池短路。通过构造三维集流体/锂金属复合负极可以有效调控锂沉积行为并抑制枝晶生长,从而提升电池的库仑效率、循环寿命以及倍率性能,该领域近年来一直都是研究的热点。本文首先总结了基于三维集流体抑制锂枝晶的相关原理和模型;其次针对用于负极的铜基集流体,根据构成三维结构基底单元的维度,总结了三维铜基集流体的制备方法及其在锂金属负极保护方面的应用;最后,对三维集流体构造复合锂负极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彭诚, 吴乐云, 徐志建, 朱维良. 副本交换分子动力学[J]. 化学进展, 2022, 34(2): 384-396.
Cheng Peng, Leyun Wu, Zhijian Xu, Weiliang Zhu. Replica Exchange Molecular Dynamics[J]. Progress in Chemistry, 2022, 34(2): 384-396.
副本交换分子动力学(REMD)是一种广泛应用于蛋白质功能性构象变化模拟及相应自由能计算的增强型采样算法。由于REMD理论严格且采样效率高,近年来备受关注,尤其是针对传统REMD方法的发展和优化,显著提高了REMD的采样效率,拓展了其应用范围。但是各种REMD新型方法的最佳适用范围也存在较大区别,使得如何选用合适的REMD方法成为实际应用的难题和挑战。因此,有必要对各种REMD方法及其应用进行阐述,深入比较各方法的优缺点及其实际应用体系。本综述从REMD的原理出发,回顾了近年来各类REMD方法的变形策略,以助于对REMD方法的理解、应用和继续改进。
赵聪媛, 张静, 陈铮, 李建, 舒烈琳, 纪晓亮. 基于电活性菌群的生物电催化体系的有效构筑及其强化胞外电子传递过程的应用[J]. 化学进展, 2022, 34(2): 397-410.
Congyuan Zhao, Jing Zhang, Zheng Chen, Jian Li, Lielin Shu, Xiaoliang Ji. Effective Constructions of Electro-Active Bacteria-Derived Bioelectrocatalysis System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Promoting Extracellular Electron Transfer Process[J]. Progress in Chemistry, 2022, 34(2): 397-410.
传统的电活性微生物(Electro-Active Bacteria,EAB)主导的胞外电子传递(Extracellular Electron Transfer,EET)效率较低,极大程度地限制了微生物电催化在环境及工业中的应用。为打破这一瓶颈,近年来多国科学家尝试开发先进的催化材料以强化生物电催化体系(Bio-Electrocatalytic System,BES)中的电子传递效能。借用材料科学、电微生物学及合成生物学技术等多学科手段尝试将传统无机催化材料及电活性微生物进行理性优化,将有望强化电子的传递通量和效率。这种优化升级推动了传统单一的无机催化材料向活体生物催化材料过渡,并有望朝着向更精细化、智能可控的先进材料升级改造,也为拓展先进材料的规模化应用提供更有利的技术支撑。本文对现阶段几种强化EET的有效手段用以有效构筑BES展开综述,包括了微生物-石墨烯改性复合材料、原位杂化光催化半导体材料自组装微生物、核/壳装配的生物材料及接种基因工程菌等内容,最后总结了微生物活体生物材料所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在环境应用中所面临的机遇。
张婷婷, 洪兴枝, 高慧, 任颖, 贾建峰, 武海顺. 基于铜金属有机配合物的热活化延迟荧光材料[J]. 化学进展, 2022, 34(2): 411-433.
Tingting Zhang, Xingzhi Hong, Hui Gao, Ying Ren, Jianfeng Jia, Haishun Wu. Thermally Activated Delayed Fluorescence Materials Based on Copper Metal-Organic Complexes[J]. Progress in Chemistry, 2022, 34(2): 411-433.
具有热活化延迟荧光(thermally activated delayed fluorescence, TADF)特性的配合物可以同时利用单重态和三重态激子,因此发光量子效率较高,近年来受到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关注。特别是铜金属有机配合物,最低单重态和最低三重态的能量差较小,又可以通过不同配体或取代基进行调节,所以具有较好TADF性能。本文根据配位原子的类型,汇总和分析了近5年具有TADF性质的铜配合物的结构特点和发光性能,并简要讨论了其在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OLEDs)中的潜在应用。
高耕, 张克宇, 王倩雯, 张利波, 崔丁方, 姚耀春. 金属草酸盐基负极材料——离子电池储能材料的新选择[J]. 化学进展, 2022, 34(2): 434-446.
Geng Gao, Keyu Zhang, Qianwen Wang, Libo Zhang, Dingfang Cui, Yaochun Yao. Metal Oxalate-Based Anode Materials: A New Choice for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Applied in Metal Ion Batteries[J]. Progress in Chemistry, 2022, 34(2): 434-446.
商业化锂离子电池石墨负极和锂盐过渡金属氧化物正极材料的储锂容量都已接近各自的理论值,探索下一代高能量密度电极材料是解决现阶段锂离子电池容量限制的关键。近年来,新型金属草酸基负极材料,借助其在金属离子电池中多元化储能机制诱发的较高储能效应在碱金属离子电池绿色储能材料领域备受关注。本文就金属草酸基材料在锂、钠、钾金属离子电池方面的最新研究进行了综述,着重介绍了材料的晶型结构、多元化储能机制及储能过程中的动力学特征,简单阐述了材料在电化学储能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金属草酸基负极材料在形貌晶型控制、界面碳复合改性和金属元素掺杂方面的改性策略。最后,预测了金属草酸基负极材料在碱金属离子电池体系的发展方向。
薛朝鲁门, 刘宛茹, 白图雅, 韩明梅, 莎仁, 詹传郎. 非富勒烯受体DA'D型稠环单元的结构修饰及电池性能研究[J]. 化学进展, 2022, 34(2): 447-459.
Chaolumen Xue, Wanru Liu, Tuya Bai, Mingmei Han, Ren Sha, Chuanlang Zhan. Recent Progress on Solar Cell Performance Based on Structural Tailoring on DA'D Units of Nonfullerene Acceptors[J]. Progress in Chemistry, 2022, 34(2): 447-459.
近年来,设计和合成高性能非富勒烯受体(NFAs)材料已经成为太阳能电池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基于DA'D型稠环结构的NFAs由于具有吸光系数高、能级和带隙可调、结构易于修饰、分子可高效合成、光电学性能优异等优点而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在短短7年的时间里,能量转换效率(PCE)从3%~4%提高到18%。2019年初邹应萍等报道了一个优秀的受体分子Y6,与PM6共混制备单结电池,获得了15.7%的能量转换效率。Y6类受体材料的中心给电子单元为DA'D型稠环结构,缺电子单元(A')通过氮原子与两个给电子单元(D)并联形成稠环结构,这有助于降低前线分子轨道能级并增强吸收,同时与氮相连的两个烷基链和位于噻吩并噻吩β位的两个侧链则有助于提高溶解度及调节结晶性。自Y6问世以来,人们对分子的结构剪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报道了数十种新的结构。在这些新的受体中,DA'D部分的结构裁剪对提高器件效率和太阳能电池的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A'、D单元和侧链结构修饰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通过选择几组受体,对最近报道的分子进行分类,并将它们的光学、电化学、电学和光电性质与精确的结构修饰相关联,从而对结构-性能关系进行全面概述。
王雨萌, 杨蓉, 邓七九, 樊潮江, 张素珍, 燕映霖. 双金属MOFs及其衍生物在电化学储能领域中的应用[J]. 化学进展, 2022, 34(2): 460-473.
Yumeng Wang, Rong Yang, Qijiu Deng, Chaojiang Fan, Suzhen Zhang, Yinglin Yan. Application of Bimetallic MOFs and Their Derivatives in 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J]. Progress in Chemistry, 2022, 34(2): 460-473.
双金属有机骨架及其衍生物一方面具有单金属有机骨架孔道丰富、比表面积大、结构可调、活性位点丰富等特点,另一方面具有双组分与多孔结构之间的协同效应,因而受到了研究人员的密切关注,在储能、催化、分离、传感器、医药、气体存储等领域广泛应用。和单金属MOFs类似,双金属MOFs的导电性不佳、结构易坍塌,这极大地限制了其在电化学储能中的应用。通过对双金属MOFs进行热处理,易得到分布均匀的多孔碳@双金属氧化物/硫化物/磷化物/硒化物等衍生物,不仅保持了独特的多孔结构,而且提高了材料的导电性和结构稳定性,有利于在电化学储能中的应用。因此,本文从双金属MOFs中的主要金属离子入手,综述了双金属MOFs及其衍生物用于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金属空气电池等电化学储能器件的最新应用进展。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双金属MOFs在电化学储能应用中的优势,并对其制备、作用机理和后处理研究提出了建议。
王亚奇, 吴强, 陈俊玲, 梁峰. 狄尔斯-阿尔德反应催化剂[J]. 化学进展, 2022, 34(2): 474-486.
Yaqi Wang, Qiang Wu, Junling Chen, Feng Liang. Diels-Alder Reaction Catalyst[J]. Progress in Chemistry, 2022, 34(2): 474-486.
狄尔斯-阿尔德(Diels-Alder)可以构建结构丰富的有机化合物,被认为是现代有机化学中的基石反应之一。自1928年被发现以来,Diels-Alder (D-A)反应得到了深入发展,这主要是由于该反应能够产生六元环结构,可以一步反应得到具有四个立体中心的产物,从而大大增加分子的复杂性。这种特殊的转化已广泛应用于复杂天然产物的合成、药物化学以及材料科学等领域。近十年,大量天然生物酶(如SpnF、MaDA等)被发现可用于体外单独催化D-A反应,同时,大量的非酶催化剂(如路易斯酸、过渡金属与配体复合物等)也被应用于催化D-A反应。本文主要从D-A反应催化剂的类型分类,对近年来天然酶、酸、过渡金属、电催化等参与的D-A反应进行简要概述,同时对催化剂所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进行总结,并对今后发展做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