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新闻公告
More
化学进展 最新录用 返回主页

说明:以下列出经编委会审查通过,被本刊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尚未确定具体刊出日期, 其个别内容、版式可能与最后的发表版本稍有差异, 请以最后发表为准。本刊已经为这些文章分配了文章唯一和持久的doi,您可以使用doi直接引用本文。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陈佳瑶, 肖鹏程, 聂赛群, 罗伏利, 赵田, 陈一
    录用日期: 2025-08-29
    随着环境的日益恶化,能源储存领域的发展日益重要,开发和设计各种高性能电池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已成为时代的必然趋势。然而,现有的电池电极基材已不足以实现更高性能电池的制备,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作为一种新型的多功能材料,因其高比表面积、高孔隙率和优异的可调控修饰性,已成为具有更高应用潜力的电极基材。本文全面综述了各种MOF在电池电极领域中的应用,深入研究讨论了MOF基电极材料的创新应用策略、挑战和未来发展前景,强调了它们在提高电极材料性能方面的巨大潜力,旨在为MOF基材的可持续发展铺平道路。
  • 钟巧芳, 李梦洁, 胡燕秋, 屈超, 张海军, 刘江昊
    录用日期: 2025-08-29
    Inconel 718 (IN 718)合金具有优异的高温强度、高延展性和良好的耐蚀性,在航空航天、军工及能源等领域有广阔应用前景。然而,IN 718合金较低的硬度和耐磨性严重限制其应用领域拓展。针对此问题,可行的解决策略是对IN 718合金进行表面或基体的组成/结构改性。激光增材制造方法可有效地调控复合材料的组成和显微结构,从而优化其综合力学性能。本文首先介绍了IN 718基复合材料的性质特点和改性思路,随后明确了IN 718基复合材料激光增材制造方法的优越性和局限性,并且概括了激光增材制造IN 718基复合材料的显微结构及力学性能的演变规律,最后总结了IN 718基复合材料的组成设计、制备方法改进、显微结构调控和力学性能优化等方面的关键科学问题,进而对本领域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作出了展望。
  • 邹双琳, 徐迎春, 桂涛, 谭蓉, 肖领平, 孙润仓
    录用日期: 2025-08-29
    在全球环保意识高涨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的时代背景下,生物质基原料制备胶黏剂的研究愈发引人瞩目。传统石油基胶黏剂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存在不可持续、高能耗、高污染等问题,因此,开发绿色、可持续且性能优异的生物质基胶黏剂成为研究热点。生物质基胶黏剂依旧面临耐水性欠佳、成本居高不下以及环保性能有待完善等难题。未来的研究应聚焦于优化生物质原料的改性工艺,降低生产成本,提升胶黏剂的综合性能,并推动其大规模工业化应用。深入研究生物质原料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联,是开发环保低成本的胶黏剂的关键。本文从生物质基原料的分类、改性方法及性能进行总结,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 赫研, 宋佳欣, 范晓强, 于学华, 赵震
    录用日期: 2025-08-29
    甲烷是一种丰富的低碳清洁资源,其高效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甲烷气相选择氧化反应将甲烷直接转化为高附加值的目标产物已然成为高效利用甲烷的有效途径。该反应具有设备简单、反应能耗相对较低等优点。然而,甲烷的碳氢键强大导致其活化过程比较困难,而产物甲醛在高温含氧条件下易于深度氧化导致目标产物选择性降低。因此,实现高选择性的甲烷直接氧化形成含氧化合物是具有挑战性的。本篇文章综述了甲烷气相选择氧化制甲醛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甲烷在催化剂上选择氧化制甲醛的反应机理,催化剂体系以及各种原位表征在反应中的应用,最后对甲烷选择氧化反应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 杨静远, 姚晓琦, 叶沥, 靳海睿, 王毅
    录用日期: 2025-08-29
    核能在我国能源利用的占比逐渐提升,随之带来了一系列困难和挑战。核电厂在运行中会产生大量的放射性废液和固废,如何有效地处理与处置也成为研究重点。对于放射性废液,国内目前的主要处理工艺是离子交换和桶内蒸发干燥。另外,化学沉淀法、膜技术和其他一些新兴技术联合处理也是目前的研究方向。对于固体废物,放射性离子与其结合紧密,难以有效地清洁解控。所以国内目前都采用固化、压缩的方式进行处置。尤其是混合废树脂,产量大、放射性剂量高,且具有吸水性和弹性,目前国内主要采用热态超压工艺以提高减容比,然后包装后进行地质处置。
  • 束璐茜, 张炎
    录用日期: 2025-08-29
    细胞异质性是理解胚胎发育、疾病演化等生命过程的关键,而传统群体细胞RNA测序无法解析单细胞层面的基因表达差异。单细胞RNA测序技术(scRNA-seq)虽能在单细胞分辨率下构建转录组图谱,但其面临单细胞分离捕获效率低、RNA微量操作偏差大等挑战。以微流控芯片为技术载体的scRNA-seq通过微米级流体操控系统,将单细胞分离、裂解、逆转录、扩增及测序文库构建等流程集成化,实现了高通量、低样本损耗及自动化操作,显著提升了scRNA-seq的效率与数据可靠性。本文概述了scRNA-seq的测序流程,包括单细胞的分离与捕获、RNA 提取、逆转录与扩增、单细胞测序等步骤,分析了微流控芯片在适配单细胞、精准控制反应体积和实现流程自动化等方面的核心优势,并简述了代表性平台Fluidigm C1、10X Genomics Chromium及BD Rhapsody的技术原理与特点。微流控芯片技术为scRNA-seq提供了高效、精准的技术平台,未来随着芯片设计的不断优化与多组学整合分析能力的提升,我们期待其在解析复杂生物系统、揭示疾病机制乃至推动精准医疗方面发挥更为深远的作用。
  • 孙茹宇, 祁曼, 赵亚文, 吕永利, 王丽, 延卫
    录用日期: 2025-08-29
    随着全球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关注日益增加,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ECO2R)制甲醇在碳达峰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现有ECO2R催化剂在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等方面仍存在一些挑战,限制了其实际应用,这使得开发高效催化剂成为该领域的核心研究方向。传统的催化剂设计是通过试错法进行,效率十分低下。因此,需要寻找新的加速催化剂开发的方法。随着AI的快速发展,机器学习逐渐成为推动催化剂研发的重要工具。本文系统综述了ECO2R制甲醇的反应机理,总结了近年来铜基、非铜基及酞菁基催化剂的最新研究进展。最后介绍了机器学习应用的基本程序,从数据收集到模型验证,并重点阐述了其在催化剂活性预测、催化剂设计及优化方面的应用。尽管机器学习在ECO2R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存在若干挑战,包括数据稀缺、模型可解释性不足以及缺乏通用预测框架等。未来研究应致力于构建高质量的催化剂数据库,提升模型的可解释性和泛化能力。本综述旨在为ECO2R制甲醇的催化剂设计提供全面的视角,并强调机器学习在推动该领域实现突破性进展中的关键作用。
  • 何鸿樟, 张竞哲, 周科年, 吴金波, 李发亮, 张海军
    录用日期: 2025-08-29
    化肥和其他工农业化学品的大量使用导致过量含NO3-废水排放到自然界中,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光催化水中NO3-还原技术以其高效能、低能耗和广泛的适用性被认为是一种极具应用前景的NO3-无害化处理方法。本文详细阐述了光催化水中NO3-还原的机理和主要产物,系统地综述了常用的光催化剂类型,介绍了光催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此外,文章还全面分析了光催化NO3-还原技术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并对其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深入讨论和展望。
  • 任宇祥, 韩东阳, 石威巍
    录用日期: 2025-08-29
    完全由D-氨基酸组成的镜像肽和蛋白质因其抗蛋白酶水解和低免疫原性,已成为有潜力的治疗候选物。镜像噬菌体展示是目前识别靶向疾病相关蛋白的镜像肽配体的主要实验方法。然而,镜像噬菌体展示的成功依赖于合成的镜像靶蛋白,而传统的重组表达方法受限于生物体系的内在手性,无法生产镜像蛋白。近年来,化学蛋白质合成方法取得显著进展,如酶可切割增溶标签、骨架安装的分裂内含肽辅助连接以及可移除糖基化修饰辅助折叠策略,这些方法有效解决了镜像蛋白质制备中的关键问题。此外,以人工智能驱动的蛋白质设计为代表的计算方法也逐渐成为有力的互补手段,加速了镜像蛋白药物候选物的发现与优化。尽管镜像蛋白药物尚未进入临床应用阶段,但化学合成和配体筛选方法的持续创新,正稳步推动其治疗潜力的临床转化。
  • 杨世迎, 马锡淼
    录用日期: 2025-08-07

    在面对难降解且高毒性的卤代有机物、抗生素等新污染物时,微电解填料可以借助直接的电子还原和电化学氧化等手段,有效地瓦解这些污染物分子的化学结构,达成深度矿化的效果。然而,传统的微电解填料仍存在诸多棘手问题,比如填料的稳定性欠佳、使用寿命较短、容易出现板结与钝化现象,致使反应器堵塞,进而需要频繁地更换填料。通常采用造粒来强化铁粉与活性炭粉之间的界面键合强度来解决这些问题。但以往的研究往往侧重于填料的组成成分或制备手段对填料性能的影响,黏结剂的作用隐微难见。通过深入的调查发现,黏结剂在微电解填料性能强化进程中实则扮演着“幕后功臣”的角色,其官能团和化学结构对填料的性能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不但能够优化填料的机械强度,提升填料的稳定性与抗钝化能力,改善传质过程,避免填料板结,延长填料的使用周期,而且还可以提高电子的利用率,催化反应的发生,从而进一步强化对新污染物的降解活性。鉴于此,本文系统总结了在不同造粒方法中常用黏结剂的界面键合机理,剖析了黏结剂强化微电解填料性能的深层作用机制,探讨了黏结剂种类与含量对填料性能的影响规律,并对开发新型高性能黏结剂材料,优化黏结剂在填料制备过程中的工艺参数,深入探索黏结剂填料活性成分之间的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展望,以期促进微电解填料在环境治理领域的发展。

  • 刘倩, 彭梓昌, 王雅梦, 耿瑶, 任晓敏, 夏小乐
    录用日期: 2025-08-07

    甜味蛋白凭借其低热量、高甜度属性,在食品工业中展现出巨大潜力,不仅能够满足消费者对于健康、安全甜味剂的需求,还有望替代传统高热量甜味剂,推动食品工业创新。然而,其商业化进程仍面临原料产地限制、产量低、提取成本高、稳定性差等挑战。本文综述了甜味蛋白的基本特性,探讨了其呈味机制以及结构与甜味活性之间的关系;并提出通过合成生物学和人工智能等手段对甜味蛋白及宿主进行精准设计与改造,从而提高其甜度、稳定性和产量;同时,通过优化宿主、表达与分泌策略以及发酵过程精准控制,进一步提升甜味蛋白的产量和活性。这为解决甜味蛋白商业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对于推动甜味蛋白在食品工业中的广泛应用具有积极意义。

  • 研究论文
    陈妮娜, 李志强, 郭龙益, 文隆煜, 江磊, 李孔斋
    录用日期: 2025-08-01

    化学链技术在二氧化碳原位捕集、氢能制备、氧化脱氢和甲烷部分氧化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载氧体开发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环节。探索载氧体晶格氧储释氧机理对高性能载氧体设计、化学链反应机制阐释和产物选择性与产率调控至关重要。本文系统回顾了载氧体储释氧机理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进展,呈现了关键表征技术在探索晶格氧迁移机制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概述了不同类型载氧体的反应机理和活性组分的时空演变特征,为载氧体结构设计与改性提供理论支撑。同时,本文还重点论述了化学链载氧体储释氧机理研究的难点与争论点,展望了该领域尚未解决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 研究论文
    郭旭, 李欣, 齐晶瑶
    录用日期: 2025-08-01

    磷化铁钴以其低成本、较高催化活性被认为是阳极解离水的重要候选材料,但其仍然面临本征导电性较差、活性位点有限等问题。本文从以析氧反应为代表的阳极水电氧化过程出发,系统综述了磷化铁钴基材料通过本征活性调控、杂原子掺杂、缺陷设计、异质结构筑等策略调整电子结构、优化水氧化中间体吸附能、提高稳定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最后对进一步发展磷化铁钴基电极材料提出展望。

  • 研究论文
    韩梦雨, 陈蓉, 李乔, 李红, 贾怡
    录用日期: 2025-07-28

    化学动力学疗法(CDT)是指利用金属离子介导的芬顿/类芬顿反应催化过氧化氢生成高细胞毒性的羟基自由基杀伤肿瘤细胞的方法,具有肿瘤特异性、副作用小,以及治疗过程仅由肿瘤内部物质如过氧化氢、谷胱甘肽引发,无需外部刺激等优点。然而肿瘤微环境中高浓度的谷胱甘肽、内源性过氧化氢不足及乏氧等阻碍了CDT的治疗效果。为了提高CDT的疗效,研究人员相继探索了多种金属离子介导的芬顿/类芬顿反应,进而实现CDT与其他疗法的联合治疗。本文综述了CDT的反应机制及其与多种疗法协同抗肿瘤应用的研究进展。首先讨论了不同金属离子介导的CDT的催化反应机制,深入探讨了各种离子催化芬顿或类芬顿反应时的优势和不足。进而,分别详细描述了光热疗法、化疗、光动力疗法等多种疗法与CDT的联合治疗应用于抗肿瘤治疗中的最新研究进展。最后,提出了CDT未来发展的研究方向,以及进一步推动该疗法进行临床应用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

  • 研究论文
    韩威妺, 王亚惠, 李胤, 严建安, 李智琴, 黄棣
    录用日期: 2025-07-28

    意外事故或疾病导致的骨缺损是骨科手术中非常常见且棘手的问题,寻找理想的骨修复材料已成为目前骨组织工程的热点之一。聚氨酯(PU)材料是一类软硬段交替排列,具有微相分离结构的多嵌段共聚物,可通过软段结构、硬段比例、结晶度等实现应用性能的调控(机械性能、生物相容性及生物降解性等),在骨缺损修复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近年来PU在骨组织工程领域的设计、合成、改性和生物学性能等方面的研究,并重点介绍了PU在骨再生中的应用进展,包括植入支架、可注射材料和药物载体等,以期为未来PU材料的设计及临床应用提供更多思路。

  • 研究论文
    何英, 谭昉畅, 闫希亮
    录用日期: 2025-07-28

    MOFs因其独特的结构和理化性质,在气体存储、催化、传感等领域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仅靠传统实验方法难以快速高效地设计具有所需性质的MOFs。近年来,以传统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方法在材料科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诸多显著性成果。其中,如何有效提取MOFs结构特征,并将其转化为计算机可识别的输入形式,是传统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建模的前提和关键步骤。为此,本文系统综述了基于分子描述符的人工特征提取和基于端到端深度学习的自动特征提取,总结了两种方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着重强调了两者在MOFs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和最新进展,最后讨论了提高结构特征提取的全面性、可解释性和可重复性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人工智能驱动的MOFs设计提供参考和理论指导。

  • 吴明宇, 马东亮, 华青松, 陆顺
    录用日期: 2025-07-11

    由于其独特的层状结构与优异的电化学性能,二硫化钼(MoS2)在储能领域,尤其是超级电容器系统中,展现出极具潜力的应用前景,广泛被认为是最具代表性的过渡金属硫化物之一。MoS2具有较高的理论比电容、丰富的边缘活性位点,以及良好的可调控性与结构多样性,使其在构建先进电极结构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此外,MoS2在电子、离子传输方面的各向异性特征为调控其电化学行为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维度。本文将系统性地综述MoS2的多种合成策略及其在储能领域的研究进展,特别关注层间距调控对超级电容器构型中储能行为的影响机制,涵盖从材料结构调变、电子构型演化到宏观器件性能提升的全链条逻辑。本综述旨在为MoS2在下一代高性能储能器件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 综述与评论
    全凤, 高川子, 裘文慧, 郑一
    录用日期: 2025-07-11

    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是一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因其在工业和消费品中的广泛应用而广泛存在于各类环境介质中,并通过饮食、饮水、呼吸和皮肤接触进入人体内,对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胎盘作为母胎界面的关键器官,不仅承担着物质交换和内分泌调节的重要功能,还是保护胎儿免受外界有害物质侵害的天然屏障。PFAS能够穿过胎盘屏障并在胎盘组织中累积,进而干扰胎盘正常生理功能,严重威胁胎儿健康生长与发育。本文基于流行病学、胎盘细胞模型以及动物暴露模型的研究证据,综述了PFAS暴露对胎盘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总结了PFAS在胎盘中的全球暴露水平,分析了PFAS暴露对胎盘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并探讨了可能的分子机制。通过对现有研究的全面梳理,并为后续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 张玉香, 张伟杰, 刘磊, 黄奕睿, 王惠, 冯岸超
    录用日期: 2025-06-19
    光诱导电子转移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Photoinduced Electron Transfer-Reversible Addition-Fragmentation Chain Transfer Polymerization,PET-RAFT聚合)凭借能耗低、反应条件温和、时空可控、反应正交性和耐氧性等特性在聚合领域得到广泛关注与应用,在表面改性方面,PET-RAFT聚合被用于改善材料的表面特性,如生物相容性和抗黏附性。在生物医药领域,PET-RAFT聚合技术用于药物递送系统,如球形胶束和囊泡。此外,PET-RAFT聚合在3D打印和激光写入中的应用展示了其在精确控制材料结构和功能化方面的巨大潜力。PET-RAFT聚合的关键在于寻找合适的光催化剂,目前催化剂包括均相和非均相催化剂体系,均相催化体系如过渡金属络合物、卟啉及酞菁类催化剂、有机染料和半导体材料等,非均相催化剂体系如宏观材料负载型、纳米材料负载型、金属有机框架型、共价有机框架型和共轭微孔聚合物等,其中非均相催化剂可以通过离心和过滤分离对光催化剂进行有效回收利用。未来研究者将开发新型低成本、高效率、易回收、无毒的光催化剂以提高低能光子的使用效率和改善光聚合与环境的相容性。
  • 袁骏舒, 周伟, 于洋, 王星星, 黄玉明, 孟晓晓
    录用日期: 2025-06-06
    氢能是未来能源的理想载体,传统的化石燃料重整制氢方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碳排放问题,海水直接电解制氢是未来极具发展前景的新型制氢方式。相比于传统基于纯水的电解制氢技术,天然海水在成分上更复杂,电解过程中发生的副反应更多,对电极材料、电解槽结构设计等提出了更高要求。阳极析氯反应(CER)及阴极钙镁离子沉淀反应是海水直接电解技术面临的两大挑战。近年来已有大量文献报道CER的发生机理及抑制方法。相比之下,针对阴极钙镁离子沉积问题的机制及抑制策略讨论较少。在实际电解制氢过程中,阴极表面因钙镁离子沉积导致的电极传质阻力增大、电解效率降低等问题需重点关注。为此,本文从电极表面钙镁离子沉淀的形成机制出发,介绍了直接电解海水制氢的基本原理、面临的挑战,并对近年来针对阴极无机沉淀的抑制策略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最后,本文对未来海水直接电解制氢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 马金珠, 楚碧武, 马庆鑫, 何广智, 刘倩, 王书肖, 贺克斌, 赵进才, 贺泓
    录用日期: 2024-03-19
    大气污染是城市环境质量改善面临的重大挑战。城市化过程既是造成城市大气高度复合污染的重要原因,也为城市自净化大气污染物提供了可人为强化的条件。“环境催化城市”是指将城市中的建筑物内外、硬化地面等表面涂覆催化材料,在自然界的光、热等条件下实现环境中低浓度气态污染物自发催化净化的城市。构建“环境催化城市”对低碳控制大气复合污染,持续改善室内外环境空气质量,规划建设“自净城市”意义重大。本文提出了“环境催化城市”概念,并对如何完善和发展“环境催化城市”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展望。
  • 王爽, 张鑫, 孙苗, 段红娟, 张海军, 李少平
    录用日期: 2024-03-13
    木质纤维素气凝胶具有密度低、孔隙率高、导热系数低等优异性能,被广泛应用于保温隔热、吸附、催化、电磁屏蔽和生物医学等领域。同时木质纤维素也是一种生物基材料,具有绿色、无污染、可再生和可持续的特点。本文首先综述了木材基纤维素和农作物废弃物基纤维素气凝胶的最新研究进展,然后综述了冷冻干燥、超临界干燥和常压干燥制备木质纤维素气凝胶的研究现状。其次,针对木质纤维素气凝胶普遍存在的易燃问题,详述了提高木质纤维素气凝胶阻燃性能的常用方法。最后,提出了木质纤维素气凝胶制备及性能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 高露莎, 李婧汶, 宗慧, 刘千玉, 胡凡生, 陈接胜
    录用日期: 2022-04-01
    水是一种清洁、安全、环境友好的化学反应介质,认识水介质体系中水的性质及水热化学反应对凝聚态化学的研究至关重要。水热条件下的水处于高温高压状态,其物理化学性质往往与常态下的水完全不同;因此,水热体系中可进行的化学反应范畴大为拓宽。本文介绍了水分子及其团簇的结构,水性质随条件变化的规律和特点以及水热体系中的凝聚态问题,综述了水热体系中典型的材料合成、水热有机化学反应、生物水热合成等内容,梳理了凝聚态和水热化学之间的关系,期望从凝聚态化学的角度为理解水热化学及反应体系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 林乐, 刘学明, 梁彦杰, 徐文彬, 李音, 林璋
    录用日期: 2021-12-27
    我国重金属危险废物(重金属危废)产生量全球第一,高达数千万吨/年,环境危害性极强,一旦控制不当将引发重大环境安全事故,其处理处置一直是环境领域的世界难题。目前,基于物相调控的资源化是解决该难题最具潜力的方案。然而,重金属危废来源广,物相种类多样、结构多变,导致难以发展共性的资源化技术。本文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所列危废为研究对象,在数据科学和化学交叉视域下系统深入地分析重金属危废的物相组成特征,归纳出重金属危废中的共性物相,并构建了全行业重金属危废中重金属元素与物相的映射图谱。在此基础上,本文介绍了两种重金属赋存分布的定量分析方法,明确了典型重金属危废中的赋存物相,最后展望了重金属危废物相新认知在推动处理处置技术革新方面的广阔前景。
  • 唐向春 陈家祥 刘利娜 廖世军
    录用日期: 2021-05-25
    燃料电池技术及产业近年来在我国迅猛发展,然而,大量使用Pt基贵金属催化剂所带来的高成本问题仍然是制约燃料电池技术及产业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开发和研究具有更高催化效率的Pt基贵金属催化剂对于促进燃料电池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有三维特殊形貌/纳米结构的Pt基催化剂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类极其重要的低Pt催化剂,这类催化剂由于具有特殊的形貌和结构,其Pt质量活性可以数倍数十倍地高于目前广泛使用的Pt碳类催化剂。本文着重介绍了近年来具有三维特殊形貌的Pt基催化剂(如:纳米框架结构、花状结构、纳米笼结构、海胆结构等)的研究进展,以及这类催化剂在燃料电池中的应用的研究进展。同时,指出了这类催化剂尚存在的不足和面临的挑战,并对这类催化剂的未来的研究和应用做了展望。
  • 刘加伟, 王婧, 王其, 范曲立, 黄维
    录用日期: 2020-12-28
    光声(PA)成像作为一种结合了光学和声学成像优势的新型成像方式,具有深层组织穿透和高空间分辨率等优点,在重大疾病的早期影像诊断方面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然而传统的PA造影剂依然存在信噪比低、选择性及特异性差等不足,容易产生假阳性诊断结果。激活型PA造影剂可以有效的降低背景噪声,并提升成像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是目前PA造影剂设计与构筑的主要趋势。本综述首先简单介绍了PA成像的原理,然后结合近几年在金属离子、酶、活性氮和活性氧等相关方面的生物成像应用,梳理了可激活探针在不同微环境中的响应方式。最后,对激活型探针在PA成像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 任文臣, 崔志华, 王文涛, 唐炳涛
    录用日期: 2020-12-22
    锂硫电池采用理论放电比能量高达2600 Wh/kg的单质硫作为正极活性物质,其能量密度是传统锂离子电池的5~6倍,可大幅提高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和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然而,锂硫电池正极充放电中间产物多硫化锂易溶于电解液,从而造成活性物质流失。在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研究中,常采用多孔化处理或极性修饰,赋予正极载体一定的束硫能力,抑制多硫化锂的溶解。作为天然的纳米材料源,生物质纤维可利用其丰富的分级多孔结构和天然的杂原子掺杂特性对锂硫电池正极活性物质进行物理或化学吸附,从而提高电池的循环稳定性。本文分类综述了生物质纤维在锂硫电池正极材料中的应用,总结了生物质纤维衍生碳材料的功能化处理手段及束硫机理,分析了目前生物质纤维衍生碳材料正极载体研究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展望了其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前景。
  • 程丽丽, 章赟, 朱烨坤, 吴瑛
    录用日期: 2020-10-15
    近年来,利用储量丰富且可再生的生物质资源制备高附加值化学品和液体燃料是目前化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同时契合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5-羟甲基糠醛(HMF)是关键的生物质平台化合物之一,广泛应用于制备精细平台化合物、药物的中间体、聚合物的合成、液体燃料的前驱体等。因此,HMF的选择性氧化逐渐成为生物质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主要介绍了近五年来关于HMF选择氧化制备DFF、FFCA、FDCA等生物质衍生物的研究,以及以HMF为中间体的生物质转化过程。关于对HMF进行选择性氧化,主要聚焦于以热催化和光催化两种途径。其中,以热催化的途径将HMF选择性氧化为DFF和FDCA研究较多,此途径下的催化体系主要介绍了贵金属和非贵金属两类;而在为数不多的光催化途径下,主要研究的催化体系是g-C3N4催化剂。此外还指出了目前HMF氧化反应研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可能解决的方法。

AI


AI小编
你好!我是《化学进展》AI小编,有什么可以帮您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