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锋, 王诚, 张剑波, 兰爱东, 李建秋, 欧阳明高.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有序化膜电极[J]. 化学进展, 2014, 26(11): 1763-1771.
Liu Feng, Wang Cheng, Zhang Jianbo, Lan Aidong, Li Jianqiu, Ouyang Minggao. Ordered Membrane Electrode Assembly of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J]. Progress in Chemistry, 2014, 26(11): 1763-1771.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核心部件——膜电极经历了两代传统制备方法后,已经进入第三代有序化膜电极发展阶段.有序化膜电极包括质子导体有序化膜电极和电子导体有序化膜电极两大类,而电子导体有序化膜电极包括催化剂材料有序化膜电极和催化剂载体材料有序化膜电极.有序化膜电极具有良好的电子、质子、水和气体等多相物质传输通道,从而可以大大降低膜电极中Pt载量、提升燃料电池的发电性能和延长燃料电池寿命.本文整理了近几年有关有序化膜电极的研究报道,梳理了有序化膜电极研究进展,归纳比较了各种有序化膜电极制备方法的优缺点,对未来高性能、低成本和长寿命的膜电极制备技术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王倩, 张竞择, 娄豫皖, 夏保佳. 钛酸锂基锂离子电池的析气特性[J]. 化学进展, 2014, 26(11): 1772-1780.
Wang Qian, Zhang Jingze, Lou Yuwan, Xia Baojia. Characteristic of Gas Evolution in Lithium-Ion Batteries Using An Anode Based on Lithium Titanate[J]. Progress in Chemistry, 2014, 26(11): 1772-1780.
目前商用锂离子电池主要使用碳负极材料.零应变的钛酸锂被认为是比碳更安全、寿命更长的负极材料,在混合电动汽车和风/光/电并网、智能电网等领域有独特的应用前景.但是,采用钛酸锂负极的锂离子电池在充放电及储存过程中极易发生气胀,从而导致外壳变形、电池向外析气、电池性能急剧下降等问题,这是制约钛酸锂实际应用的最大障碍.本文首先介绍了钛酸锂基锂离子电池的产业发展状况,其采用的正极材料分别为Li(NixCoyMn1-x-y)O2、LiMn2O4、LiFePO4与LiCoO2等四种.针对其气胀问题,从钛酸锂电极材料的界面特性、水分、电解液还原分解、负极电位、杂质等方面综述了相关的最新研究进展.同时结合本课题组的研究工作,从材料、工艺、使用等角度指出了气胀的改进措施,最后,提出钛酸锂基锂离子电池气胀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重点.
石星波, 温超, 符招弟, 邓放明, 郑舒, 刘秋云. 单个量子点的光学性质与应用[J]. 化学进展, 2014, 26(11): 1781-1792.
Shi Xingbo, Wen Chao, Fu Zhaodi, Deng Fangming, Zheng Shu, Liu Qiuyun. Photo Properties and Applications of Single Quantum Dots[J]. Progress in Chemistry, 2014, 26(11): 1781-1792.
量子点(QDs)是一种具有诸多优良光学特性的荧光纳米颗粒,已在化学分析、生物传感、分子影像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单个量子点的光学性质研究有望发现一些宏观方法不能发现的实验现象,可以为改善其光学性能提供思路,有助于更好的应用于各领域.本文评述了单个量子点的检测与判定方法,单个量子点的荧光增强、漂白、眨眼(blinking)、蓝移等光学性质及其在单分子示踪、生物化学传感、超分辨定位技术等方面的应用.总结了目前量子点作为荧光探针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未来量子点将朝着合成能同时满足尺寸小、量子产率高、 "non-blinking"、蓝移幅度大、无生物毒性的量子点及能同时为成像/检测提供荧光探针与散射探针的等离子体量子点等研究方向发展.
梁妍钰, 唐姗, 郑基深. 细胞穿透环肽[J]. 化学进展, 2014, 26(11): 1793-1800.
Liang Yanyu, Tang Shan, Zheng Jishen. Cell-Permeable Cyclic Peptides[J]. Progress in Chemistry, 2014, 26(11): 1793-1800.
细胞穿透环肽能够穿透细胞膜,特异性地靶向细胞内靶标,并具有较好的体内稳定性,因而具备很好的成药性,并受到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主要有两种方式获得细胞穿透环肽,即从天然产物中获得和对已有的环肽或线性肽进行化学修饰.本文主要对上述两方面进行简要综述,重点介绍两类细胞穿透环肽天然产物以及通过化学修饰方法得到细胞穿透环肽的策略,并探讨细胞穿透环肽的结构-活性关系及其细胞穿透机理.
陈云, 邵亚, 范丽娟. 共轭高分子材料荧光颜色的调节机理及方法[J]. 化学进展, 2014, 26(11): 1801-1810.
Chen Yun, Shao Ya, Fan Lijuan. Fluorescent Color Tuning of Conjugated Polymer Materials: Mechanisms and Methods[J]. Progress in Chemistry, 2014, 26(11): 1801-1810.
近年来,共轭高分子作为荧光材料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共轭高分子相对于小分子发光材料在材料加工和发光性能上均具有极大的优势,从而在生物成像、传感、编码和光电材料等方面均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而其发光颜色的调节在某些应用中是极为重要的.本文首先对共轭高分子荧光颜色调节的两大类机理进行了阐述:直接调节共轭聚合物发光体系的能隙以改变发光颜色,或者将具有不同荧光颜色的材料发出的光叠加获得新的表观颜色.我们还对具体的调节手段进行了初步分类,包括物理共混法、共聚法、改变聚合物主链或侧基结构,以及改变共轭高分子聚集态等方法;在列举具体调节手段同时还引入了共轭高分子体系的实例说明,并对其中调节荧光颜色的可能机理进行了探讨.
杨洁心, 刘雷, 徐君庭. 嵌段共聚物结晶性胶束[J]. 化学进展, 2014, 26(11): 1811-1820.
Yang Jiexin, Liu Lei, Xu Junting. Crystalline Micelles of Block Copolymers[J]. Progress in Chemistry, 2014, 26(11): 1811-1820.
近年来嵌段共聚物在选择性溶剂中由结晶驱动形成胶束的自组装过程因其较好的可控性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首先综述了嵌段共聚物结晶性胶束形貌和尺寸的影响因素,包括溶剂环境、共聚物结构、结晶温度等.然后介绍了结晶性胶束的活性生长以及"嵌段共胶束";最后提出了该研究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可能的发展方向.
王奕寒, 脇坂港. 纳米纤维制备工艺进展及其对壳聚糖的适用性分析[J]. 化学进展, 2014, 26(11): 1821-1831.
Wang Yihan, Wakisaka Minato. Nanofiber Fabrication Techniques and Its Applicability to Chitosan[J]. Progress in Chemistry, 2014, 26(11): 1821-1831.
壳聚糖是一种性质独特、可生物降解及生物相容的海洋多糖,以其为原料制备的纳米纤维目前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传统的壳聚糖纳米纤维/纳米复合纤维制备方法主要采用湿法纺丝与静电纺丝,但是这些方法通常需要复杂的过程和挥发性有机溶剂的参与,安全性较低.为了探寻更简单、更安全的壳聚糖纳米纤维制备方法,本文综述了6种最新颖的纳米纤维制备过程,这些过程被分为"由小到大捆绑"与"从大到小粉碎"两大类."由小到大捆绑"包含各种纺丝(例如离心甩丝法、手纺法、溶液吹喷法)和两种冷冻铸造(直接冷冻干燥法和射流急速冷冻法),而"从大到小粉碎"则以星爆系统法为例.我们从纤维直径、纤维取向与对壳聚糖的适用性的角度对比讨论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并融合了每种方法给予的灵感,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超声喷雾结合冷冻铸造"的壳聚糖纳米纤维制备理念.超声喷雾与冷冻铸造相结合的方法彻底摆脱了挥发溶剂的使用.以这种安全性较高的新方法制备出的壳聚糖纳米纤维在生物医学工程与食品科学工程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潜能.
张晓敏, 张力, 贺雪英, 吴俊涛. 冷冻干燥法制备聚合物基新型材料及其应用[J]. 化学进展, 2014, 26(11): 1832-1839.
Zhang Xiaomin, Zhang Li, He Xueying, Wu Juntao. Fabric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New Polymer-Based Materials by Freeze-Drying[J]. Progress in Chemistry, 2014, 26(11): 1832-1839.
冷冻干燥法是一种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的制备通孔先进材料的成型方法,采用冷冻干燥技术高效可控地构筑多孔结构材料备受关注.近年来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出的聚合物基新型材料,在不同功能材料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国内外通过冷冻干燥法制备聚合物新型材料的研究进展,对其在生物医学、环境保护、导电以及气体检测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并展望了其发展趋势.
邱晓沛, 张洪, 蒋天伦, 罗阳. 双链特异性核酸酶的生物学和医学应用[J]. 化学进展, 2014, 26(11): 1840-1848.
Qiu Xiaopei, Zhang Hong, Jiang Tianlun, Luo Yang. Biological and Medical Applications of Duplex-Specific Nuclease[J]. Progress in Chemistry, 2014, 26(11): 1840-1848.
双链特异性核酸酶DSN是一种能高选择性地识别并酶切完全匹配的DNA双链或者DNA-RNA杂交双链中的DNA,而对单链DNA和RNA几乎没有作用的核酸酶.DSN酶的上述特点使其在生物和医学等领域广泛应用,主要包括全长cDNA文库的均一化、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检测和高通量测序等.近年来,DSN酶在microRNAs(miRNAs)的检测领域得以长足发展和应用.miRNAs是一组内源性、非编码短序列RNAs,在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其序列短、丰度低等特点, miRNAs的检测一直是临床难题.新近研究主要基于DSN酶信号放大的特点,相继建立了一系列生物传感技术,通过采用不同检测原理如比色法、荧光法、电化学法等实现痕量miRNAs检测.本文就DSN酶在miRNAs检测、SNP检测、全长cDNA文库均一化及高通量测序等方面的生物学应用进行了综述.
陈杨军, 刘湘圣, 王海波, 王寅, 金桥, 计剑. 生物医用纳米颗粒表面的两性离子化设计[J]. 化学进展, 2014, 26(11): 1849-1858.
Chen Yangjun, Liu Xiangsheng, Wang Haibo, Wang Yin, Jin Qiao, Ji Jian. Zwitterions in Surface Engineering of Biomedical Nanoparticles[J]. Progress in Chemistry, 2014, 26(11): 1849-1858.
生物医用纳米颗粒的表面设计对维持纳米颗粒稳定性和抑制蛋白质非特异性吸附从而实现体内长效循环等具有重要意义.具有细胞膜仿生结构的两性离子界面能通过离子静电作用形成高效水合层,不仅可有效增强纳米颗粒的稳定性和抗免疫清除能力,通过提高体内循环时间增强其"被动"靶向能力,而且当与环境响应性或生物活性分子复合后,还可有效实现纳米颗粒的"主动"靶向功能,因此"两性离子化"已经发展为纳米颗粒表面设计的新策略.本文主要概述了两性离子材料在生物医用纳米表面设计中的应用进展,包括小分子和聚合物两性离子对无机纳米颗粒的表面修饰、聚合物两性离子组装体用于抗肿瘤药物传递等,同时也介绍了混合电荷材料的一些特殊性质和应用.
刘利丹, 肖勇, 吴义诚, 陈必链, 赵峰. 微生物电化学系统电子中介体[J]. 化学进展, 2014, 26(11): 1859-1866.
Liu Lidan, Xiao Yong, Wu Yicheng, Chen Bilian, Zhao Feng. Electron Transfer Mediators in Microbial Electrochemical Systems[J]. Progress in Chemistry, 2014, 26(11): 1859-1866.
电化学活性微生物与电极之间的胞外电子传递在微生物电化学系统(microbial electrochemical systems,MESs)产能、生物修复等功能的实现中起着关键作用.目前,研究者对微生物胞外电子传递机理了解有限,限制了MESs的应用.相比于需要微生物功能蛋白与电极接触才能发生的直接电子传递,间接电子传递可通过具有可逆氧化还原活性的电子中介体(electron transfer mediators,ETMs)实现电子的传递,从而有效提高微生物胞外电子传递效率.在间接电子转移过程中,ETMs起着中间电子受体和中间电子供体的作用,即被还原后可将电子传递给最终电子受体并被重新还原;理论上每个ETMs分子可以循环数千次,因此ETMs对特定环境下终端氧化物(如铁离子)的循环有着极其显著的作用.本文系统总结了MESs中ETMs及间接电子传递机制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并且在此基础上探讨了ETMs在MESs中的研究趋势,以期推动MESs在生物修复、能源生产方面的实际应用.
魏玮, 刘敬成, 李虎, 穆启道, 刘晓亚. 微电子光致抗蚀剂的发展及应用[J]. 化学进展, 2014, 26(11): 1867-1888.
Wei Wei, Liu Jingcheng, Li Hu, Mu Qidao, Liu Xiaoya.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Microelectronic Photoresist[J]. Progress in Chemistry, 2014, 26(11): 1867-1888.
光致抗蚀剂,又称光刻胶,是微电子工业中制作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不可或缺的核心材料,因其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具有战略地位而备受研究者关注.本文梳理了光致抗蚀剂从早期的聚乙烯醇肉桂酸酯、环化橡胶-叠氮化合物、近紫外G线(436-nm)和I线(365-nm)酚醛树脂-重氮萘醌类光致抗蚀剂,到深紫外(248-nm和193-nm)、真空紫外(157-nm)光致抗蚀剂,再到极紫外(13.5-nm)、电子束、纳米压印、嵌段共聚物自组装、扫描探针等下一代光刻技术用光致抗蚀剂的发展脉络,综述了其研究进展.重点对深紫外化学增幅型光致抗蚀剂体系进行了总结,包括主体成膜树脂、光产酸剂以及溶解抑制剂、碱性化合物等添加剂,并介绍了下一代光刻技术用光致抗蚀剂的最新研究成果.最后对光致抗蚀剂未来的发展前景和方向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