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rico Clementi, Giorgina Corongiu(著); 帅志刚;马中云;张天;尚远(译). 从原子到大分子体系的计算机模拟--计算化学50年[J]. 化学进展, 2011, 23(9): 1795-1830.
Enrico Clementi, Giorgina Corongiu(author);Shuai Zhigang;Ma Zhongyun;Zhang Tian;Shang Yuan(translator). With Computers from Atoms to Macromolecular Systems[J]. Progress in Chemistry, 2011, 23(9): 1795-1830.
斯芳芳, 张靓, 赵宁, 陈莉, 徐坚. 超亲水表面制备方法及其应用[J]. 化学进展, 2011, 23(9): 1831-1840.
Si Fangfang, Zhang Liang, Zhao Ning, Chen Li, Xu Jian. Superhydrophilic Surfaces: Progress in Preparation Method and Application[J]. Progress in Chemistry, 2011, 23(9): 1831-1840.
特殊浸润性表面由于其独特的浸润行为在液体输送、涂料、防水、建筑和医用材料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作为一种典型的特殊浸润性表面,超亲水表面(与水的接触角接近于0°)具有防雾和自清洁的功能,在工业生产和实际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本文总结了近年来超亲水表面的制备方法,以及与超亲水性密切相关的其他特殊浸润性表面的研究进展,包括超亲/超疏水可逆转变、超亲/超疏水图案化以及超亲-超疏梯度渐变浸润性等,最后对超亲水表面的潜在应用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李晓慧, 范同祥. 人工光合作用[J]. 化学进展, 2011, 23(9): 1841-1853.
Li Xiaohui, Fan Tongxiang. Artificial Photosynthesis[J]. Progress in Chemistry, 2011, 23(9): 1841-1853.
人工光合作用是模拟自然界的光合作用过程,设计制备人工光催化体系,以达到高效吸收、转化和储存太阳能的目的。本文从自然界的光合作用过程出发,综述了国内外人工光合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从基本原理、常用体系和能量转换效率等方面入手,系统介绍了两种人工光合作用体系:模拟自然光合作用系统的超分子和无机半导体光催化体系。在此基础上,分析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能量转换效率的可能对策,最后评述了人工光合作用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夏荣捷, 金明, 万德成, 潘海燕, 浦鸿汀. 双光子技术在光生酸剂中的应用研究[J]. 化学进展, 2011, 23(9): 1854-1861.
Xia Rongjie, Jin Ming, Wan Decheng, Pan Haiyan, Pu Hongting. Two-Photon Activable Photoacid Generators and Their Applications[J]. Progress in Chemistry, 2011, 23(9): 1854-1861.
自2000年以来,双光子技术开始应用于光生酸剂体系中,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双光子技术在光生酸剂中的应用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单分子体系,即光生酸剂分子本身具有较高的双光子吸收截面,可以在双光子激发下产生光酸;二是双分子体系,由具有较高吸收截面的敏化剂分子和光生酸剂分子组成,通过分子间电子转移的方式产生光酸。本文就这一类具有特殊光学性质的有机分子体系的构成及其应用进行了综述,介绍了不同类型的可以利用双光子技术的光生酸剂体系,总结了双光子技术在光生酸剂发展中面临的一些关键问题,展望了双光子技术在光生酸剂中的发展方向。
郑燕升, 卓志昊, 莫倩, 李军生. 离子液体的分子模拟与量化计算[J]. 化学进展, 2011, 23(9): 1862-1870.
Zheng Yansheng, Zhuo Zhihao, Mo Qian, Li Junsheng. Molecular Simulation and Quantum Chemistry Calculation of Ionic Liquids[J]. Progress in Chemistry, 2011, 23(9): 1862-1870.
分子模拟方法是研究离子液体结构与性质关系非常有效的方法,可以从分子间相互作用出发研究离子液体的微观结构、热力学和动力学性质;量子化学计算则在分子、电子水平上对离子液体的结构、性能及催化机理进行理论研究。本文综述了分子模拟方法应用于离子液体体系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和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对不同离子液体进行研究,获得离子液体的结构性质、光谱性质(红外光谱、拉曼光谱)及离子液体催化反应机理等,为探讨离子液体结构-性质的关系、离子对的作用方式、催化反应活性中心、反应途径、反应活化能、振动模式和频率以及设计功能性离子液体提供理论导向。
周丽霞, 刘淑娟, 赵强, 凌启淡, 黄维. 基于离子型铱配合物的发光电化学池[J]. 化学进展, 2011, 23(9): 1871-1882.
Zhou Lixia, Liu Shujuan, Zhao Qiang, Ling Qidan, Huang Wei. Light-Emitting Electrochemical Cells Based on Ionic Iridium(Ⅲ) Complexes[J]. Progress in Chemistry, 2011, 23(9): 1871-1882.
基于离子型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发光电化学池在信息显示和固体照明方面极具应用前景,因此其相关材料的设计、开发和器件性能的提高等工作在近几年引起了人们广泛的研究兴趣。在各类离子型过渡金属配合物中,离子型铱配合物由于发光效率高,发光颜色容易调节等优点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来离子型铱配合物在发光电化学池中的应用进展,重点评述了不同发光颜色的发光电化学池的制备和器件的高性能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基于离子型铱配合物的发光电化学池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前景。
万武波, 赵宗彬, 范彦如, 胡涵, 周泉, 邱介山. 石墨烯衍生物的合成及应用[J]. 化学进展, 2011, 23(9): 1883-1891.
Wan Wubo, Zhao Zongbin, Fan Yanru, Hu Han, Zhou Quan, Qiu Jieshan. Graphene Derivatives: Synthesis and Applications[J]. Progress in Chemistry, 2011, 23(9): 1883-1891.
石墨烯是继富勒烯、碳纳米管之后碳纳米材料研究领域涌现出来的又一颗崭亮新星。表面功能化处理是石墨烯强化其优异的本征性能和赋予其他新颖功能的主要技术途径。近年来,研究者相继开发了一系列石墨烯改性与功能化的技术方法,制备得到了多种结构特异、组成丰富和性能独特的石墨烯衍生物。本文基于该领域研究的最新进展,从石墨烯化学的角度出发,综述了石墨烯主要衍生物的制备方法以及应用途径,其中主要包括石墨烯的加氢与氟化、有机功能化、聚合物对石墨烯的共价与非共价修饰、石墨烯衍生物在生物医药研究领域的应用等,并对目前相关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顾志国, 李在均, 杨杰. 锂同位素分离[J]. 化学进展, 2011, 23(9): 1892-1905.
Gu Zhi-Guo, Li Zaijun, Yang Jie. Advance in Lithium Isotope Separation[J]. Progress in Chemistry, 2011, 23(9): 1892-1905.
锂的同位素在核能源中具有重要应用,锂同位素分离近年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开展了大量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工作,并在许多领域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尤其是非汞萃取体系。本文对目前主要的锂同位素分离方法如锂汞齐法、萃取法、离子交换色谱法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归类及评述。
肖成建, 陈晓军, 康春梅, 汪小琳. 锂陶瓷氚增殖剂的中子辐照性能与产氚行为[J]. 化学进展, 2011, 23(9): 1906-1914.
Xiao Chengjian, Chen Xiaojun, Kang Chunmei, Wang Xiaolin. Material Properties and Tritium Release Behavior of Neutron-irradiated Ceramic Tritium Breeders[J]. Progress in Chemistry, 2011, 23(9): 1906-1914.
D-T聚变堆采用氚增殖剂与中子反应生成氚来保证其燃料的“自持”。Li2O、LiAlO2、Li2ZrO3、Li2TiO3和Li4SiO4等锂陶瓷材料由于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机械力学性能和产氚性能等优点,是聚变堆主要的候选产氚材料,而其在中子辐照环境下的各种性能和行为是氚增殖包层模块设计所关心的重要内容。本文介绍了国际上锂陶瓷产氚增殖剂的辐照实验研究概况,对材料的辐照性能(材料稳定性、热导性、离子电导性和活化性能等)、堆内/堆外产氚行为、影响氚在陶瓷材料中扩散或释放的各种因素,以及近来关注较多的辐照缺陷与释氚行为的相互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归纳、分析和总结,同时针对中国确定的氦冷固态球床包层模块的技术路线,提出了需要广泛而系统地开展锂陶瓷基础研究的建议,指出今后国际上氚增殖剂的研究重点是高燃耗(>10%)和高荷载破坏情况下锂陶瓷材料的辐照产氚性能,以及聚变堆氚增殖包层工程条件因素,如磁场、等离子体诱发电流和中子倍增剂等对锂陶瓷小球释氚行为的影响。
汤雅芸, 梅群波, 徐志杰, 凌启淡. 卟啉化合物在有机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的研究[J]. 化学进展, 2011, 23(9): 1915-1928.
Tang Yayun, Mei Qunbo, Xu Zhijie, Ling Qidan. Application of Porphyrin Compounds in Organic Solar Cells[J]. Progress in Chemistry, 2011, 23(9): 1915-1928.
卟啉化合物具有共轭的平面结构、良好的电子缓冲性和光电磁性,特别在可见光区和近红外区域具有优越的光捕获特性。近年来,卟啉类化合物以其优异的特性在有机太阳能电池领域,尤其是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研究。人们通过对卟啉分子进行改性来提高相应的太阳能电池效率,比如增加分子的共轭度、在分子上引入长烷基链、引入功能化小分子如三乙胺和噻吩等等,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此外,卟啉化合物在本体异质结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本文综述了最近几年各种卟啉化合物在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讨论了卟啉化合物的结构对太阳能电池光电性能的影响。
武国华, 孔凡太, 翁坚, 戴松元, 奚小网, 张昌能. 有机染料及其在染料敏化太阳电池中的应用[J]. 化学进展, 2011, 23(9): 1929-1935.
Wu Guohua, Kong Fantai, Weng Jian, Dai Songyuan, Xi Xiaowang, Zhang Changneng. Organic Dye Sensitizer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J]. Progress in Chemistry, 2011, 23(9): 1929-1935.
在染料敏化太阳电池中,染料敏化剂分成无机染料与有机染料两大类。无机染料受稀有金属钌的制约而成本较高,开发有机染料是降低染料敏化太阳电池成本的有效手段,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从有机染料敏化剂的分子设计入手,简述了染料敏化太阳电池中有机染料敏化剂的基本结构,将有机染料敏化剂分为吲哚啉类染料、香豆素类染料、三苯胺类染料、菁类染料、方酸类染料、二烷基苯胺类染料、咔唑类染料、芴类染料、二萘嵌苯类染料、四氢喹啉类染料、卟啉类染料及酞菁类染料等,详细评述了这些有机染料敏化剂及多种染料协同敏化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有机染料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张林, 李琳玲, 程丽华, 陈欢林. 环糊精分子管道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进展[J]. 化学进展, 2011, 23(9): 1936-1944.
Zhang Lin, Li Linling, Cheng Lihua, Chen Huanlin. Progress of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yclodextrin-based Molecular Tube[J]. Progress in Chemistry, 2011, 23(9): 1936-1944.
环糊精分子管道是一种基于环糊精制备的中空管状聚合物,因其特殊的空腔结构及与客体分子间的选择性组装现象而引起广泛关注。本文综述和比较了环糊精分子管道的主要制备方法,着重阐述了环糊精分子管道与客体分子间的选择性组装现象、机理及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成果。对环糊精分子管道的应用现状和潜在的应用价值进行了概括,最后提出了应予以重视的研究方向。
项楠, 朱晓璐, 倪中华. 惯性效应在微流控芯片中的应用[J]. 化学进展, 2011, 23(9): 1945-1958.
Xiang Nan, Zhu Xiaolu, Ni Zhonghua. Application of Inertial Effect in Microfluidic Chips[J]. Progress in Chemistry, 2011, 23(9): 1945-1958.
作为一种操控粒子或流体的新技术,基于流体惯性的操控技术已被应用于微流控芯片中粒子的输运、分选、聚焦及试样的混合和反应等操作,而在微尺度惯性效应基础上的惯性微流控芯片由于具有高通量、无需外场介入、低成本、易集成及微型化等众多优点,可用于解决医疗诊断、生化分析、合成化学及环境监测等领域的检测分析和微量操控问题,因此对该技术的机理及应用研究已成为目前微流控技术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热点。本文在介绍惯性微流控芯片机理及其研究进展的同时,从惯性聚焦、惯性分选及基于Dean流的微混合器和微流控光学器件等几个方面对惯性微流控芯片的最新应用研究进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惯性微流控芯片的局限和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
蔡余, 王永健, 王健, 宋婵, 于奡. 抗氧化剂活性的电子顺磁共振(EPR)研究[J]. 化学进展, 2011, 23(9): 1959-1972.
Cai Yu, Wang Yongjian, Wang Jian, Song Chan, Yu Ao. A Review of Antioxidant Activity Studies Using 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 Methods[J]. Progress in Chemistry, 2011, 23(9): 1959-1972.
抗氧化剂在化工、食品以及生命科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更是由于其在解决与人类健康相关问题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而受到广泛重视。本综述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利用电子顺磁共振(EPR)技术测定抗氧化剂活性的原理和方法,系统总结了近年来在天然抗氧化剂以及合成抗氧化剂化学活性方面的EPR研究最新进展,特别是定量测定表征抗氧化活性参数的EPR方法,以及影响抗氧化剂活性的取代基效应、杂原子效应、溶剂效应和抗氧化机理等诸多方面的EPR研究。
唐诗洋, 孙晓君, 林丽, 孙艳, 刘献斌. 单分散介孔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在生物材料方面的应用[J]. 化学进展, 2011, 23(9): 1973-1984.
Tang Shiyang, Sun Xiaojun, Lin Li, Sun Yan, Liu Xianbin. Monodisperse 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 Synthesis and Application in Biomaterials[J]. Progress in Chemistry, 2011, 23(9): 1973-1984.
单分散介孔氧化硅纳米颗粒由于其自身的优点,在当前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近十几年来单分散介孔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以及在生物材料方面的应用。在制备方法方面,根据其制备机理分为稀溶液法、微乳法、模板剂法以及向反应体系中加入不同的添加剂等方法,制备出分散性好、不同形态、孔径尺寸可调的介孔氧化硅纳米颗粒。在生物材料的应用方面,主要介绍了其在药物与生物活性分子的负载与控制释放、生物大分子的固载与分离、生物标记与临床诊断等方面的应用。
任慢慢, 刘素文, 卢启芳. 钒系磷酸盐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J]. 化学进展, 2011, 23(9): 1985-1992.
Ren Manman, Liu Suwen, Lu Qifang. Vanadium-Based Phosphates as Cath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J]. Progress in Chemistry, 2011, 23(9): 1985-1992.
商业化锂离子电池以锂过渡金属氧化物作正极材料,由于安全性等问题限制了其更广泛的应用。在已经研究和开发的众多新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中,钒系磷酸盐由于具有较高的对锂电位和理论比容量而成为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各种钒系磷酸盐类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现状,重点对各种材料的结构、制备方法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总结,并对改善材料综合性能的方法和机理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