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32 卷 5期
2020-05-15
祁建磊, 徐琴琴, 孙剑飞, 周丹, 银建中. 石墨烯基单原子催化剂的合成、表征及分析[J]. 化学进展, 2020, 32(5): 505-518.
Jianlei Qi, Qinqin Xu, Jianfei Sun, Dan Zhou, Jianzhong Yin.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Analysis of Graphene-Supported Single-Atom Catalysts[J]. Progress in Chemistry, 2020, 32(5): 505-518.
单原子催化剂具有配位数低、配位环境特殊、原子利用率极高和催化位点高度均一等优点,是沟通均相和异相催化剂之间的桥梁,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催化反应的本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石墨烯基单原子催化剂的多种合成方法,包括原子层沉积法、浸渍-煅烧法、缺陷捕获法、配位锚定法和其他新颖方法的制备过程、合成原理和表征。在此基础上,本文对石墨烯基金属单原子催化剂在催化方面的性能进行阐述和分析,以期为单原子催化剂制备提供指导和参考。
倪陈, 姜迪, 徐幼林, 唐文来. 黏弹性流体在微粒被动操控技术中的应用[J]. 化学进展, 2020, 32(5): 519-535.
Chen Ni, Di Jiang, Youlin Xu, Wenlai Tang. Application of Viscoelastic Fluid in Passive Particle Manipulation Technologies[J]. Progress in Chemistry, 2020, 32(5): 519-535.
因能实现微米尺度粒子的精确操控,微流控技术已被广泛运用于医学、制药、生物和化学等领域,其中无需外场作用的被动操控技术由于其简单性和自主性更是成为研究热点。与其他被动操控技术相比,黏弹性聚焦技术更易实现微粒的三维聚焦且能操控微粒的尺度跨度大、流体流量范围广。因此,本文综述了黏弹性流体在微粒被动操控应用中的最新研究进展。首先,介绍了微粒在不同结构流道内的黏弹性流体中进行迁移的受力机理,进一步详细阐述了黏弹性聚焦、黏弹性分选、黏弹性混合以及其他黏弹性微粒操控应用研究进展,最后对研究黏弹性流体流动特性和在其内微粒迁移运动规律的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了介绍,并在分析现有问题的基础上对黏弹性微流控技术未来的发展作出了展望。
刘宁, 刘水林, 伍素云, 付琳, 吴智, 李来丙. 金属基介孔固体碱催化剂的制备与应用[J]. 化学进展, 2020, 32(5): 536-547.
Ning Liu, Shuilin Liu, Suyun Wu, Lin Fu, Zhi Wu, Laibing Li.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Matal-Based Mesoporous Solid Bases[J]. Progress in Chemistry, 2020, 32(5): 536-547.
应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化学的需要,非均相催化剂替代传统的均相催化剂引起研究者的广泛重视。其中,金属基介孔固体碱具有比表面积大、腐蚀性小、传质速率快、易分离等优点,是一种理想的绿色催化剂。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制备不同的金属基介孔固体碱(包括MgO、类水滑石(HTs)及改性的Al2O3、ZrO2、CeO2)的研究进展,重点讨论了软模板法、硬模板法、溶剂挥发自组装法、无模板剂法等制备各种金属基介孔固体碱的方法和机理。此外,还介绍了金属基介孔氧化物在催化、储能与环境领域中的实际应用。最后,简要分析了金属基介孔固体碱制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其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为新型金属基介孔固体碱的构筑提供了新的思路。
李世嘉, 庞尔楠, 郝彩红, 蔡婷婷, 胡胜亮. 固态荧光碳点的制备[J]. 化学进展, 2020, 32(5): 548-561.
Shijia Li, Ernan Pang, Caihong Hao, Tingting Cai, Shengliang Hu. Preparation of Solid-State Fluorescent Carbon Dots[J]. Progress in Chemistry, 2020, 32(5): 548-561.
荧光碳点由于其具有无毒、制备成本低以及独特的光致发光性能而引起人们极大的研究兴趣,但是通常碳点的制备和使用均是在溶液中,而且随着碳点浓度的增加其荧光强度可能会降低甚至猝灭,通过简单干燥后得到的固态粉末则常常缺少荧光性质。因此,固态荧光碳点制备及其相关应用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综述了固态荧光碳点的制备方法,包括后处理法(基质分散法、表面工程法)和前驱体直接合成法;对比了各种调控手段处理前后碳点荧光性能的变化情况,总结了各种固态碳点在制备过程中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针对固态发光碳点的制备方法、性能调控及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开发具有聚集诱导发射增强的碳点是至关重要的,也为固态碳点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林子涵, 陈煌, 董嘉伟, 赵道辉, 李理波. 纳米孔生物分子检测研究[J]. 化学进展, 2020, 32(5): 562-580.
Zihan Lin, Huang Chen, Jiawei Dong, Daohui Zhao, Libo Li. Nanopore-Based Biomolecular Detection[J]. Progress in Chemistry, 2020, 32(5): 562-580.
纳米孔单分子检测技术是一种集操作简单、灵敏度高、检测速度快、无需标记等优点的传感检测技术,广泛应用于蛋白质检测、基因测序和标志物检测等领域。基因测序的费用、灵敏度和精度是该检测技术的发展中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而开发新型的纳米孔材料则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手段。本文从纳米孔材料的选择和设计角度出发,综述了三种不同的纳米孔,即蛋白质等生物纳米孔、固态纳米孔和新型二维材料纳米孔在生物分子检测方面的应用现状,并比较了生物纳米孔与固态纳米孔的差别。本文也重点阐述了二维材料纳米孔在生物分子检测中的实验和模拟研究进展。最后,对纳米孔检测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李慧调, 潘建章, 方群. 数字PCR技术的发展及应用[J]. 化学进展, 2020, 32(5): 581-593.
Huitiao Li, Jianzhang Pan, Qun Fang.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Digital PCR Technology[J]. Progress in Chemistry, 2020, 32(5): 581-593.
数字PCR(Digital PCR, dPCR)是继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qPCR)之后发展的高灵敏核酸绝对定量分析技术,通过把反应体系均分到大量独立的微反应单元中进行PCR扩增,并根据泊松分布和阳性比例来计算核酸拷贝数实现定量分析。与传统PCR技术相比,数字PCR 技术不依赖于标准曲线,具有更高灵敏度、准确度及高耐受性,可实现对样品的绝对定量分析。近年来,随着微流控技术日臻成熟,基于微流控技术的数字PCR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基因突变检测、拷贝数变异检测、病毒微生物检测、转基因食品检测以及测序等方面均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对数字PCR的原理、技术发展和应用进行了概述。
张继东, 刘阿晨, 陈娇, 袁光辉, 金华峰. 基于生物素的荧光有机小分子及其应用[J]. 化学进展, 2020, 32(5): 594-603.
Jidong Zhang, Achen Liu, Jiao Chen, Guanghui Yuan, Huafeng Jin. Fluorescent Organic Small Molecule Based on Biotin and Their Applications[J]. Progress in Chemistry, 2020, 32(5): 594-603.
生物素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在人体中作为一种重要的羧酸酶辅酶起作用,近年来受到化学家和生物学家的广泛青睐。此外,其在各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表现出低毒性,可以被设计成具有靶向选择性的药物载体,能将抗癌药物有效地传递给肿瘤细胞。如今含生物素的小分子已发展成一类具有显著应用价值的生物功能分子。该类化合物具有合成简便、易功能化和特异性强等优点。本文综述了生物素及其衍生物在生物传感、药物释放和其他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发展趋势做出了展望。
田甜, 张芳, 张曙盛, 冯陈国, 苏越, 林国强. 液质联用中接口离子化新技术[J]. 化学进展, 2020, 32(5): 604-616.
Tian Tian, Fang Zhang, Shusheng Zhang, Chenguo Feng, Yue Su, Guoqiang Lin. New Ionization Technology for Interface of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J]. Progress in Chemistry, 2020, 32(5): 604-616.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简称液质联用,LC-MS)将色谱的高分离效能与质谱强大的结构测定功能结合,不仅实现了对复杂混合物更准确的定性定量分析,而且简化了样品的前处理过程,使样品分析更简便,在药物分析、食品与环境分析以及生物样品检测等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作为LC-MS的核心组成部分,液质接口的作用是将LC的液体引入,发生电离,并将生成的离子传输进MS。因此,接口离子化技术的改进直接影响了LC-MS的发展和应用。为了获得更高的灵敏度和更广泛的适用性,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离子化技术的研究,以促进分析物的解吸,提高其电离和传输效率,减少基质效应的干扰。本文针对近年来LC-MS接口离子化技术的改进和发展,从离子化原理出发,对接口离子源的构造、影响电离的因素、以及相关的应用进行综述,探讨其优缺点,并对LC-MS接口离子化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马晓振, 罗清, 秦冬冬, 陈景, 朱锦, 颜宁. 木质素基生物质聚氨酯[J]. 化学进展, 2020, 32(5): 617-626.
Xiaozhen Ma, Qing Luo, Dongdong Qin, Jing Chen, Jin Zhu, Ning Yan. Lignin-Based Polyurethane[J]. Progress in Chemistry, 2020, 32(5): 617-626.
聚氨酯材料是由多元醇与异氰酸酯经过聚加成反应得到的一种多功能性的高分子材料,在涂料、弹性体、胶黏剂、泡沫等领域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但是多元醇与异氰酸酯都来源于石油,随着石油资源的消耗以及环境问题的加剧,寻求可再生原料成为研究热点。目前对于生物基聚氨酯的报道,大多都是针对多元醇的生物质替代,其中利用最多的是植物油和木质素。木质素作为储量丰富的天然有机碳资源,当前利用效率极低,大多被作为燃料而浪费。与植物油相比,在合成聚氨酯方面木质素不存在“与人争粮”问题并且相关产品性能优越,但是木质素的利用仍存在一定缺陷,如分离困难、均一性差、易聚集、位阻大和活性低等,这让木质素的直接利用或改性利用成为关键。本文主要介绍了木质素在生物基聚氨酯合成中的发展现状和最新研究进展。最后,在此基础上展望了木质素基聚氨酯材料在不同领域的发展前景。
王玉珏, 胡敏, 李晓, 徐楠. 大气颗粒物中棕色碳的化学组成、来源和生成机制[J]. 化学进展, 2020, 32(5): 627-641.
Yujue Wang, Min Hu, Xiao Li, Nan Xu. Chemical Composition, Source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Particulate Brown Carbon in the Atmosphere[J]. Progress in Chemistry, 2020, 32(5): 627-641.
大气颗粒物中棕色碳(BrC)在近紫外波段具有强吸光性,并因其显著的气候效应被广泛关注。BrC组成、来源、演变和光学性质的不确定性是造成气候模型估算气溶胶辐射强迫不确定性的重要因素。本文综述了大气颗粒物中BrC的化学组成、来源和生成机制,聚焦分子水平上BrC组成、二次生成机制和吸光间的关联。大气颗粒物中BrC的主要类别包括有机溶剂(甲醇)提取的碳质组分、水溶性有机碳及类腐殖质; 分子水平上,硝基芳香烃和含氮杂环有机物是BrC的主要发色团。BrC的来源包括生物质等不完全燃烧一次排放和挥发性有机物氧化二次生成; 二次生成途径主要包括人为源芳香烃氧化生成硝基芳香烃等含氮组分、羰基化合物与铵/胺反应生成含氮杂环组分或低聚物。前体物和反应条件影响二次生成BrC的组成和吸光性质; BrC在大气传输过程中还会发生“光漂白”现象。在分子水平上识别和阐明BrC的发色团、二次生成机制及其演变过程是未来该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
刘阳, 张新波, 赵樱灿. 二维MoS2纳米材料及其复合物在水处理中的应用[J]. 化学进展, 2020, 32(5): 642-655.
Yang Liu, Xinbo Zhang, Yingcan Zhao. Two-Dimensional MoS2 Nanomaterials and Applications in Water Treatment[J]. Progress in Chemistry, 2020, 32(5): 642-655.
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水处理及资源化技术的开发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作为一种典型的类石墨烯结构的二硫化钼以其层状结构和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能在众多纳米材料中受到重点关注。本文梳理和归纳了二维二硫化钼纳米材料及其复合物在水处理中吸附、膜分离、催化、抗菌和检测等方面的应用,重点介绍了其在吸附和膜分离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实现对水中各种离子、染料、抗生素、致病菌等多种环境污染物的高效去除。最后,对二硫化钼及其复合物在水处理中的应用作出了评价,探讨其未来发展方向以及面临的挑战,以期为解决水环境污染和水资源紧缺等问题提供一种新型的材料和技术手段。
胡强强, 郭和泽, 窦红静. ZIF-8纳米颗粒的粒径调控及生物医学应用[J]. 化学进展, 2020, 32(5): 656-664.
Qiangqiang Hu, Heze Guo, Hongjing Dou. Size Control and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of ZIF-8 Nanoparticles[J]. Progress in Chemistry, 2020, 32(5): 656-664.
沸石咪唑酯骨架材料(Zeolitic Imidazolate Framework-8, ZIF-8)是由锌离子与2-甲基咪唑配位自组装成的多孔结晶材料,其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合成便捷、尺寸可控,在功能物质的包封与输运中具有突出的优势。与此同时,这类材料更具备优异的生物相容性,且其结构在生理条件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而在酸性条件下解体,对于与恶性肿瘤等多种疾病相关的弱酸性环境具有响应性,是控制药物运输与释放的理想载体,因而在生物医学上有很大的应用潜力。事实上,ZIF-8不但能高效负载阿霉素、5-氟尿嘧啶等小分子化疗药物,而且可以充当抗体、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保护层。ZIF-8的粒径等性能对于相应的生物医学应用非常关键,而如何实现ZIF-8功能性的精准调控将是实现其生物医学应用的重要挑战,基于此,本文就ZIF-8的制备机理、性能调控及其生物医学应用进行综述和展望。
顾婷婷, 顾坚, 张喻, 任华. 金属硼氢化物基固态储氢体系[J]. 化学进展, 2020, 32(5): 665-686.
Tingting Gu, Jian Gu, Yu Zhang, Hua Ren. Metal Borohydride-Based System for Solid-State Hydrogen Storage[J]. Progress in Chemistry, 2020, 32(5): 665-686.
氢气储存仍是制约氢经济推行的关键问题,开发一种高效、安全的储氢技术仍面临着巨大挑战。近年来,利用固态氢化物的化学吸附储氢技术由于可靠、结构紧密和高储氢容量的特点,被视为最有潜力的储氢手段之一。在众多固态氢化物储氢材料中,金属硼氢化物由于其极高的重量和体积储氢密度而备受关注。然而,金属硼氢化物热力学稳定,动力学缓慢,导致其吸/放氢温度高、速率慢、可逆性及循环稳定性差。本文从替代、复合、掺杂、纳米结构限域及相应的反应机理等角度总结了金属硼氢化物储氢材料的最新改性研究和应用,并提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应对策,同时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