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English
新闻公告
More
化学进展 2008, No.04 上一期 后一期 返回主页

本刊导览

综述与评论
高通量天然产物化学和毛细管核磁共振探头技术的应用*
胡金锋,Gary R.Eldridge,余亦华,Mark O’Neil-Johnson
2008, 20 (04): 429-440 |
出版日期: 2008-04-24
摘要
介绍了近几年为高通量药物筛选构建大型天然产物样品库的高通量天然产物化学,即多通道平行高效液相制备和平行液质联用分析技术;详细介绍了核磁共振新技术即体积小和质量灵敏度高的毛细管核磁共振探头技术,该探头技术的成功应用使得天然产物样品库中活性化合物的结构鉴定所需样品量降低到前所未有的微克级水平;展望了源于中药的天然产物作为小分子探针开展脑功能方面的化学基因组学研究。
含CO2/离子液体系统相行为及其在反应与分离中的应用进展
王伟彬,银建中
2008, 20 (04): 441-449 |
出版日期: 2008-04-24
摘要
目前已知的绿色溶剂主要包括超临界流体(Supercritical fluids,SCFs)、离子液体(Ionic liquids,ILs)、二氧化碳膨胀液体(CO2 expanded liquids, CXLs)、水以及上述溶剂的混合物等。其中,由超临界CO2(Supercritical CO2,SCCO2)与ILs混合而构成的新兴溶剂,因为化学热力学方面的特性,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未来很有发展前景。本文回顾了目前为止在该领域所开展的工作,总结了影响SCCO2与IL相行为的主要因素。包括温度、压力、ILs的含水量、ILs的阴离子、ILs的阳离子、ILs的摩尔体积以及助溶剂等。同时分析了ILs/SCCO2与溶质形成的多元混合物相行为的成因。介绍了ILs/CO2在萃取、反萃取、膜分离、反胶束、萃取与反应耦合等分离方面的应用。由于传统的单元操作很难满足无污染和对过程集成的要求,因而含有ILs/ SCCO2的分离反应耦合过程将是未来是实现清洁生产的发展方向。
疏水表面及其减阻研究*
蒋雄,乔生儒,张程煜,胡海豹,刘晓菊
2008, 20 (04): 450-456 |
出版日期: 2008-04-24
摘要
本文简述了疏水表面及其减阻的基本原理,概述了国内外研究者构造疏水表面所采用的技术工艺及最新研究成果。对疏水表面用于减阻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指出现阶段疏水表面存在的不足以及用于减阻所面临的问题,提出采用气相沉积结合原位反应渗透等工艺制备具有疏水、耐磨、耐腐蚀、结合力好的减阻疏水表面。
烷烃加氢异构化反应
梁君,王福平
2008, 20 (04): 457-463 |
出版日期: 2008-04-24
摘要
综述了烷烃加氢异构化反应中的正碳离子异构和裂化机理、孔口与钥匙锁催化、择形催化及双分子机理,详细论述了分子筛基双功能催化剂酸性、金属、金属酸位比、孔道、晶粒尺寸和催化剂改性对烷烃加氢异构反应活性、异构选择性等的影响。论述了近期烷烃加氢异构催化剂改性的新方法。提出针对不同催化剂体系,根据反应机理提高异构催化剂活性和选择性的途径。
超拉伸聚合物-锂藻土纳米复合水凝胶*
熊丽君,胡小波,刘新星,童真
2008, 20 (04): 464-468 |
出版日期: 2008-04-24
摘要
将锂藻土(Laponite)纳米粒子分散在水中,加入丙烯酰胺类单体和过氧化物引发剂,不添加化学交联剂,原位自由基聚合可得到聚合物-Laponite纳米复合水凝胶。其透明度高,可以拉伸至1 300%以上,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成为当前智能材料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综合了聚合物-Laponite纳米复合水凝胶所用锂藻土的结构、性质以及复合水凝胶的合成、结构及物理特性,并探讨这一领域可能的发展方向。
多金属氧酸盐催化的液相氧化反应*
郎贤军,路瑞玲,李臻,夏春谷
2008, 20 (04): 469-482 |
出版日期: 2008-04-24
摘要
介绍了多金属氧酸盐的结构和性能, 综述了这类化合物具有的多功能性和可调性,并对它们与环境温和、经济廉价的条件(溶剂,氧化剂等)的良好兼容性等特点进行了概述。多金属氧酸盐可以在原子/分子层次上进行催化剂的设计,在绿色催化和清洁生产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文本总结了多金属氧酸盐在液相清洁催化氧化方面的进展,主要针对以过氧化氢和分子氧为氧化剂的烯烃类化合物的环氧化反应、烷烃和芳香族化合物的氧化反应,并详细探讨了此类氧化反应的反应机理。同时也关注了多金属氧酸盐在仿生催化领域的应用。
铜电结晶的研究进展*
李强,辜敏,鲜晓红
2008, 20 (04): 483-490 |
出版日期: 2008-04-24
摘要
铜具有的优良导电性和机械加工性能以及其电沉积工艺的诸多优点,决定了铜电沉积在各行业特别是近年在高新技术中的广泛应用。铜的电结晶过程是铜电沉积的初期阶段,它决定了后续的电沉积过程及最终镀层的结构和性能,因此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铜电结晶的研究方法、电结晶理论研究的进展,详细讨论了pH值、添加剂、金属离子、基体以及电沉积条件等因素对铜电结晶的机理和成核动力学的影响,并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展望。
TiO2光子晶体的光子带隙及其应用
李晓菁,乔冠军,陈杰瑢,周熙
2008, 20 (04): 491-498 |
出版日期: 2008-04-24
摘要
最近利用TiO2光子晶体控制光子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概述了TiO2光子晶体的分类、性质、制备和应用。TiO2光子晶体在反射器件、光电转换、化学传感器和光催化等方面应用前景广阔,目前,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的TiO2光子晶体的合成是工作的难点,本文对今后TiO2光子晶体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含氟液晶研究进展*
孟凡宝,廉娇,高永梅
2008, 20 (04): 499-507 |
出版日期: 2008-04-24
摘要
本文简述了含氟液晶的研究进展。根据小分子含氟液晶中氟原子或含氟基团的位置不同,将其分为3类:末端是氟原子或含氟基团的液晶、苯环上氢原子被氟原子取代的液晶、中心桥键上的氢原子被氟原子取代的液晶。根据小分子含氟液晶特点,归纳了氟原子或含氟基团对液晶分子物理性质的影响。同时对高分子含氟液晶的研究进展也做了介绍。
基于1,1'-联-2萘酚衍生物的手性荧光传感器*
黄辉,郑立飞,邹小伟,成义祥
2008, 20 (04): 508-517 |
出版日期: 2008-04-24
摘要
具有光活性的1,1'-联-2-萘酚(BINOL)衍生物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C2轴不对称芳香化合物,不仅具有很强的手性诱导作用,而且在适合结构基团修饰下能产生很强的荧光,可作为一类有效而灵敏的荧光化学传感器。在与手性胺,氨基醇,氨基酸,α-羟基羧酸,手性醇和单糖等手性有机化合物作用时,该荧光化学传感器在不同识别位点接受客体分子,通过光诱导电子转移(PET)及电子交换能量转移(EET)等引起共轭高分子内能级发生变化,使得所有这些相互作用十分灵敏地在其发光强度和能量上反映出来,具体表现在化学传感器荧光增强与减弱或发射波长的变化上。本文总结了近年来1,1’-联-2-萘酚衍生物的荧光化学传感器在手性异构体识别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具有生物活性的色满衍生物不对称合成研究*
王桂霞,王乃兴,唐石,于金兰,汤新亮
2008, 20 (04): 518-525 |
出版日期: 2008-04-24
摘要
色满衍生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并且大多数具有生物活性。这些具有生物活性的色满衍生物又大多具有手性,因此有关它们的不对称合成已经引起了有机合成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合成色满衍生物的关键是构建含有手性中心的色满环。本文根据色满环构建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类,概述了近十几年来合成手性色满衍生物的最新方法, 侧重讨论了各种合成方法在合成立体结构专一的色满环时的特点。
高氮化合物及其含能材料*
阳世清,徐松林,黄亨健,张炜,张兴高
2008, 20 (04): 526-537 |
出版日期: 2008-04-24
摘要
高氮含能化合物及其含能材料是新型含能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相比于传统的含能材料,高氮含能材料具有很多优异或独特的理化性能和爆轰性能。本文综述了新型高氮化合物及其含能材料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国内外近十年来众多研究小组的相关工作,重点阐述了四嗪、四唑和呋咱3大类高氮含能化合物的合成、性能及应用研究进展。结合作者的研究工作,进一步探讨了高氮含能化合物在钝感高能炸药、推进剂和新型气体发生剂等含能材料领域中的应用前景。
单分子有机电致白光材料及器件*
姜鸿基,黄维
2008, 20 (04): 538-547 |
出版日期: 2008-04-24
摘要
有机电致白光二极管在白光照明和背光源应用中具有材料来源广、驱动电压低、节能和环保等优点,受到了广泛关注。目前实现电致白光的方法主要有小分子掺杂、多层器件、激基复合物和缔合物发光以及单分子白光等方法。其中,单分子白光材料由于要控制能量的不完全传递、单分子实现多色同步发射和优化器件结构等,目前研究得还比较少,器件的总体性能相对还不是很理想。本文从材料合成的角度,简要综述了国内外在单分子白光材料的合成与器件性能优化方面所取得的研究进展,并对下一步需要研究的热点问题作了展望。
双亲性C60衍生物水相聚集行为*
张璞,吕爽,郭志新
2008, 20 (04): 548-557 |
出版日期: 2008-04-24
摘要
富勒烯C60几乎不溶于水中,从而阻碍了对富勒烯的进一步研究和潜在应用。双亲性C60衍生物在水相中自组装形成聚集体,在水相具有一定的溶解度,其特殊的结构及性能引起了科学家的广泛关注。本文对双亲性C60衍生物在水相中聚集行为的研究现状及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系统的介绍。本文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双亲性C60衍生物的结构,根据修饰到C60表面的功能基类型对双亲性C60衍生物进行了分类。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双亲性C60衍生物在水相的聚集行为以及pH值、溶剂极性、浓度、温度和抗衡离子等因素对聚集行为的影响。
全共轭型二茂铁基聚合物*
石建兵,支俊格,佟斌,赵玮,申进波,董宇平
2008, 20 (04): 558-564 |
出版日期: 2008-04-24
摘要
由于二茂铁独特的夹心结构使含二茂铁基聚合物具有独特的电、磁、催化以及氧化还原性能。全共轭型二茂铁基聚合物由于其特殊的π-π电子结构,使其在电学、光学等方面的表现出优越的性质。本文从3个方面(主链型、侧链型和超支化型)介绍了近年来含有二茂铁基团全共轭聚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能方面的研究进展,讨论了聚合物的结构对溶解性、氧化还原性等方面的影响,并探讨了这一领域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发展方向。
大豆分离蛋白结构与性能*
田琨,管娟,邵正中,陈新
2008, 20 (04): 565-573 |
出版日期: 2008-04-24
摘要
大豆分离蛋白是大豆的重要组成部分,含有大量活性基团,具有可再生、可生物降解性等优点,可以成为制备环境友好材料的主要原料。由于大豆分离蛋白的组成和构象会对其功能特性产生明显的影响,因此对其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的研究无疑会对材料学家在今后开发出新型的具有优异性能的大豆蛋白材料具有相当的帮助。本文首先介绍了大豆分离蛋白的组成、亚基的结构以及对其两种主要成分——β-大豆伴球蛋白(7S球蛋白)和大豆球蛋白(11S球蛋白)的分离方法;然后对大豆分离蛋白在不同条件下的构象研究和其主要物理化学性质,如溶解性和凝胶性的研究进展作了介绍;最后对大豆分离蛋白在薄膜、纤维和塑料等材料领域的应用进行了简要的综述。
水溶性共轭聚电解质*
黄艳琴,范曲立,黄维
2008, 20 (04): 574-585 |
出版日期: 2008-04-24
摘要
水溶性共轭聚电解质主要是指含离子型官能团侧链的共轭聚合物,可在水或其它极性有机溶剂中能够溶解。这类化合物把传统共轭聚合物的光电性质和聚电解质的水溶性特点结合在一起,显示出的一些独特性质,可在新一代光电器件制作和化学生物荧光传感器中获得多样的应用。本文总结了近10年来报道的水溶性共轭聚电解质的结构特点和合成方法,以及对不同化学或物理条件下光物理性质的研究,归纳了它们在新一代光电器件制作和荧光传感中的应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水溶性共轭聚电解质研究中尚待解决的问题,并展望了水溶性共轭聚电解质的应用前景。
光电化学型半导体生物传感器*
彭芳,朱德荣,司士辉,肖辉
2008, 20 (04): 586-593 |
出版日期: 2008-04-24
摘要
光电化学型半导体生物传感器是一种利用半导体的光电特性来检测与光生电流或光生电压相关的待测物质浓度及生化过程参数的分析新技术。随着新兴半导体功能材料及相关加工技术的不断涌现,光电化学型半导体生物传感器已在微型化、集成化、多点及多参数测量方面显现出优势、有望在复杂体系中实现在线高灵敏、快速测定,在生物、医药、环境监测、食品等领域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介绍了光电化学型半导体传感器的基本原理、特点及近几年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发展前景做了展望。
解吸电喷雾电离技术*
薛震,邱波,林广欣,赖丛芳,罗海
2008, 20 (04): 594-601 |
出版日期: 2008-04-24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近发展起来的质谱离子化方法——解吸电喷雾电离(desorption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DESI)及其最新研究进展。该方法首次于2004年提出后,由于其具有样品无需前处理就可以在常压条件下从各种载物表面直接分析固相,或凝固相样品等优势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本文描述了DESI的基本原理、离子源的结构和相关优化的参数,并对该离子化方法中所用的载物表面进行了总结。在实际应用方面,本文综述了DESI技术在常压气相化学反应产物监测,合成高聚物表征,爆炸物和化学战毒剂检测,以及在药品,生物代谢产物和生物组织表面分析方面的应用成果,同时对DESI的基础应用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燃料电池聚合物电解质膜
张宏伟,周震涛
2008, 20 (04): 602-619 |
出版日期: 2008-04-24
摘要
本文简要介绍了聚电解质膜燃料电池的定义、分类、工作原理及其特点,综述了国内外在燃料电池聚电解质领域的最新成果。对质子传导率与甲醇渗透系数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详细评述了近年来AAPEM和ACPEM这两类聚电解质膜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研究趋势作了展望。
EMMS模型中噎塞判据的进一步分析*
程长建,葛蔚
2008, 20 (04): 620-624 |
出版日期: 2008-04-24
摘要

噎塞是气固流态化系统中典型的结构突变现象。能量最小多尺度(energy minimization multi-Scale, EMMS)模型能够从机理上分析此现象。本文讨论了EMMS模型中现有的两种噎塞判据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结果表明在相同气体速度下二者得到的饱和夹带量近似相等;进一步分析表明它们所反映的物理机理具有一致性,都确定了快速流态化和稀相输送间流域过渡的临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