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English
新闻公告
More
化学进展 2021, No.1 上一期 后一期 返回主页
图中两个卡通人物分别代表了天然酶和纳米酶,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纳米酶是具有类酶催化活性的功能纳米材料,被誉为下一代模拟酶。发展纳米酶的高效设计策略,如高通量计算筛选、理性设计和仿生设计,尤其基于金属有机框架的仿生设计进行构效关系研究,对于纳米酶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研究价值。(设计者:周子君)
特邀评论
循环肿瘤细胞体内检测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郭珊, 周翔
2021, 33 (1): 1-12 | DOI: 10.7536/PC200423
出版日期: 2021-01-24
摘要

从实体瘤脱落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的肿瘤细胞即循环肿瘤细胞(CTCs)与肿瘤转移密切相关,因此CTCs检测对癌症患者的诊断、治疗监测、病情评估以及肿瘤转移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由于CTCs在体内含量极少、异质性、分布不均一,通过体外采血发展的CTCs检测技术虽然已取得很大进展,但仍然面临肿瘤细胞损失、失活、失真以及灵敏度低等问题,因此亟需发展基于体内快速流动血液的肿瘤细胞检测技术,在真实生理状态下实时监测CTCs动态变化。在此,我们总结了CTCs体内检测技术及其相关应用的研究进展,分析了这些技术的优势和不足。最后,讨论并展望了CTCs体内检测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单病毒示踪
王志刚, 刘书琳, 刘安安, 张利娟, 余聪, 庞代文
2021, 33 (1): 13-24 | DOI: 10.7536/PC201045
出版日期: 2021-01-24
摘要

病毒是对人类健康威胁最大的病原之一,由其引发的病毒性疾病对人民健康、国家安全和社会经济构成重大威胁。病毒感染机制研究对病毒性疾病的防控及治疗具有重大意义。病毒侵染宿主细胞的动态过程涉及病毒组分与多种细胞组分或细胞器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但是传统手段无法对该动态过程进行实时跟踪研究。单病毒示踪技术作为一种可以实时原位示踪单颗病毒侵染过程的技术,在病毒感染机制研究方面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借助于该技术,能够获取病毒侵染过程中病毒入胞途径、胞内转运过程、病毒核酸释放及其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等动态过程信息,从而对病毒的感染机制进行分子水平的深入研究。本文就单病毒示踪技术所涉及的测量技术、标记技术和信息获取进行阐述,总结归纳了单病毒示踪在病毒感染机制研究中的最新进展,并探讨了该技术目前存在的挑战性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

二维导电金属有机骨架材料
严壮, 刘雅玲, 唐智勇
2021, 33 (1): 25-41 | DOI: 10.7536/PC201059
出版日期: 2021-01-24
摘要

金属有机骨架(MOFs)是由金属离子或簇与有机配体以配位键组装而成的晶态多孔材料,其高的孔隙率及功能可设计性使其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然而,传统MOFs多数电导率非常低,这严重制约了其在电学相关领域的发展。近年来,导电金属有机骨架尤其是二维导电金属有机骨架(2D ECMOFs)材料因其结构中独特的π-π堆积及π-d共轭作用而呈现出半导体甚至类金属的电子输运性质而受到广泛关注,已在传感器、电子器件、电催化、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等电学和能源相关领域展现出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将从2D ECMOFs的导电机理、结构、合成方法及应用等方面对近几年该领域的重要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其未来发展的挑战和机遇提出展望。

综述
浅谈纳米酶的高效设计策略
武江洁星, 魏辉
2021, 33 (1): 42-51 | DOI: 10.7536/PC201117
出版日期: 2021-01-24
摘要

作为纳米尺度的新效应,纳米酶因其优异的材料性能和酶学特性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并在分析检测、疾病诊断治疗、环境监测保护等领域展现出独特的魅力。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受限于纳米材料复杂组分和模糊的催化位点等,如何高效设计纳米酶一直是纳米酶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综述了目前纳米酶高效设计的几种策略,如高通量计算筛选、理性设计和仿生设计,并重点阐述了金属有机框架仿生设计中构效关系的研究。最后,对纳米酶高效设计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特邀评论
手术导航用荧光探针
徐云雪, 刘仁发, 徐坤, 戴志飞
2021, 33 (1): 52-65 | DOI: 10.7536/PC201014
出版日期: 2021-01-24
摘要

荧光成像技术因具有操作简便、分辨率高、安全性好且可实时成像等优势,在术中导航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虽然目前还没有靶向荧光探针在临床上得到批准,但已经有相当一部分荧光探针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最早进入临床试验的是一些偶联肿瘤靶向配体的荧光染料,例如近红外菁染料(IRDye800CW)标记的肿瘤特异抗体,叶酸标记的异硫氰酸荧光素(EC17)等。近来,结构更复杂的荧光探针如酶反应激活型探针和PET/荧光双模态探针也逐步进入临床试验。本文依据近年来手术导航用荧光探针的最新研究进展,分别就受体介导的靶向荧光探针、可激活型靶向荧光探针、近红外二区(NIR-Ⅱ)荧光探针、多模态荧光探针和诊疗一体化探针进行了分类讨论,重点对正在进行临床研究及具有临床转化前景的荧光探针的分子设计原理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并对手术导航用荧光探针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综述
光催化氧气还原制备H2O2
雷一帆, 雷圣宾, 朴玲钰
2021, 33 (1): 66-77 | DOI: 10.7536/PC200463
出版日期: 2021-01-24
摘要

H2O2广泛应用于化工和环保领域,其分解的唯一产物是水,有利于生产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工业上H2O2的合成主要是通过蒽醌法间接合成,该方法能耗大,污染环境。而直接由H2与O2混合制备H2O2,具有极大的安全风险,且需要消耗大量H2。通过光催化技术将O2和H2O转化成H2O2的方法,避免了H2与O2的直接混合,同时采用取之不尽的太阳能作为能量来源,近年来备受关注。本文总结了光催化还原O2制备H2O2的研究进展,对比分析了不同催化体系,如g-C3N4、TiO2以及其他光催化剂的反应性能及调控措施,介绍了光催化制备H2O2的机理,并对该领域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基于各向异性表面的液滴驱动
薛銮栾, 李会增, 李安, 赵志鹏, 宋延林
2021, 33 (1): 78-86 | DOI: 10.7536/PC200675
出版日期: 2021-01-24
摘要

驱动液滴实现各种动态行为在生物医学、微流控、痕量检测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液滴的驱动主要依赖于对液滴不同位置受力的调节。具有浸润性差异或结构差异的各向异性表面,在对液滴进行驱动时具有操作简便、节约能源等优势,逐渐成为液滴操控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结合本课题组的研究工作,对近年来利用各向异性表面驱动液滴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首先,分析了各向异性表面驱动液滴的基本原理。依据制备方法的不同,将各向异性表面分为浸润性各向异性表面、结构各向异性表面和协同各向异性表面三类,分别归纳了其常见制备方法和在液滴驱动领域的主要应用。最后,本文对各向异性表面驱动液滴的局限性和发展方向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SLIPS功能表面的制备及应用
袁思成, 林丹, 张曦光, 汪怀远
2021, 33 (1): 87-96 | DOI: 10.7536/PC200446
出版日期: 2021-01-24
摘要

仿猪笼草唇叶结构的滑移功能表面(SLIPS)是通过将全氟液体、硅油或离子液体等润滑油注入到提前构建好的含有多孔或分级粗糙结构基底制备得到。由于毛细作用力和范德华力,动态油膜能够稳定锁定在粗糙基底中。所得到SLIPS的化学均相表面和特殊的液-固结合界使其展现出优异的液体排斥性、自修复性和高压稳定性等,并在近十年内成为表界面领域内研究热点。其应用领域主要包含防冻、防腐、防海洋污染和实现高透明性材料等,并在液体运输,太阳能电池表面和深海防污等领域展现出巨大应用前景。本文介绍了近五年来SLIPS主要制备与调控方法,还对其在防覆冰,防海洋生物污染与防菌,防腐和透明性等领域新的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最后,对滑移表面在未来的制备与应用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展望。

二次离子质谱生物成像
蔡乐斯, 夏梦婵, 李展平, 张四纯, 张新荣
2021, 33 (1): 97-110 | DOI: 10.7536/PC200458
出版日期: 2021-01-24
摘要

二次离子质谱作为目前空间分辨率最高的质谱成像技术,以其免标记、高灵敏、多组分检测优势和亚微米级高空间分辨成像优势为诸多生命科学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分析手段,在基础细胞生物学、组织生理病理学、生物医药与临床医学等领域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综述了二次离子质谱在生物组织、细胞、仿生生物膜等体系中的质谱成像研究进展。

金属配合物在双光子荧光探针中的应用研究
谢嘉恩, 罗雨珩, 张黔玲, 张平玉
2021, 33 (1): 111-123 | DOI: 10.7536/PC200557
出版日期: 2021-01-24
摘要

金属配合物因其优异的光物理性质,如配位结构可调、好的光稳定性、大的斯托克位移、高的荧光量子产率与长的荧光寿命等, 在生物成像、分子探针、医学影像等领域中备受关注。与单光子吸收相比,双光子吸收的金属配合物因其具有更加优秀的深度分辨率以及低光损伤性等优点,近些年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分子的荧光探针和细胞器染料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具有双光子吸收的金属配合物对生物分子(如pH、O2、HClO、NO、SO2、GSH、DNA等)的响应检测用于疾病的诊断,以及作为细胞器(如线粒体、溶酶体、脂滴、细胞核等)染料探针用于细胞内动态行为和演化过程的实时示踪研究。最后,针对金属配合物在生物分子探针以及细胞器染料等方面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高陶瓷含量复合固态电解质
刘秋艳, 王雪锋, 王兆翔, 陈立泉
2021, 33 (1): 124-135 | DOI: 10.7536/PC200684
出版日期: 2021-01-24
摘要

全固态锂二次电池兼具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特点。高陶瓷含量的陶瓷-聚合物复合固态电解质综合了聚合物电解质的柔韧性和陶瓷电解质的高机械强度与高锂离子迁移数等优点,有望优先其他形式固态电解质应用于全固态锂二次电池。本文在简要介绍固态复合电解质后,重点从复合电解质膜的性能特点与制备方法、陶瓷-聚合物界面相互作用以及由此导致的新的离子传导机制等方面介绍高陶瓷含量陶瓷-聚合物复合固态电解质的研究进展。最后,展望了复合固态电解质所面临的一些基础科学与应用问题,并从陶瓷-聚合物界面相互作用角度提出未来复合固态电解质的研究方向和可能的解决方案。我们希望本文对于其他传导离子的复合电解质也有借鉴和启发意义。

全无机钙钛矿太阳电池的制备及稳定性
彭会荣, 蔡墨朗, 马爽, 时小强, 刘雪朋, 戴松元
2021, 33 (1): 136-150 | DOI: 10.7536/PC200652
出版日期: 2021-01-24
摘要

全无机钙钛矿太阳电池因其热稳定性好、载流子迁移率高,可用于制备叠层电池等优点备受关注。随着人们对全无机钙钛矿太阳电池的深入研究和制备工艺的持续优化,全无机钙钛矿太阳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已经突破19%。然而,全无机钙钛矿材料相稳定性较差,这使得实现全无机钙钛矿太阳电池在空气环境下制备和长期使用面临巨大挑战。众多科研工作者通过分析全无机钙钛矿材料的相变机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包括添加剂工程、界面工程和开发全无机钙钛矿量子点电池等多种方式来改善全无机钙钛矿太阳电池的长期稳定性。本综述从全无机钙钛矿材料与电池的结构、活性层制备方法和稳定性研究三个方面总结了近年来关于全无机钙钛矿太阳电池的研究进展。

大气中活性气态汞的分析方法和赋存转化
方莹莹, 王颖, 史建波, 阴永光, 蔡勇, 江桂斌
2021, 33 (1): 151-161 | DOI: 10.7536/PC200958
出版日期: 2021-01-24
摘要

活性气态汞(Reactive gaseous mercury, RGM),在大气环境中通常被认为是气态的氧化汞,主导大气汞沉降过程,对汞的全球循环至关重要。本文详细介绍了RGM的多种采样和分析方法,讨论并比较了当前技术的优势和局限性;对RGM在大气中的生成、赋存、清除等环境过程以及相关的机制进行了梳理,并探究各过程在大气汞循环过程中的贡献。针对当前RGM分析的难点(如赋存浓度低、采集困难)与关键科学问题(如赋存形态与转化),需着力发展实际环境中RGM采集和形态分析的可行方法,进而深入探究其环境行为。大气中RGM的分析方法和环境行为研究是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将是未来大气汞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深入理解RGM在大气汞循环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