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English
新闻公告
More
化学进展 2008, No.012 上一期 后一期 返回主页

特约稿
Internet推动的化学信息学重要进展*
李晓霞,郭力,袁小龙,夏诏杰,聂峰光
2008, 20 (12): 1849-1859 |
出版日期: 2008-12-24
摘要
Internet的普及为专业人员获取数据信息、利用计算工具提供了统一的平台,由此为化学信息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空间,推动了化学信息学以网络为基础,以化学相关的数据、信息及计算资源共享为目标的快速发展。本文将从不同侧面回顾近10年来化学信息学的重要进展, 包括:(1) 网络化学信息检索:索引对象从化学浅层网向化学深层网发展;检索工具从Web化学信息资源导航向化学专业搜索引擎(包括文本信息和化合物标识信息)、及化学深层网检索引擎 (化合物物性数据提取)发展;索引粒度从Web站点向页面、乃至页面中的特定内容发展,一般页面特定内容的数据提取(即非结构化数据提取)是未来发展的方向。(2)可共享的化学数据库:从可免费访问和使用的化学数据库向数据库内容通过集成多来源数据(包括数据库拥有者主动收集、多来源数据主动提交达到共享的方式,repository)实现数据库内容免费下载和共享,以及不同数据库之间的相关内容实现无缝连接的方向发展(如NIH建成的药物小分子共享数据库PubChem)。(3) 开源(open source)化学软件工具包:从化学结构基本处理模块如CDK、JOELib向集成开发环境如化学信息学与生物信息学集成环境Bioclipse发展。(4) 与化合物及其数据共享相关的推荐标准:包括用于共享数据交换的化学标记语言CML、IUPAC推荐的学术论文相关热力学实验数据提交标准ThermoML及化合物结构唯一描述码InChI。(5) 计算化学资源共享及基于网格的应用:从可执行程序的下载向在线计算、基于网格的应用发展。(6) eChemistry和虚拟研究环境:网络也成为化学相关日常的科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平台。构建以网络为平台、支持开展科研活动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的eChemstry探索开始出现,根据需要自主集成多来源数据和计算资源,形成不同层次的支持协同工作的虚拟研究环境是未来数据和计算资源共享方式的发展方向。
综述与评论
沸石分子筛膜缺陷的形成及修复*
王聪,刘秀凤,崔瑞利,张宝泉
2008, 20 (12): 1860-1867 |
出版日期: 2008-12-24
摘要
分子筛膜在化学传感器、膜分离和膜催化等领域有潜在的应用前景。缺陷的存在降低了分子筛膜的筛分作用和分离选择性,从而限制了其工业应用。本文综述了沸石分子筛膜缺陷形成及修复方面的研究进展,详细介绍了沸石分子筛膜缺陷形成的原因,并按照过程机理将分子筛膜修复方法划分为多次合成法、积炭结焦法、表面涂层法、化学气相沉积法以及液相化学沉积法等。在深入分析了各种修复方法优缺点的基础上,对今后分子筛膜修复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阳极氧化TiO2纳米管阵列的制备与掺杂*

管东升,方海涛,逯好峰,孙涛,李峰,刘敏,

2008, 20 (12): 1868-1879 |
出版日期: 2008-12-24
摘要
近年来,TiO2纳米管阵列的制备与应用得到了广泛的研究。阳极氧化法制备TiO2纳米管阵列具有工艺简单、成本低廉、易于放大等优点,引起了极大关注。本文综述了阳极氧化法制备TiO2纳米管阵列的研究现状,基于TiO2纳米管阵列在阳极氧化过程中的生长机理,讨论了决定阳极氧化TiO2纳米管阵列形成的主要因素。结合本组的研究工作,总结了如何通过改变电压、升压速率、电解液、温度和氧化时间,实现纳米管管径、管壁厚度、管长的有效控制,提高TiO2纳米管阵列的表面形貌质量。最后介绍了TiO2纳米管阵列掺杂改性方面的研究进展。
NaYF4:Yb,Er/Tm上转换荧光纳米材料的合成、修饰及应用*
王猛,徐淑坤,杨冬芝
2008, 20 (12): 1880-1885 |
出版日期: 2008-12-24
摘要
上转换荧光纳米材料NaYF4:Yb,Er/Tm因具有独特的上转换发光性能,在固体激光器、三维立体演示、红外成像等很多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应用。近年来,NaYF4:Yb,Er/Tm上转换纳米颗粒作为荧光标记物用于生物标记引起了研究者的浓厚兴趣。合成出高质量、高荧光性能的NaYF4:Yb,Er/Tm上转换纳米颗粒是使之能够在生物医学等领域广泛应用的前提条件。本文针对NaYF4:Yb,Er/Tm上转换荧光纳米颗粒的合成方法、表面修饰以及生物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钼、钨系过氧化物在Sharpless烯烃环氧化反应中的应用*
金飞,丁杭军,栾奕,王戈
2008, 20 (12): 1886-1895 |
出版日期: 2008-12-24
摘要
钼、钨系过氧化物是非常重要的Sharpless烯烃环氧化催化剂,有着非常广泛的工业发展前景。本文综述了钼、钨系过氧化物的种类,结构,合成方法及催化活性,分析了各种钼、钨系过氧化物的特点以及在催化环氧化领域的发展现状。同时,本文还讨论了钼、钨系过氧化物催化烯烃环氧化反应的机理。评述了在催化环氧化领域中两种主要理论——Mimoun机理与Sharpless机理的争论焦点及发展现状,以及计算化学对两种理论中间过渡态的研究进展,并且重点分析了Sharpless机理的过渡态结构。此外,本文还综述了影响钼、钨系过氧化物催化剂反应活性的各种因素以及质子所产生的副反应。最后,本文对应用于催化环氧化领域的钼、钨系过氧化物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挥发诱导自组装法制备结构有序的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
冯利邦,王顺花,杨妹娟
2008, 20 (12): 1896-1902 |
出版日期: 2008-12-24
摘要
挥发诱导自组装方法(EISA)可以用来模拟自然界中的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纳米有序结构的形成过程。这是一种新兴的、有效的合成结构有序纳米复合材料的方法,其具有快速、简便、高效的特点。本文就挥发诱导自组装方法的原理及利用该方法制备结构有序的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MSC材料)的机理、有关影响MSC材料有序结构形成的因素作了详细探讨,并对利用EISA方法制备MSC材料的研究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含N、S官能基聚硅烷*
王鹏,丁云桥,冯圣玉,张洁
2008, 20 (12): 1903-1908 |
出版日期: 2008-12-24
摘要
综述了近年来含N、S官能基聚硅烷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吡啶、联吡啶、吡咯等含N官能基与噻吩、硫代官能团等含S官能基取代聚硅烷的制备和光电性能表征,概括了含N,S官能团聚硅烷的分子设计、物理性能与应用领域。最后展望了含N、S官能团聚硅烷研究的发展方向与应用前景。
H-Cu-P络合物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李争宁,刘改玲,赵宝贻
2008, 20 (12): 1909-1922 |
出版日期: 2008-12-24
摘要
本文综述了[HCuPPh3]6的合成方法及氢-铜-膦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作为还原剂,[HCuPPh3]6可选择性地还原α,β-不饱和酸酯、酮、醛、硝基化合物、腈中的碳碳双键,炔烃中碳碳三键;作为催化剂,可促进氢气、硅氢化合物对上述化合物中碳-碳不饱和键的还原。改变膦配体的结构后的铜-氢-膦化合物可催化对上述化合物中碳碳双键或α,β-不饱和醛、酮、烷基芳基酮中羰基的选择性还原反应。采用合适的手性膦配体,已实现了对上述前手性底物中碳-碳双键、羰基的高对映选择性还原。氢-铜-膦化合物独特的反应及催化性能已用于天然产物及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化合物的合成中。
碳水化合物含磷配体在不对称催化中的应用*
王亚丹,王,飞,苗志伟,陈茹玉
2008, 20 (12): 1923-1932 |
出版日期: 2008-12-24
摘要
糖类化合物价廉易得,具有天然手性结构,糖环上的多个羟基经过修饰,可以连接多种官能团。近年来手性糖类化合物的合成与应用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在不对称合成和催化中的应用研究已成为有机化学中非常活跃的领域。碳水化合物含磷手性配体在不对称催化反应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十分迅速,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碳水化合物含磷手性配体与金属形成络合物作为催化剂,在不对称催化氢化、不对称烯丙位取代和不对称氢甲酰化等反应中的研究进展。
基于杯[4]芳烃的手性识别*
卿光焱,刘顺英,何永炳
2008, 20 (12): 1933-1944 |
出版日期: 2008-12-24
摘要
手性杯芳烃是一类重要的主体化合物,在手性识别、对映体分离和不对称催化等方面有着广泛的用途。[4]芳烃引其稳定的构象和易于修饰的特点,成为研究最为广泛的杯芳烃分子,其中大量的文献报道了能够用于对映体识别和检测的手性[4]芳烃。在手性识别的研究中,荧光、紫外和核磁是3中最常见的研究方法,本文根据这3种方法进行分类,综述了近年来以杯[4]芳烃为分子骨架的手性受体的合成及其在手性识别中的应用。最后对手性[4]芳烃的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喹啉衍生物锌离子荧光传感器*
张宇,郭祥峰,贾丽华,钱旭红
2008, 20 (12): 1945-1950 |
出版日期: 2008-12-24
摘要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用于锌离子检测的喹啉衍生物荧光传感器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基于喹啉、8-羟基喹啉和8-氨基喹啉合成的锌离子荧光传感器的结构和设计原理,概述了锌离子对喹啉衍生物荧光传感器光学性能的影响,分析了喹啉衍生物锌离子荧光传感器在检测过程中的优点及其实际应用价值,并展望了这类锌离子荧光传感器的研究和发展方向。

基于环糊精的荧光传感器*
胡惠媛,刘波
2008, 20 (12): 1951-1963 |
出版日期: 2008-12-24
摘要
基于环糊精的荧光传感器研究倍受人们关注,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本文阐述了环糊精络合物的形成以及它们的分子识别机理,在此基础上详细综述了丹酰、芘、萘等荧光基团修饰的环糊精单体及含多个主体的荧光传感器的制备及应用研究现状。此外,对基于环糊精超分子络合物的荧光传感器2003年以后的发展也进行了介绍,同时展望了该领域的发展趋势。
有机分子修饰硅表面*
李,珩,温永强,杨青林,宋延林
2008, 20 (12): 1964-1971 |
出版日期: 2008-12-24
摘要
硅作为一种重要的半导体材料,在微电子领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机分子修饰硅表面是近年来硅表面化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重视。以共价键嫁接在硅表面的有机单分子层能形成稳定、高质量的杂化连接,将赋予传统的硅材料更多新的功能,具有许多其它表面难以比拟的优点。本文针对有机分子修饰硅表面的方法、单层膜的表征和应用,对近年来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该方向的今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连接子化学在聚合物-缀合物中的应用*
闫强,袁金颖,康燕,袁伟忠
2008, 20 (12): 1972-1979 |
出版日期: 2008-12-24
摘要
聚合物的缀合物化学近年来发展迅速,其反应产物既具有聚合物良好的稳定性、力学性能与特殊的结构形貌特点,亦因缀合各种分子而体现出完全不同的物理化学特性与独特的功能性。连接子化学是一类新型的具有高活性、高产率、高选择性的化学反应,对官能团位点敏感程度极高,对于聚合物与缀合分子的连接非常适合,适用于多种不同分子的缀合。本文旨在结合一些近年来具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介绍并总结连接子化学在聚合物缀合物中的应用进展,并对其广泛的前景进行合理的展望。
两亲性树状聚合物*
苏晶,张玲,伍青
2008, 20 (12): 1980-1986 |
出版日期: 2008-12-24
摘要
树状聚合物及其功能化是近年来高分子科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综述了不同类型的树状聚合物,分别有聚酯、聚丙三醇、聚乙烯亚胺等超支化聚合物,聚酰胺-胺、聚丙烯亚胺等树枝状聚合物。通过对树状聚合物末端大量官能团的亲水(亲油)改性可以制备两亲性树状聚合物,改性方法主要有酰胺化反应、酯化反应、麦克尔加成反应等。与通过缩聚反应所得到的上述树状聚合物不同,近年来配位聚合领域出现的通过“链行走”机理形成的树状聚乙烯,引起了高度关注,这方面着重介绍了乙烯与极性单体直接共聚合或者采用链行走与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联用制备两亲性树状乙烯聚合物。最后对两亲性树状聚合物领域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硅氧烷基聚合物电解质*
崔孟忠,李竹云,张洁,冯圣玉
2008, 20 (12): 1987-1997 |
出版日期: 2008-12-24
摘要
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核心技术是研制高离子传导率、适宜机械性能以及化学和电化学性能稳定的聚合物电解质材料。在众多寻求高性能聚合物电解质的研究工作中,由于硅氧烷基聚合物电解质具有灵活多样的分子结构设计、易于合成实施、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和室温电导率等特点,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领域。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新型硅氧烷基聚合物电解质的设计与合成的研究工作,重点介绍了采用聚硅氧烷嵌段、接枝聚合物通过共混、互穿网络结构、交联网络结构以及无机-有机复合等方法开展的相关聚合物电解质的研究工作。同时也介绍了聚硅氧烷电解质的研究方法和基于聚硅氧烷电解质的应用研究进展。
肝素在生长因子控制释放中的应用*

丁珊珊,崔元璐,宫政,尹玉姬,姚康德,

2008, 20 (12): 1998-2011 |
出版日期: 2008-12-24
摘要
典型的抗凝血药物肝素作为硫酸化的多糖在体内具有多重生物活性,而这些生物活性是通过与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等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来发挥的。由于它与肝素亲和性生长因子具有特异的糖胺聚糖-蛋白质相互作用,近年来被广泛地应用于生长因子的控制释放中,以达到稳定负载于载体材料特别是水凝胶载体中的生长因子并保持其生物活性、延缓释放的作用。本文介绍了近年来肝素在组织工程用生长因子控制释放系统中应用研究的最新进展。
共轭聚合物离子荧光化学传感器
冯继昌,李扬,杨慕杰
2008, 20 (12): 2012-2020 |
出版日期: 2008-12-24
摘要
荧光传感器能够将分子识别的信息转换成荧光信号,荧光法在灵敏度、选择性和实时原位检测等方面优势突出,最近已引起了人们很大的兴趣。本文主要介绍以共轭聚合物为基础的离子荧光化学传感器的近期研究进展,重点综述了共轭聚合物的荧光化学传感器在阳离子识别检测中的分子设计、合成、作用机理和应用,并展望了该领域的发展方向。
近红外光谱在蛋白质和含酰胺基团聚合物研究中的应用*
江艳,武培怡
2008, 20 (12): 2021-2033 |
出版日期: 2008-12-24
摘要
近红外光谱(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NIR)是一种常用的无损表征手段,但谱带强度弱、交叠情况严重等缺点局限了它的应用范围。本文介绍了几种常见的改善近红外光谱技术不足的方法,如二阶导数法、二维相关光谱法和化学计量法等,并举例阐述了近红外光谱在蛋白质和含酰胺基团聚合物的结构和含量等方面的应用。这些方法对近红外光谱的定性定量分析起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有效地拓宽了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应用领域。
光敏开关及其在化学生物学中的应用*
孟祥明,陈孝云,傅尧,郭庆祥
2008, 20 (12): 2034-2044 |
出版日期: 2008-12-24
摘要
近年来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越来越细致地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各种生命过程。为了能够实现实时原位地观察活细胞或组织中的生命化学过程,需要使用以物理方法来选择性激活的分子探针。以共聚焦激光技术为基础的光敏开关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迄今,发展和用于光敏开关的光敏剂已成为化学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向。本文重点总结了各种可应用于共聚焦激光系统的单、双光子光敏基团(单光子的光敏基团主要有:硝基苯类、香豆素类等;双光子光敏基团主要有:香豆素类、喹啉类及吲哚衍生物类)以及这几类光敏基团在化学生物学中的应用。
单细胞分析中的荧光标记化学*
朱兰兰,殷学锋
2008, 20 (12): 2045-2052 |
出版日期: 2008-12-24
摘要
细胞内组分复杂、含量低,因此测定单细胞内化学组分的分析方法必须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和分辨率高的特点。高灵敏度的荧光检测技术是单细胞分析中应用最多的检测方法之一。但是细胞内绝大部分物质其天然态是没有荧光的,且由于细胞膜的阻碍,衍生试剂不能自由地进入细胞内。为了使衍生试剂透过细胞膜标记细胞内待测物质而不引起显著的稀释效应,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本文综述了在单细胞分析中常用的荧光标记方法,包括细胞作为微反应器的衍生法,借助于脂质体与聚乙二醇(PEG)等增加细胞膜通透性的衍生方法和在毛细管/芯片毛细管电泳分析单细胞时柱上衍生和柱后衍生法以及量子点的标记法等。对这些方法的原理、特点和在单细胞分析中的应用也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微流控分析芯片的两种液相传质模式及其应用*
沈宏,方群
2008, 20 (12): 2053-2060 |
出版日期: 2008-12-24
摘要
微流控分析芯片的微米级结构不仅显著增大内部流体的比界面积,同时缩短微通道内不同溶液间的传质距离,使传质效率相比于宏观体系有显著提高,从而可实现试样分析检测前的高效扩散分离和萃取富集等。本文综述了微流控分析芯片中两种液相传质模式——互溶液相间扩散分离分析、不互溶液相间萃取分离分析的研究进展,讨论了上述传质模式在微芯片装置和功能的集成化方面的应用;并讨论了相关研究的难点和发展趋势。
纳流控芯片的微加工技术及其应用*
何巧红,陈双
2008, 20 (12): 2061-2067 |
出版日期: 2008-12-24
摘要
纳流控学和纳流控芯片应用于化学和生化分析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纳流控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以纳流控芯片的研制为基础,而纳流控新品的制备需依靠微纳加工技术。本文着重介绍目前已经建立的纳流控芯片加工技术,包括掩膜加工法、牺牲层技术、模具加工法、化学-机械抛光法、机械拉伸技术以及其他的加工技术。此外,还简单介绍了纳流控芯片在试样预处理以及生化分析中的应用。
抗肿瘤药物研究新靶点:缺氧诱导因子-1α*

刘永辉,李玉艳,尤启冬,丁磊,

2008, 20 (12): 2068-2074 |
出版日期: 2008-12-24
摘要
缺氧是包括肿瘤在内的许多疾病的重要特征,利用缺氧条件来选择性抑制肿瘤生长和演进是一个很有前途的研究方向。随着缺氧诱导因子-1(HIF-1)的发现,在过去15年里在分子和细胞水平上对缺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HIF-1是真核细胞在缺氧条件下进行代谢调控的关键因子,控制众多基因的表达,影响氧的转运、糖摄取、糖酵解和血管生成等。下调HIF-1水平可以作为肿瘤治疗手段。由于细胞内对HIF-1的调控主要通过其α亚基进行,HIF-1α抑制剂成为抗肿瘤药物的研究热点,已经发现的该类抑制剂包括喜树碱类、喹噁啉类、雷帕霉素类、一些甾体化合物、苯氧乙酰氨基苯甲酸类以及白藜芦醇和橙皮苷等天然物质。本文就HIF-1α的结构、功能和以其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环境样品中四环素类抗生素的检测技术*
李瑞萍,张艺,黄应平
2008, 20 (12): 2075-2082 |
出版日期: 2008-12-24
摘要
抗生素的大量生产及滥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近年来引起国内外极大关注,其中环境样品中痕量抗生素的检测一直是分析工作者致力解决的问题 ,而国内的相关报道较少。四环素类抗生素是临床上重要的一类抗感染药物,在畜牧业及水产养殖业中广泛应用,对环境造成潜在威胁。本文总结了四环素类抗生素的基本性质,介绍了被该类抗生素污染环境样品(如土壤、水样)的采集和储存及样品前处理技术,综述了环境样品中该类抗生素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这一领域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发展方向。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的交流阻抗谱分析*
齐亮,谢晓峰,金宝舵,郭建伟,徐景明
2008, 20 (12): 2083-2092 |
出版日期: 2008-12-24
摘要
由于能够提供比直流测试方法更为丰富的信息,交流阻抗图谱近些年被广泛的用于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的研究中。同PEMFC相比,直接甲醇燃料电池具有更为复杂的电极体系。本文通过对交流阻抗技术在直接甲醇燃料电池领域应用的几个关键技术问题的分析,并按照阻抗分析过程的具体的实施步骤加以组织,结合具体的应用实例以阐述交流阻抗谱在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的各个应用方面,包括电池的原位极化分析,反应机理的剖析,材料性能评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