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燮卿. 山高流水继世长———怀念侯祥麟院士[J]. 化学进展, 2009, 21(04): 573-576.
Wang Xieqing. Streaming from High Mountain Forever- Keeping the Memory Green to Dr. Hou Xianling, Academician of CAS and CAE[J]. Progress in Chemistry, 2009, 21(04): 573-576.
侯祥麟博士是我国石油炼制技术开拓者之一,在他为石油事业奋斗的70多年生涯中,为我国石油和石化的科技发展积累了无比宝贵的知识、技术和精神财富,为后代树立了光辉榜样。作为他的学生和研究工作者,作者通过亲身的经历,从他领导攻克航空煤油技术、鼓励和支持技术创新、宏观战略研究、严谨的治学精神以及生活上对自己严格的要求等方面作了回忆,以表示对侯老的怀念。
胡兴邦,李浩然. 碳氢化合物的活化及氧化理论研究*[J]. 化学进展, 2009, 21(04): 577-587.
通过理论方法研究碳氢化合物的活化及氧化,可以对不同催化剂及氧化剂的反应机理形成深刻认识,从而指导设计合成更加高效的碳氢化合物活化及氧化催化剂。本文总结了近几年在碳氢化合物的活化及氧化领域的一些新进展,涉及的底物包括从甲烷到碳原子数等于6的烃类,而催化剂及氧化剂包括有机金属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如分子筛催化剂、金属团簇和金属氧化物等)。文章底物的碳原子数为依据进行分类编排,对每一类底物的活化及氧化介绍不同催化剂及氧化剂的反应过程,着重比较了各类催化剂及氧化剂的异同。
杨再文,杨进,黄晓卷,唐宁,吴彪. 金属卟啉类超分子催化剂*[J]. 化学进展, 2009, 21(04): 588-599.
金属卟啉类超分子催化剂是超分子催化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关键环节是以金属卟啉为基础构建超分子微反应器,使反应活性中心处在一个特定的微环境中,从而实现高的催化效率和选择性。本文分别从超分子催化剂母体结构构筑(借助环糊精、模板等)和催化应用(模拟细胞色素P-450系列酶、光电催化等)的角度详细评述了近年来金属卟啉类超分子催化剂的设计、结构及催化作用的研究进展,并对该研究领域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田善喜. 氨基酸分子构象稳定性与光电离解离动力学的氢键效应*[J]. 化学进展, 2009, 21(04): 600-605.
Tian Shanxi. Hydrogen Bonding Effects on Conformational Stabilities and Dissociative Photoionization Dynamics of Amino Acids[J]. Progress in Chemistry, 2009, 21(04): 600-605.
本文综述了氨基酸分子内氢键种类和数目对分子构象稳定性和光电离解离动力学的各种效应:得出分子内含有N···H–O和C=O···H–O氢键的构象具有较高的热力学稳定性; N···H–O氢键导致分子第一电离能数值的增加,同时可以导致电离过程中的质子转移以及后续二氧化碳释放的解离过程。氨基酸分子正离子的稳定性或碳碳化学键断裂解离动力学也不尽相同,丝氨酸分子在电离阈值附近解离过程中表现出奇特的立体效应。
银建中,张宪阵,徐琴琴,张传杰,王爱琴. 超临界流体沉积技术在纳米复合材料制备中的应用*[J]. 化学进展, 2009, 21(04): 606-614.
本文综述了超临界流体沉积法在纳米复合材料制备领域的进展,介绍了利用超临界流体的溶剂化特性、表面张力为零、性质随压力与温度的变化敏感等性质,制备高质量的纳米粒子、薄膜及多孔纳米材料,讨论了超临界流体沉积过程中的吸附、热力学平衡及扩散动力学等问题,总结了不同学者对该方法制备复合材料的机理研究,认为超临界流体沉积法是制备纳米复合材料的有效方法。最后,对深入开展此项研究工作需要努力的方向和解决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建议。
陈云华,王朝阳,李煜,童真. Janus粒子制备研究*[J]. 化学进展, 2009, 21(04): 615-621.
Chen Yunhua, Wang Chaoyang**, Li Yu, Tong Zhen. Synthesis of Janus Particles[J]. Progress in Chemistry, 2009, 21(04): 615-621.
具有不对称双面结构的Janus粒子以其独特性能,在乳液稳定、光学、生物传感、药物输送、电子学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本文就近年来Janus粒子制备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详细地介绍了Janus粒子主要制备方法,包括微流体合成、拓扑选择表面改性、模板导向自组装、可控相分离及可控表面成核,并指出了各种Janus粒子制备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方向,认为基于可控相分离及表面成核的合成方法成本较低,产率较大,有可能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施鹏飞,姜琴. 三价金配合物抗肿瘤活性研究*[J]. 化学进展, 2009, 21(04): 644-653.
三价金配合物具有潜在的抗肿瘤活性,是目前金属药物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按配位原子的不同总结了稳定三价金配合物的结构特征,按其生物活性的构效关系、生物靶点和作用机制综述了三价金配合物抗肿瘤活性研究的最新成果:配体的结构特点以及离去基团对三价金配合物的体外细胞毒性影响较大;介绍了用于检测三价金配合物与可能的生物靶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多种物理和生物学方法,重点关注了相互作用的模式,如嵌入/静电吸引/共价结合等,并解释了三价金配合物抗肿瘤活性的原因。最后提出了一些研究新思路,以期有助于设计得到靶标明确的具有良好药理活性的抗肿瘤药物。
任水英,解正峰,谢晓鹏,秦高飞,王吉德. 催化氧化合成己二酸的清洁方法*[J]. 化学进展, 2009, 21(04): 663-671.
己二酸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由于传统生产工艺的局限性,其绿色合成方法备受研究者的关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用H2O2、O2或O3作为清洁氧化剂,以环己烯、环己酮、环己醇或其混合物为原料,催化氧化合成己二酸清洁方法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含钨化合物-双氧水体系的催化氧化法,也概述了几种新的己二酸合成方法,并从溶剂、产率、后处理等方面探讨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在这些方法中,负载催化剂-双氧水体系将是未来工业化的最佳选择之一。
刘华蓉,胡欣,杨松,苗伟峰,李梓超,张伟. 聚合物互通多孔材料的乳液模板法制备及其功能化研究*[J]. 化学进展, 2009, 21(04): 672-676.
本文对近年来利用乳液模板制备聚合物互通多孔材料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主要介绍以高内相乳液模板制备互通多孔聚合物整体柱和利用双重乳液 (或称多重乳液) 制备多孔或多空聚合物微球的进展;分析目前多孔聚合物材料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研究动态;讨论合成多孔聚合物材料的性能缺陷及其表面功能化改性的相关研究;并对聚合物互通多孔材料潜在的应用和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王伟,郑刚. 单茂金属烯烃聚合催化剂*[J]. 化学进展, 2009, 21(04): 677-686.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带有给电子配体的单茂金属化合物应用于烯烃聚合的研究。带有给电子配体的单茂金属化合物是目前烯烃配位聚合催化剂的研究热点之一。作为新型的聚合催化剂,这类催化剂具有合成简单、结构清晰的特点,用于催化烯烃聚合,可得到高聚合活性,同时聚合物可得到高的分子量。用于共聚时,具有很好的共聚能力。通过共聚,可以得到Zieler-Natta催化剂和传统茂金属催化剂不能得到的新共聚物。通过调整催化剂上茂配体和给电子配体的结构,可以方便地调节聚合行为,从而调整聚合物的结构。文中涉及了乙烯、alpha-烯烃的均聚与共聚,乙烯与环烯烃共聚合,苯乙烯聚合等方面的研究。
冷川,张晓清,鞠熀先. 微流控芯片上的免疫分析*[J]. 化学进展, 2009, 21(04): 687-695.
近20年来,随着微流控芯片加工技术的不断发展,微流控分析已从一个概念发展为当前世界上最前沿的科技领域之一,微流控芯片上免疫分析的方法研究也取得重要进展。这些芯片包含传输流体的微通道和免疫分析程序中部分或全部的必要组件。微流控技术用于免疫分析在减少试剂用量、缩短分析时间、自动化等方面提高了分析性能。本文综述了微流控芯片上免疫分析的发展、分类,并评述了各类微流控免疫分析芯片的性能及优缺点。
王炎,张永梅. 液相微萃取研究与应用[J]. 化学进展, 2009, 21(04): 696-704.
液相微萃取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微型化样品前处理技术。该技术集萃取、净化、浓缩于一体,具有溶剂耗量少、成本低廉、操作便捷、精确和灵敏度高的特点。本文全面深入地综述了液相微萃取的各种工作模式及其原理和特点,阐述了相关的联用分析技术和方法的适用性,归纳和分析了影响萃取的主要影响因素及优化的方法,突出了上述几方面中具有发展潜力的新进展,包括各种动态萃取模式与装置、 与其它技术联用的新策略、离子液体作为萃取溶剂等,详细总结了近年来液相微萃取技术在环境、药物和食品等分析领域中的应用情况。
江艳,武培怡. 大豆蛋白的中红外和近红外光谱研究*[J]. 化学进展, 2009, 21(04): 705-714.
大豆蛋白在各领域的应用已得到广泛的关注,因此大豆蛋白及其改性材料在结构性能方面的研究显得越来越重要。中红外光谱(mid-infrared spectroscopy,MIR)和近红外光谱(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NIR)正是对蛋白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有力手段。中红外光谱可以有效地分析大豆蛋白在溶液和薄膜中的二级结构以及大豆衍生材料内蛋白质的结构变化情况。近红外光谱则在蛋白质定量分析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本文介绍了运用这两种光谱技术进行研究的一些工作,这些实例表明了中红外和近红外光谱在大豆蛋白研究领域的重要应用价值。
雷丽红,傅迎春,徐霞红,谢青季,姚守拙. 基于核酸适体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J]. 化学进展, 2009, 21(04): 724-731.
核酸适体是一类体外筛选的、可与目标分子高效、高特异亲合的RNA或DNA寡核苷酸片段,与常规识别分子(如抗体等)相比,核酸适体作为一类新型识别分子具有明显特色和优势,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传感等分子识别和应用研究领域。本文就基于核酸适体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标记型和非标记型)的近期进展作简要评述,包括适体简介、标记型(“信号衰减”型、“信号增强”型、酶标记型和纳米粒子标记型)和非标记型电化学适体生物传感器等内容。
郑静,何品刚,方禹之. 核酸适体生物传感器*[J]. 化学进展, 2009, 21(04): 732-738.
构建高速度、高特异性、高灵敏的蛋白质检测技术是目前蛋白质组学研究所面临的紧迫任务。传统蛋白质的检测主要利用抗体-抗原的特异相互作用。利用寡核苷酸间的严格的识别和亲和力而设计的人工合成寡核苷酸—适体(aptamer)的出现,使抗体抗原反应发生新的革命性变化。核酸适体对蛋白质的结合力和特异性可与抗原抗体间的作用力相媲美,且与抗体相比有许多优越性。因此利用核酸适体构建蛋白质的检测方法己引起许多科学工作者的关注。本文综述了核酸适体的发现(包括SELEX技术的原理),特点, 核酸适体生物传感器的原理、分类和应用,并对核酸适体生物传感器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支俊格,徐秀玲,申进波,赵玮,佟斌,董宇平. 荧光共轭聚合物在生物大分子检测中的应用*[J]. 化学进展, 2009, 21(04): 739-746.
共轭聚合物因其具有π-电子体系及共轭离域结构,一般都具有优异的发光性能,其发光强度和发射波长会随被检测化合物结构的不同而发生特异性响应,特别是在与被检测物相互作用过程中所产生电荷和能量能够沿共轭分子链进行有效传递,成倍放大这种作用,从而有效提高了检测灵敏度,这比相应的小分子化合物更具有优越性。目前共轭聚合物已被用于开发新型化学、生物传感器,尤其是在生物分子检测方面的应用得到迅速的发展。本文总结了近年来荧光共轭聚合物在生物传感方面的研究进展,主要讨论共轭聚合物在蛋白质、核酸及毒素检测中的应用。
甘甜甜,黄河,贾红英,侯信. 糖芯片合成中的固定化策略*[J]. 化学进展, 2009, 21(04): 747-754.
近年来,糖芯片作为一种强有力的生化分析工具在糖生物学的研究中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糖芯片制备过程中,糖探针在基板表面的固定是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一步,它不仅要能牢固的固定在芯片基板上,还必须具有足够的生物活性,因此糖芯片在制备过程中制定合适的糖探针固定化策略一直是一个难点,也是极具挑战性的研究热点。本文首先概述了近几年糖芯片作为一种强有力的生化分析工具在糖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详尽介绍了三种将糖探针固定在固相基片表面的策略:(1)非位点特异性、非共价的方式;(2)位点特异性、非共价的方式;(3)位点特异性、共价的方式。并对糖芯片固定化策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冯秀梅,胡建强,谢静思,刘玉英,马玉洁. 一维金属/半导体异质结纳米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 化学进展, 2009, 21(04): 755-764.
一维金属/半导体异质结纳米材料因其新颖的结构、独特的光电特性和在纳电子领域应用的巨大优势和潜力而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本文基于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及本课题组的研究工作,系统综述了近年来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维金属/半导体异质结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性能研究。着重介绍了化学气相沉积法、热蒸发沉积法、模板法、自组装法和液相法等几种比较重要的制备方法,并分析了它们的优缺点;详细分析了此类纳米材料库伦阻塞效应、肖特基二极管现象、欧姆接触特性、电致发光特性等性能的特点。文章最后指出液相法能有效获得高质量和技术可用的一维金属/半导体异质结纳米材料,使用该法进行制备和性能研究将成为此类纳米材料的未来发展方向。
张建斌,张鹏燕,陈国华,韩芳,魏雄辉. 金属卟啉配合物与气体小分子的仿生作用研究[J]. 化学进展, 2009, 21(04): 771-776.
金属卟啉化学是现代化学中重要的分支之一。在自然界,金属卟啉(类似物)配合物构成了叶绿素、血红蛋白、及细胞色素等生物大分子的核心部分,参与生物体内信使气体分子的体内传输过程。本文综述了不同的金属卟啉配合物(MP)与气体小分子(O2,COx,NOx,H2S等)的相互作用,此类作用对于气体小分子在体内的结合及运输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为工业过程的设计及生物模拟提供了依据。随着在生物医学、能源、分析化学、合成催化、材料科学,以及气体的传输及固定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新型MP的设计合成、结构特点和性质研究将得到不断发展。
杨文伍,何天贤,邓文礼. 壁虎的动态吸附与壁虎纳米材料仿生学*[J]. 化学进展, 2009, 21(04): 777-783.
以壁虎为代表的一类脚底板具有超细绒毛结构的动物具备极强的吸附和脱附能力。这种独特的能力引起科学家的极大关注并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与一般的粘附材料(比如胶水)产生的吸附力不同的是,这种吸附力可以在需要时产生或消失(动态吸附)。模拟这种结构的纳米材料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本文以壁虎为例,从化学、物理学、生物学、机械工程学及材料学的角度全方位系统地介绍了壁虎动态吸附理论和基于这种理论在仿生方面研究的最新进展,最终提出本领域研究工作的展望。
徐泽辉,顾超然,王佩琳. 非均相催化烯烃交叉复分解反应[J]. 化学进展, 2009, 21(04): 784-790.
烯烃交叉复分解反应作为石油化工领域一种重要过程,为各种单烯烃间的互相转化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特别是在利用正丁烯生产丙烯和其它重要单烯烃方面,复分解反应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对烯烃交叉复分解反应(CM)的进展进行了综述,讨论了CM各种工艺的技术特点及反应机理,重点介绍了WO3/SiO2、Re2O7/Al2O3、MoO3/Al2O33类催化剂的最新改进及相应的理论分析,试图理清催化剂今后发展的思路,为进一步改进催化剂的性能提供相关的依据。
陶亮,周顺桂,李芳柏. 土壤有机氯脱氯转化的界面交互反应*[J]. 化学进展, 2009, 21(04): 791-800.
有机氯杀虫剂、除草剂等难降解有机物是重要的土壤污染物。近年来,有机氯脱氯转化的界面过程已成为土壤环境科学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土壤有机氯脱氯转化的界面非生物过程、界面生物过程以及界面生物-非生物交互反应过程。界面脱氯转化过程与主要土壤化学过程、土壤根际过程相互关联,该过程中,铁物种循环与铁氧化物的异化还原溶解扮演了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