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评审结果简况
2012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评审结果简况
(化学科学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2012年受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申请313项,比2011年的344项减少31项,主要原因是2012年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的设立转移了部分年轻申请人。在通讯评议基础上,化学科学部择优推荐46名申请者到会答辩,其中女性学者5人。化学科学部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专业评审组专家就申请者的主要学术成绩、创新点、拟开展的研究工作及科学意义等方面进行了评议,投票遴选出31名资助候选人。2012年9月21日经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评审,化学科学部推荐的31名候选人均获得资助,资助率为9.9%。
获资助者学科分布情况为无机化学5人,有机化学5人,物理化学5人,高分子科学6人,分析化学3人,化学工程4人,环境化学3人;年龄分布情况为35岁(含)以下3人,36-40岁13人,41-44岁15人;性别分布为男性学者28人,女性学者3人。
现将2012年度化学科学部31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资助者情况简要介绍如下(均按姓氏笔划排序):
卫 敏 女,博士,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她围绕层状无机超分子材料的设计和组装开展工作,发表了系列有影响的学术论文,丰富了插层化合物化学的理论和实践。
马军安 男,博士,天津大学教授。他主要从事含氟有机化合物选择性控制合成,近年取得的创新性成果引起国内外的关注。
牛 利 男,博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他长期从事电分析化学研究,在分析装置研制、界面电化学传感机制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
王海辉 男,博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他在透氧膜材料无机中空纤维膜制备技术、透氧膜反应器新过程及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
王祥科 男,博士,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他从事环境放射化学领域的研究,较好地实现了对放射性核素选择性富集和去除,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王朝晖 男,博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他围绕新型缺/富电子共轭分子体系的高效合成方法和功能调控开展了系统研究,取得创新性成果。
刘 义 男,博士,武汉大学教授。他以生物体系的热力学为研究主线,研究成果在生命热力学、热化学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刘 磊 男,博士,清华大学教授。他主要从事蛋白质化学合成研究,取得多项创新性成果,解决了蛋白硫酯合成过程中的难题,建立了蛋白质合成的新方法。
刘国生 男,博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他围绕C-F键构筑策略及方法学开展系统的研究工作,成功实现了多种类型C-F键的构筑。
孙俊奇 男,博士,吉林大学教授。他主要从事层层组装厚膜的研究,发展了聚合物复合物为构筑基元的层层组装膜的方法以及湿润条件下自修复/可修复聚合物厚膜的制备等。
朱东强 男,博士,南京大学教授。他主要从事污染物的多介质环境化学行为研究,在有机污染物吸附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中取得了创新性成果。
张 闻 男,博士,东南大学教授。他主要从事分子基铁电、介电材料的设计合成与性质研究,研究成果得到国际同行的关注和好评。
张杰鹏 男,博士,中山大学教授。他在配位聚合物多孔材料的设计合成与功能研究方面做了系列工作,产生重要学术影响。
李子臣 男,博士,北京大学教授。他长期从事高分子聚合方法学研究、功能高分子的设计合成与应用研究,工作成果在国际学术界得到关注和好评。
李微雪 男,博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他从微观电子结构理论出发,研究多相催化材料实际反应条件下的活性/选择性调控等问题,促进了催化理论的发展。
陆安慧 男,博士,大连理工大学教授。他主要从事多孔炭的合成策略创新与功能化研究,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果。
陈 玲 女,博士,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她在固体无机化学设计与合成方面开展工作,制备出多种新型光电材料,产生较好的国际影响。
陈 鹏 男,博士,北京大学研究员。他主要从事细胞水平上标记和操纵蛋白质的研究,近年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果。
陈光文 男,博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他研究了微尺度内的传递与反应协调控制机制等科学问题,在微化学工程领域取得突出成绩。
陈军武 男,博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他从事高分子光电材料的合成和应用研究,在光伏器件电极界面修饰以及在噻咯高分子材料合成与器件应用方面具有特色和创新性。
陈焕文 男,博士,东华理工大学教授。他在新型质谱仪离子化装置的研发和应用以及方法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为推进和扩展质谱分析作出了贡献。
周永丰 男,博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他在超支化高分子的可控自组装方面作出了有影响的工作,在模块化多级组装和功能化组装调控等方面的研究颇具特色。
欧阳钢锋 男,博士,中山大学教授。他的研究领域是环境分析化学,主要从事微萃取分析方法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拓展了微萃取技术的应用。
罗开富 男,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他主要从事高分子凝聚态的理论模拟研究,通过理论解析和数值模拟阐明了大分子输运动力学中的部分问题。
胡水明 男,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他发展了高精度的光谱探测技术,提高仪器的灵敏度和精度,为深入开展特殊条件下的光谱分析作出了贡献。
郭雪峰 男,博士,北京大学研究员。他从事功能分子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在纳米和分子器件方面的应用研究,做出了较高水平的创新性工作。
黄 和 男,博士,南京工业大学教授。他主要从事生物基化学品生物制造的应用基础研究,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果。
彭慧胜 男,博士,复旦大学教授。他主要从事碳纳米管/高分子复合体系中碳纳米管取向排列与相互作用机制和规律的研究,部分工作取得突出进展。
葛 蔚 男,博士,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他从事复杂化工过程多尺度模拟技术,在计算方法、模拟软件及硬件设备开发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创新性的成果。
颜晓梅 女,博士,厦门大学教授。她主要从事生化分析与生物传感方面的研究,研究工作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较好评价。
魏永革 男,博士,清华大学教授。他从事多酸手性合成和组装催化方面的研究,发展了从非手性原料构筑手性多酸化合物的新方法,产生较好的国际影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化学科学部,黄宝晟 梁文平 )
发布日期: 2012-11-05
访问总数:
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