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仿生机器人领域规划与研究态势分析
Research on the Scientific Plans and Trends of Marine Bionic Robots
通讯作者:
Online: 2018-12-15
海洋仿生机器人是通过研究某些海洋生物的构造原理和机能并在工程技术上加以模仿后得到的仿生机器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仿金枪鱼结构成功研制了世界上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机械鱼。此后各国纷纷效仿,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水下机器人或者机器鱼的相关规划,设立了一些项目以支持该领域的发展。该文调研了国内外海洋仿生机器人的发展现状、各主要国家的规划和支持项目,并对该领域的资助金额进行了分析。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全球海洋仿生机器人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分析,并对支持项目和产出文献进行了关联分析。最后对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案例进行了汇总。该文通过全景分析为中国海洋仿生机器人领域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The marine bionic robot is obtained by studying the construction principles and functions of certain marine organisms and imitating them i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 imitation tuna structure has successfully developed the world's first true robot fish, which further pushed on the study and development in marine bionics. Plans and projects on underwater robots or robotic fish have been made to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field in many countrie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marine bionic robots, plans and support projects in major countries. And then the amount of funding in this field is analyzed. Subsequently, bibliometrics is used to analyze the research literatures of global marine bionic robots.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supporting projects and output literature is carried out. Finally, the main research cases in marine bionics or robot fishes are summarized. Through the panoramic analysis of this article, some suggestions for China's development in this field are provided.
Keywords:
本文引用格式
陈芳, 李东巧, 韩涛, 王溯.
Cheng Fang, Li Dongqiao, Han Tao, Wang Su
1 引言
生物在自然界经过了亿万年的进化与筛选,每种生物都有其独特的适应环境的能力与适应环境的结构。仿生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于1960年由美国的J. E. Steele首先提出[1],1963年我国将“Bionics”译为“仿生学”,主要指模仿生物建造技术装置的科学,主要研究生物体结构、功能和工作原理,并将这些原理移植于工程技术之中,用来发明性能优越的仪器、装置,创造新技术。
海洋仿生学通过研究某些海洋生物的构造原理和机能及工程技术上的模仿实现实际应用。近10年来,某些海洋动物的行为和生理机能引起广泛关注,如海军和航海部门对鲸类的游泳速度和效率很感兴趣,他们希望通过对鲸类体形的研究改进船舶、舰艇和水下机器的设计。
2 海洋仿生机器人的发展现状
2.1 美国
美国在“海洋仿生”领域的前沿研究非常活跃。1994 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仿金枪鱼结构成功研制了世界上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机械鱼“Robotuna”,开启了水下仿生机器人研制的先河。Robotuna有40根肋骨、肌腱以及带有椎骨的节状脊椎,全身零部件数量高达2 843个。这种鱼形机器人可以容易地潜入传统潜水艇无法进入的水域。大批量的机械鱼可用来探测水底物体并进行环境污染监测或生态研究[2]。
位于美国东北部的美国海军海洋学中心成功研制了机器龙虾。该机器龙虾的外形酷似真龙虾,长着能够感知障碍物的触须,能游泳、爬行且非常灵活,8条腿允许它们朝着任意一个方向移动,爪子和尾巴则帮助它们在湍急的水流以及其他环境中保持身体的稳定性。
2.2 日本
日本是一个海洋性国家,鉴于海洋仿生技术的重要潜在应用价值,日本开展了大量仿生机器鱼的研究。
日本东京工业大学于2004年发明了一种蛇形机器人[9]。它由3节组成,长1.2 m,重25 kg。遇到障碍物时,它可以扭动身体躲开或越过,头部的数码相机可捕捉前方各种画面。
2.3 欧盟
欧盟国家也在积极从事海洋仿生机器人的研究工作。欧盟第七框架计划(7th Framework Programme,FP7)中,有一个著名的专门针对水下仿生鱼类研究的子计划,即FILOSE (Robotic Fish Locomotion and Sensing)。在类似计划的支持下,欧盟产生了不少关于海洋机器人的研究成果。
德国不莱梅弗劳恩霍夫与德国DFKI人工智能研究中心于2009年合作开发带有灵敏触觉的仿章鱼水下机器人。这种仿章鱼机器人配备了应变仪,能在遇到障碍物时产生电阻变化,应变仪被印在机器人身上,宽10μm,约为人体头发直径的一半,由雾化粒子构成,极其敏感。
2008年汉诺威工业展览会上德国费斯托工程公司展示了其所研发的机器水母。机器水母的球形身体是用激光烧结制成的密封舱,它长着8根触须,连着柔性的表面,表面分成2个腔,可分别调整压力使整个触须向某个方向弯曲[12]。
英国埃塞克斯大学(Essex)于2005年研制的机器鱼外形完全按照生物鱼的原型设计,运动方式也像鱼类一样依靠胸鳍和尾鳍的摆动完成直线运动和转向[13]。
2.4 中国
水下仿生机器人目前已经成为我国水下仪器调控一体化的最高端控制系统,在军事行动、水下研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中国开展水下仿生机器人研究的主要机构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国防科技大学以及哈尔滨工程大学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4年研制的“SPC-II”仿生机器鱼,身长 1.21 m,最高时速可达 1.5 m/s,能够在水下连续工作2~3 h[14]。2011 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又研发了仿生牛鼻鲼样机。
国防科技大学2009年采用多直鳍条方式,研制了水下仿生机器人“Cownose ray I”,长 0.3 m,展宽0.5 m,质量1 kg,实现了0.13 m/s 的前进速度和0.15 m/s 的后退速度[17]。
哈尔滨工程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的研究人员研制了一种两栖仿生机器蟹。仿生蟹能够按照双四足步态在平坦的地面上实现前进、后退、横行、左右转弯等动作;在水中运动时,需将机器蟹整体放入根据其外形定制的柔性皮套内,即采用整体包裹的防水方式[18]。
3 方法及数据来源
该论文通过一方面收集资助项目和基金数据分析全球的资助情况,另一方面通过采集文献,分析其资金与产出论文的情况。
在资助项目和基金数据方面,通过两个途径进行数据的检索和采集,其一,通过各国的主要的基金计划的网站进行收集,由于各个国家的情况略有不同,所以在采集的时候未必完整;其二,通过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战略研究信息集成服务平台中的资助项目数据库。通过检索式1(1 ((Bionic* or biomimetic*) near (ocean* or marine* or underwater* or submarine* or sea or undersea* or (glider* or vehicle*) near (underwater* or undersea*)) or (Bionic* or biomimetic* or robot*) and (turtle* or lobster* or crawfish* or crab* or fish)) 检索时间2016年12月份;受到该数据库更新时间影响,目前采集的最新数据到2016年3月份;各个国家主要采集的资助来源有所不同,主要限定在国家级资助项目,地方项目不在采集之列。),采集了该领域的主要国家公开的主要的资助项目信息,筛选后共采集海洋仿生相关的项目4 100余条,主要涉及的国家有美国、中国、加拿大、英国、德国等。
在基础研究论文方面,通过检索式2(2 TS=((Bionic* or biomimetic*) AND (ocean* or marine* or underwater* or submarine* or sea or undersea* or turtle* or lobster* or Dolphin* or crawfish* or crab* or boxfish or fish or Eel or eels or Cyro or Tuna or Tunas or Jellyfish or (glider* or vehicle*) and (underwater* or undersea*))) or (Bionic* or biomimetic*) and ((robot* or glider* or vehicle* or sensory* or algorithm*) and (turtle* or lobster* or Dolphin* or crawfish* or Cyro or eels or Tuna or Tunas or Jellyfish or Eel or crab* or "marine animal*" or "ocean animal*" or "sea animal*" or boxfish or fish and (Bionic* or biomimetic*))) 检索时间2017年5月份。)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检索海洋仿生相关的论文,并提取其中的基金数据分析,共计检索到了4 329篇论文(时间跨度1976 –2017年),其中涉及到的基金信息的条目有1 215条,对这部分数据进行分析。
所采用的主要分析工具为科睿唯安的数据分析工具DDA(Derwent Data Analyzer)和VOSviewer,采集时间:资助项目和基金数据在2016年12月份完成,WOS数据在2017年5月份。
4 海洋仿生机器人领域的基金项目分析
4.1 资助项目的国家分布
海洋仿生机器人领域世界主要国家资助项目数量见图1,从中可以看出,排名前5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中国、加拿大、英国和德国。其中美国是海洋仿生机器人领域资助数量最多的国家,共资助3 118项,约是中国在该领域资助数量的8.5倍。
图1
对所收集到的基金项目的金额进行加和计算,可得到海洋仿生机器人领域各国资助金额情况,见表1。从资助金额来看,排名前5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中国、加拿大、英国和德国,资助金额分别是115 576万美元、13 375万人民币元、2 071万加元、9 460万欧元、8 362万美元,说明美国在该领域的投入远超过其他国家。
表1 主要国家资助金额
序号 | 国家 | 资助金额/万 | 单位 |
---|---|---|---|
1 | 美国 | 115577 | USD |
2 | 中国 | 13375 | RMB |
3 | 加拿大 | 2071 | CAD |
4 | 英国 | 9460 | EUR |
5 | 德国 | 8362 | EUR |
6 | 澳大利亚 | 1718 | USD |
7 | 意大利 | 6046 | EUR |
8 | 法国 | 1803 | EUR |
9 | 荷兰 | 1437 | EUR |
10 | 葡萄牙 | 1542 | EUR |
11 | 爱尔兰 | 1521 | EUR |
12 | 日本 | 2881 | JPY |
4.2 资助项目的年代分布
海洋仿生机器人领域资助项目的年代分布见图2。最早的资助项目出现在1974年,1996年之前每年的资助数量均不足50项,1987和1988年除外;从1997年开始,资助数量逐年上升,2009年达303项,约是1997年的6倍。2010年下降至239项后2011年反弹升至291项,2012年以来资助数量有所下降。
图2
4.3 资助机构分布
海洋仿生机器人领域资助机构的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从全球资助机构的分布来看,资助机构主要分布在美国,机构数量是4个,分别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美国国防部的种子基金SBIR/STTR和美国能源部,资助项数分别是2 144、744、54和28项,其中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资助金额高达56 619万美元。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288项排名资助数量第3位。
表2 资助数量排名前10位的资助机构
序号 | 资助机构 | 资助项数 | 资助金额/万 | 核算货币(近似) | 国家 |
---|---|---|---|---|---|
1 |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 | 2144 | 56619 | USD | 美国 |
2 | 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 | 744 | 39594 | USD | 美国 |
3 | 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 | 288 | 13373 | RMB | 中国 |
4 | 加拿大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理事会(NSERC) | 195 | 1188 | USD | 加拿大 |
5 | 欧洲共同体及其协议国框架方案(FP) | 194 | 35966 | EUR | 欧州 |
6 | 美国国防部的种子基金(SBIR/STTR) | 54 | 6078 | USD | 美国 |
7 | 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研究理事会(BBSRC) | 34 | 1395 | USD | 英国 |
8 | 澳大利亚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委员会(NHMRC) | 28 | 1718 | USD | 澳大利亚 |
9 | 美国能源部(DOE) | 28 | 14333 | USD | 美国 |
10 | 英国工程和自然科学研究委员会(EPSRC) | 15 | 2962 | EUR | 英国 |
4.4 受资助机构分布
海洋仿生机器人领域国外受资助机构的分布情况如表3所示。获得资助项目数量排名前10位的机构均分布在美国,其中斯坦福大学以88项位列资助项目数量第一位,南加州大学以6 143万美元居项目资助金额首位。
表3 受资助项目数量排名前10的国外机构
序号 | 受资助机构 | 项目数 | 资助金额/万美元 | 国家 |
---|---|---|---|---|
1 | 斯坦福大学 | 88 | 1354 | 美国 |
2 | 麻省理工学院 | 65 | 2165 | 美国 |
3 | 西北大学 | 64 | 5422 | 美国 |
4 | 明尼苏达大学 | 61 | 4464 | 美国 |
5 | 南加利福尼亚大学 | 57 | 6143 | 美国 |
6 | 凯斯西储大学 | 55 | 1594 | 美国 |
7 | 威斯康星大学 | 54 | 1581 | 美国 |
8 | 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 | 51 | 480 | 美国 |
9 | 密歇根大学 | 51 | 1051 | 美国 |
10 | 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 | 49 | 1194 | 美国 |
海洋仿生机器人领域国内受资助机构的分布情况如表4所示。其中,浙江大学在项目数量和资助金额上均遥遥领先。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华南理工大学和南京大学并列项目数量第10位。中国在该领域的主要资助机构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表4 受资助项目数量排名前10的国内机构
序号 | 受资助机构 | 项目数 | 资助金额/万人民币 | 资助机构 |
---|---|---|---|---|
1 | 浙江大学 | 22 | 1265 | 基金委 |
2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15 | 533 | 基金委 |
3 | 吉林大学 | 13 | 614 | 基金委 |
4 | 华中科技大学 | 12 | 383 | 基金委 |
5 | 上海交通大学 | 11 | 336 | 基金委 |
6 | 清华大学 | 10 | 500 | 基金委 |
7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10 | 289 | 基金委 |
8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9 | 461 | 基金委 |
9 | 西北工业大学 | 9 | 404 | 基金委 |
10 |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 8 | 552 | 基金委 |
10 | 华南理工大学 | 8 | 200 | 基金委 |
10 | 南京大学 | 8 | 448 | 基金委 |
5 海洋仿生机器人领域的基础研究态势分析
5.1 海洋仿生机器人领域的基础研究总体趋势
海洋仿生机器人领域论文年代分布见图3,有基金资助的论文最早发表于2001年,比无基金记录的论文晚了30年。无基金记录的论文自1990年以来逐年上升,2015年超过500篇。2006年后有基金资助的论文数量明显增多,并且快速增长,至2016年论文发表数量接近200篇,基本接近无基金资助的论文发表数量(SCI论文的基金标引受到数据库加工程度的影响,近年来的标引比较完善,早期论文很多没有标注)。
图3
海洋仿生机器人领域论文量的国家分布见图4。由图中可以看出论文量排名前18位的国家均有基金资助,居前10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中国、日本、韩国、意大利、英国、西班牙、德国、新加坡和法国。其中美国是海洋仿生领域发表论文数量最多的国家,中国在该领域的发文总量虽然没有美国多,但是基金论文的数量高于美国,说明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论文的标注信息比较完整,也表明近年来中国加大了对该领域的资助。
图4
5.2 文献资助信息分析
海洋仿生领域主要机构/计划资助论文情况如表5所示。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美国海军研究办公室、欧洲联盟委员会(FP7框架计划)、北京自然科学基金会、中国863计划、韩国国家基金会、中国973计划、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等机构/计划资助下产出的论文量居全球前10位。
表5 海洋仿生领域主要机构/计划资助论文情况
序号 | 资助机构 | 资助论文 数量/篇 |
---|---|---|
1 | 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 | 231 |
2 | 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 | 178 |
3 | 美国海军研究办公室(ONR) | 110 |
4 | 欧洲共同体及其协议国框架第七方案 (FP7) | 93 |
5 |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 38 |
6 | 中国国家863计划 | 33 |
7 | 韩国国家研究基金会(NRF) | 29 |
8 | 中国国家973计划 | 27 |
9 |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 | 25 |
10 | 美国海洋暨大气总署(NOAA) | 22 |
11 | 加拿大自然科学与工程研究理事会(NSERC) | 19 |
12 |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 15 |
13 | 中国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专项资金 | 15 |
14 | 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ARC) | 14 |
15 | 葡萄牙科学技术基金会 (FCT) | 10 |
从所有的资助信息中进一步筛选涉及防务类的基金,整理成表6。从表中可以看出防务类基金论文数量排名前10位的资助机构基本都来自美国,分别是美国海军研究办公室(ONR)、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美国陆军研究办公室(Army Research Office)、美国国家防卫科技工程院(NDSEG)、美国国防部(Department of Defense)等。其中美国海军研究办公室资助论文数量最多,共110篇。
表6 海洋仿生领域主要资助机构/计划资助防务类论文情况
序号 | 资助机构 | 资助论文 数量/篇 |
---|---|---|
1 | 美国海军研究办公室(ONR) | 110 |
2 |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 | 25 |
3 | 美国陆军研究办公室(ARO) | 5 |
4 | 美国国防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基金(NDSEG) | 4 |
5 | 美国国防部基金(Department of Defense) | 3 |
6 | 中国科学院国防科技创新基金 | 3 |
7 | 韩国国防科学研究所(Agency for Defense Development, Korea) | 2 |
8 | 美国国防采办计划管理局(Defense Acquisition Program Administration) | 2 |
9 | 空军科学研究局(AFOSR) | 2 |
10 | 美国国防采购计划管理中心水下航行器研究中心(Underwater Vehicle Research Center of Defense Acquisition Program Administration) | 2 |
6 海洋仿生机器人研究论文的热点研究方向
6.1 热点主题聚类分析
图5
表7 海洋仿生领域热点主题分布
主题词 | 词频 | 主题词 | 词频 |
---|---|---|---|
一、总体主题词 | |||
robotic fish | 461 | biomimetics | 205 |
underwater robot | 342 | marine bionics | 104 |
underwater vehicles | 303 | amphibious robot | 39 |
robotic system | 257 | soft robotics | 19 |
二、运动机理及其机构实现 | |||
locomotion | 384 | motion | 83 |
fin | 197 | actuators | 78 |
propulsion | 142 | kinematics | 71 |
robot navigation | 120 | manipulator | 68 |
hydrodynamics | 116 | central pattern generator | 40 |
dynamic modeling | 107 | CFD | 38 |
三、海洋仿生形态与行为 | |||
behavior | 59 | fish swimming | 20 |
motion | 52 | motion planning | 15 |
walking | 40 | architecture | 10 |
path planning | 39 | ||
四、仿生感知技术 | |||
underwater localization | 98 | kalman filter | 32 |
vision system | 64 | sensor fusion | 11 |
optimization | 53 | acoustic sensor | 4 |
sensors | 44 | piezoelectric actuators | 4 |
五、仿生智能技术 | |||
target tracking | 74 | genetic algorithm | 27 |
neural network | 68 | swarm intelligence | 21 |
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 (slam) | 37 | visual tracking | 9 |
六、仿生材料主题 | |||
polymer-metal composites | 38 | biomaterials | 20 |
artificial muscles | 37 | nanocomposites | 5 |
ionic polymer-metal composite | 34 | fiber-composite | 4 |
shape memory alloy | 27 | ||
七、仿生物种类主题 | |||
fish | 713 | turtle | 16 |
sunfish | 30 | jellyfish | 15 |
crabster | 11 | lobster | 8 |
从图5可以看出,通过计算不同主题的文本共现关联性,机器将该领域的文本主题自动聚类成7个簇。其中,处于聚类中间位置的两大类主题为:(1)以locomotion、fin、motion、actuators等主题词为代表,主要是关于运动机理及其机构实现的相关主题(红色部分);(2)以underwater robot、navigation、system、mobile robot等主题词为代表,主要与水下系统及其技术相关(绿色)。其他主题包括:以behavior、motion model等为代表的关于形态与行为的簇(蓝色),以nueral network、machine learning、calibration、algorithm等为代表的关于算法、控制的智能技术主题簇(紫色),以及microrobot、microactuator、amphibious robot等聚成的簇(黄色)。
图6
6.2 热点主题分布
整体而言,通过机器自动聚类形成的主题簇揭示了该领域的研究主题分布。基于此,进一步通过人工对主题词进行筛选分类,生成研究主题的详细分类,如表7。该表将主题词分为了7大类(与机器聚类有所区别)。从词频的分布来看,总体主题词类的词频最高,主要是关于机器鱼、仿生的主题词,由于该类主题虽然词频很高但并不能揭示该领域的具体研究方向,因此分在总体类;第2类,运动机理及其机构实现类,该类主题包括locomotion、fin、motion、actuators等,与机器聚类效果相比较为温和,词频变化跨度较大一些,代表着该领域的主流研究方向;第3类,海洋仿生形态与行为类,这类主题从词频上看明显低于第2类,但在机器聚类中也较为明显,说明该类主题是该领域研究的重要方向;第4类,仿生感知技术类,该类主要包括sensors、optimization、vision system等,也出现在机器聚类中,也是该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报道较多;第5类,仿生智能技术类,包括target tracking、neural network、algorithm等,是该领域研究较多的方向,其中有一些词,比如machine learning 是较新的词,可能代表着新的研究方向;第6类,仿生材料主题,这类的主题在该领域词频较低,在机器聚类中也不明显,说明在该领域中这个方向的研究较少,属非热门主题;第7类,仿生物种类主题,这个主题类是人工分类的,在机器聚类中并没有聚成一类,非常分散。其中,只有机器鱼(fish)是较高词频,并且在机器聚类中有很好体现,其他的物种词频较低,说明研究开展得较少,也没有形成突出的研究方向。
6.3 研究机构与研究热点的对比分析
通过上述的主题聚类,进一步与主要的研究机构进行交叉分析,可以看出各个研究机构的研究偏好和布局情况(图7)。从主题分布来看,中科院自动化所(含沈阳自动化所)在运动机理与机构、仿生形态与行为、感知技术、仿生智能等领域都有较为明显的优势,但基本没有涉及仿生材料的研究报道。麻省理工学院在各个领域比较均衡。北京大学与中科院自动化所的表现类似,在前四类主题中的研究较多,没有涉及仿生材料。哈尔滨工程大学在仿生形态与行为主题方向相对报道较多,有一定优势。南洋科技大学在运动机理与机构主题方向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密歇根大学在仿生感知技术与仿生材料方向明显比其他机构有优势。在涉及物种的研究机构中,除了中科院自动化所外,其他报道较多的依次是北京大学、纽约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密歇根大学。
图7
6.4 研究机构与研究热点的聚类分析
将该领域的所有机构根据其合作情况进行聚类,展示如图8。从图中可以看出,处于中央大陆区域的主要包括以中国科学院、麻省理工学院、意大利研究理事会等机构为核心形成的合作岛链,并且相互串在一起,说明这些机构之间有着较好的合作关系,在研究内容上也有较多的相关性。其他的比如哈尔滨工程大学与北京理工大学、东京理工大学之间有少量的合作,韩国高等科技研究院与韩国机器机械与材料研究所具有较强的合作关系。
图8
7 结论与展望
目前,随着生物结构和功能逐渐被认知和掌握,仿生机器人技术已逐渐应用于军事、生产生活、康复医疗等诸多领域。仿生机器人研究的前提是对生物本质的深刻认识以及对现有科学技术的充分掌握,研究涉及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其发展趋势应该是将现代机构学和机器人学的新理论、新方法与复杂的生物特性相结合,实现结构仿生、材料仿生、功能仿生、控制仿生和群体仿生的统一,以达到与生物更加近似的性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最终实现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仿生机器人系统,从而实现广阔的应用。
(1)仿生机理研究由宏观向微观发展
认识生物原型的特性是仿生学的前提。随着生物学、化学、物理学、机械学等多学科在仿生机理研究上的应用,仿生机理研究将跨越宏观、微观乃至纳观尺度的多层次结构和功能,由表及里逐渐深入,通过建立更为逼真的数学模型,为仿生机器人的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2)仿生结构由刚性结构向刚柔一体化结构发展
仿生刚柔性混合结构成为目前机构设计的发展趋势之一,仿生结构的设计从刚性结构转向刚柔混合结构,既可具有生物刚性的支撑结构又可具有柔性的自适应结构。通过改进现有的机械设备和工具,或设计制造新型的仿生高效机械设备和工具,仿生机器人将实现结构轻便、质量小、精密程度更高的特点。此外,变结构的复合仿生机构可针对不同环境约束的变化具有更好的适应能力,因此研究模拟生物运动过程中开链、闭链结构的相互转换、复合,设计创新的非连续变约束复合仿生新机构,是仿生机构的另一个重要发展方向[19]。
(3)仿生材料由传统材料向结构、驱动、材料一体化方向发展
基于智能材料与仿生结构,开展材料、结构、驱动一体化的高性能仿生机构研究,建立验证平台,实现一体化设计关键技术验证,解决航空航天、国防武器、抢险救灾等特种机器人典型复杂机构设计的瓶颈问题,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仿生机器人的材料将逐渐淘汰钢材、塑料等传统材料,使用与生物性能更加接近的仿生材料,从而获得低能耗、高效率、环境适应性强的性能特点。以水下机器人的研究为例,在传统的研究中,采用刚性材料制作成的尾鳍无法和真正的鱼一样实现尾部灵活摆动,而通过采用新型的柔性材料进行仿生鱼的设计,可以更好地实现仿生鱼游动速度快、运动灵活的特点。此外,在驱动方面,仿生机器人的驱动方式将采用人工肌肉等仿生驱动形式,并实现与结构、材料一体化,使仿生机器人与被模仿生物的形态更加接近。
(4)仿生控制由传统控制方式向神经元精细控制发展
在未来的发展中,仿生机器人将摒弃传统的机器人控制方式,重点研究生物系统的微观机电和理化特性,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肌电信号控制、脑电信号控制等仿生控制方式,通过神经元进行仿生机器人的精细控制,并在多感知信息融合、远程监控、多机器人协调控制等方面获得突破,实现更加精确、适应性更高、响应更加快速的控制过程及良好的环境感知能力。此外,仿生机构的稳定性和鲁棒性日益成为研究的前沿,从而实现更为逼真的运动仿生。
(5)生物能量由低效的机械能转换向高效的生物能转换发展
随着机械系统能源问题的日益突出,机构节能、环保理念的深化,高效能的仿生机构必然成为现代机构学的发展趋势之一。生物能量的研究要在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的多学科交叉的基础上,寻求生物能量高效利用的原理,研究生物能量传递和转换机理及其与生物组织之间的关系,并在新能源、新型能量转换装置等方面进行研究。研究目标集中在功能、效率、质量、损耗这四个方面,从而提高仿生机器人的能量利用率,降低能耗[20]。
参考文献
仿生机器人研究进展综述
[J]. ,随着机器人技术和仿生学的发展,仿生机器人的研究正受到学者们的普遍关注。在对仿生机器人进行分类的基础上,从地面仿生机器人、水下仿生机器人以及空中仿生机器人3个方面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典型仿生机器人的最新研究进展,并介绍其发展趋势。
仿生机器人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J]. ,仿生机器人是指依据仿生学原理,模仿生物结构、运动特性等设计的性能优越的机电系统,已逐渐在反恐防爆、太空探索、抢险救灾等不适合由人来承担任务的环境中凸显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按照工作环境可将仿生机器人分为陆面仿生机器人、空中仿生机器人以及水下仿生机器人三类。指出仿生机器人经历了原始探索、宏观仿形与运动仿生、机电系统与生物性能部分融合三个阶段,并概述三类仿生机器人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发现当前研究还存在着生物运动机理研究不深,结构设计、材料应用、驱动及控制方式大多较为传统、能量利用率低等问题,导致了仿生机器人从宏观到微观与生物都存在较大差异,“形似而神不似”,远未达到实际应用程度。指出了仿生机器人正向着刚柔混合结构,仿生结构、材料、驱动一体化,神经元精细控制,高效的能量转换的类生命系统方向发展。
仿生机器人的研究进展
[J]. ,在对仿生机器人进行分类的基础上介绍了一些已经投入应用的或正在研制中的仿生机器人.提出了仿生机器人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仿生机器人的研究进展及其发展趋势
[J].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迅速发展,仿生机器人引起了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关注。文中对仿生机器人目前的研究进展做出了介绍,并对其发展趋势做出了展望。
Mechanism and swimming experiment of Micromobile robot in water
[C].,
Steeringmechanism of un-derwatermicromobile robot
[C].,
Distributed type of actuators by shapememory alloy and its application to underwatermobile robotic mechanism
[C]. ,
仿生机器人的研究
[J]. ,对国内外仿生机器人的研究和开发做了全面的综合概括和总结,从运动机理的建模、感知信息的处理、控制计算的优化、能量代谢的效率和仿生材料的合成,分析了仿生机器人的关键技术问题,阐述了未来仿生机器人的发展趋势与方向.
A new type ofunderwater fish-like microrobot
[C]. ,
A new jellyfish type of underwatermicro robot
[C].,
BCF推进模式仿生机器鱼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J]. ,身体/尾鳍推进(Body and/or Caudal Fin propulsion,BCF)模式是自然界大多数鱼类采用的游动方式,相比中央鳍/对鳍推进(Media and/or Paired Fin propulsion,MPF)模式而言,在游动速度、高速推进效率以及加速性能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BCF推进模式的研究是目前研究人员实现仿生机器鱼高速游动和高效推进的主要手段。介绍了仿生机器鱼广泛采用的致动器,综述了BCF推进模式仿生机器鱼的研究现状,对比分析了不同致动器驱动仿生机器鱼的特点和性能,讨论了仿生机器鱼研究的关键技术和发展趋势。
SPC-II 机器鱼平台及其自主航行实验
[J]. ,SPC-II型仿生机器鱼是利用尾鳍推进机理,实现机器鱼稳定、高速游动和验证机动性的一个实验平台.SPC-II不模仿某种特定鱼类的外形,而是把游动稳定性作为仿生水下航行器设计首要考虑的因素,有效克服艏摇的鱼体,使得尾鳍推进器的运动不受到干扰,同时也降低航行阻力.SPC-II长度约1.2?m,采用完全刚体耐压舱,内部安装了电池、GPS(Global Position System)和罗盘组合导航系统、2关节伺服电机推进系统,能在深度5?m内进行定深的自主航行,速度达到了2.8?kn,功耗小于250?W.对直线航行速度,转弯机动性进行了测试,并进行了长距离风浪条件下的海试.与国内外相关实验平台进行了对比,在外形、航行速度方面展现出优越性.
Control of yaw and pitch maneuvers of a multilink dolphin robot
[J]. ,This paper is devoted to the active turn control of a free-swimming multilink dolphin-like robot, with emphasis on yaw and pitch controls. With full consideration of both mechanical configuration and propulsive principle of the robot consisting of a yaw joint and multiple pitch joints, a viable approach to perform yaw maneuvers via laterally directed biases is formed, providing an advantage in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Meanwhile, based on the feedback of the pitch angle measured by an onboard gyroscope, a closed-loop control strategy in dorsoventral motions is proposed to achieve agile and swift pitch maneuvers. More remarkably, two hybrid acrobatic stunts, i.e., frontflip and backflip, are first implemented on the physical robot. The latest results obtained demonstr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methods. It is also confirmed that the dolphin robot achieves better performance for pitch maneuvers than it does for yaw maneuvers, agreeing well with the biological observations.
Modelling and optimal torque control of a snake-like robot based on the fiber bundle theory
[J]. ,For the snake-like robot with passive wheels, the side constraint force provides the required thrust which is less than the maximum static friction. Minimizing the side constraint force can reduce possibility of skidding which is important to ensure stable and efficient motion of the robot. In this paper we model the snakelike robot based on the fiber bundle theory. This method can reduce the complexity of the dynamics and derive the exact analytical solution for the side constraint force which is linear to the redundant torque. Using the linear relation, we can derive directly the optimal torque by minimizing the side constraint force. Additionally the nonholonomic constraint can be used for constructing the connection of the fiber bundle. Using the connection, we can select the gait of the snake-like robot. The position and orientation of the head can be described in terms of the special Euclidean group SE(2) which is also the structure group of the fiber bundle. Using the symmetry of the structure group, we can reduce the dynamics equations and derive the analytical solution for the side constraint force. Kinematics and dynamics simulations validate the proposed methods.
Kinematics modeling and experiments of pectoral oscillating propulsion robotics fish
[J]. ,A robotic fish driven by oscillating fins, “Cownose Ray-I”, is developed, which is in dorsoventrally flattened shape without a tail. The robotic fish is composed of a body and two lateral fins. A three-factor kinematic model is established and used in the design of a mechanism. By controlling the three kinematic parameters, the robotic fish can accelerate and maneuver. Forward velocity is dependent on the largest amplitude and the number of waves in the fins, while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 of fin beat frequency to the forward velocity of the robotic fish is different from the usual result. On the other h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on maneuvering show that phase difference has a stronger effect on swerving than the largest amplitude to some extent. In addition, as propulsion waves pass from the trailing edge to the leading edge, the robotic fish attains a backward velocity of 0.15 m·s 611.
仿生机器人的研究综述
[J]. ,介绍了国内外仿生机器人的最新发展动态。归纳和阐述了各种类型仿生机器人的特点及研究成果,分析了仿生机器人的发展趋势。
仿生机器人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探讨
[J].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人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大,仿生机器人越来越受到重视.仿生机器人是仿生学与机器人领域应用需求的结合产物.从机器人的角度来看,仿生机器人是机器人更高层次的发展.本文主要通过仿生机器人的概念、仿生机器人的研究现状以及仿生机器人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