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献计量的区域创新体系研究概况与趋势分析☆
Research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Based on Bibliometric Analysis
通讯作者:
基金资助: |
|
Corresponding authors:
[目的/意义]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环节,厘清区域创新体系的发展现状,探索区域创新体系的发展方向,对开展创新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 运用CiteSpace软件,从发文量、载文期刊、机构分布、作者分布以及关键词聚类等方面对2000–2020年CSSCI数据库收录的区域创新体系主题下的核心文献进行可视化的计量分析。[结果/结论] 根据研究内容和热度将我国区域创新体系研究划分为起步、成长、成熟三个阶段,三个阶段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具有延续性和时代特点,同时发现,我国关于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具有政策敏感性、学科单一性、机构空间聚集性等特征,因此,之后的研究要立足我国国情,把握政策动向,加强机构合作,扩大研究领域。
关键词:
[Objective/Significance] As an important link in implementing the innovation driven strategy and building an innovative country, the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arry out innovation construction by clarifying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and exploring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Method/Process] Using CiteSpace software, this paper makes a visual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the core documents under the theme of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included in CSSCI database during 2000-2020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number of documents, journals, organization distribution, author distribution and keyword clustering. [Rseults/Conclusion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content and heat, the domestic research on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is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start, growth and maturity. The three stages have continuity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in the research content and research methods. At the same time, it is found that China’s research on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licy sensitivity, discipline singleness and institutional space aggregation. Therefore, In the future, the research should be based on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grasp the policy trend, strengthen cooperation between institutions and expand the research field.
Keywords:
本文引用格式
郭玥, 贾永飞.
Guo Yue, Jia Yongfei.
1 引言
创新是引领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第一动力,也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有力支撑[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之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面对国际创新形势巨变、中美关系转型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时代的历史背景,坚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实现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保证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对我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我国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已经初见成效,但是仍存在创新对经济发展驱动不足,区域创新发展不平衡,创新持续性较差等突出问题。因此,进一步明确创新驱动战略的内涵和外延,细化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路径,成为新发展阶段应对上述问题的重要举措。
针对我国存在的各区域创新资源分布不均、产业基础不同、创新能力差异较大等问题,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必须要依据各区域的特色、经济基础、现实条件,在完善各区域的信息链、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基础上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区域创新系统的完整概念最早由英国学者Cooke[2]提出,之后,国内学者胡志坚等[3]、王稼琼等[4]率先在国内展开了关于区域创新体系的相关研究。目前学术界关于区域创新体系的内容涵盖了区域创新的相关政策、构成要素、构建路径、指标评价等多个方面,但运用文献计量法系统分析该领域研究脉络演变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本文运用知识网络分析工具CiteSpace,以CSSCI数据库中收录的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从时空分布、关键词聚类,关键词突现等方面绘制国内区域创新领域研究成果的知识图谱,探寻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的演化路径并预测该领域未来的研究热点。与传统的定性类的综述相比,从知识图谱出发对文献进行定量的计量分析和可视化,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加全面、直观地跟踪和评估研究进展,厘清该领域的知识演变脉络,探索研究前沿。
2 研究设计
2.1 数据来源
在综合考虑数据库的影响力、论文质量等因素后选取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作为数据检索源,检索期刊类型为CSSCI核心期刊以及数据库收录的CSSCI扩展版期刊,分别以“区域创新体系”or“区域创新系统”or“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作为检索主题;选取时间段为2000–2020年,数据收集日期为2021年5月27日,共检索文献553篇,为保证研究的准确性,剔除书评,新闻报道、会议纪要等非学术型文献以及与“区域创新体系”主题不符的文献,对数据预处理后剔除重复记录,最终获得480篇有效文献。
2.2 研究工具
3 研究现状
3.1 文献时间分布
年度发文量不仅可以直观反映该领域研究的受关注情况,还可以从侧面反应国内区域创新领域研究的发展趋势。检索发现,国内最早有关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成果发表于1996年,但直到2000年之后相关研究才逐渐步入正轨。根据发文量走势(见图1)可以发现,2000–2009年发文量呈快速上升趋势,于2009年达到峰值55篇,之后呈下降趋势,其中2005–2011年的年发文量高于年均发文量,这一时期是该领域研究产出的高峰期。
发文量曲线反映了国内学者对区域创新体系这一主题关注度的变化,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来自于国家创新系统,在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和实践不断丰富和完善时,学者们发现一个国家内的区域和产业存在多样性,技术进步过程中的大部分交互行为发生在区域层面[7],同样一个国家不同区域之间也存在创新差异。因此,随着越来越多的区域出现了成功的企业和产业集群,区域创新系统研究逐渐得到重视[8]。2006我国的科技创新战略由科教兴国战略转向建设创新型国家[9],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科技创新工作。同年,在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区域创新体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被提出来,也正是2006年之后,对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逐渐到达顶峰。
3.2 文献期刊分布
2000–2020年国内共有41种核心期刊载有区域创新体系相关的文章,其中载文量前10的期刊如表1所示。其中《科技进步与对策》的载文量最高,共发文79篇,占总发文量的16.4%;《科技管理研究》,共发文52篇,占总发文量的10.9%,位居第二。虽然论文分布在41种期刊上,但从期刊的学科性质来看,其中15种属于科技管理类期刊,且这15种期刊的发文量合计占到论文总量的75%以上,因此可以看出发文期刊的同类性较高,进而发现国内有关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成果具有学科集聚性。可见受追求经济快速增长的思想的影响,以往的区域创新体系研究多以创新管理和经济建设为视角开展,但随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时期,与低碳发展、能源结构转型、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研究并没有同步推进。
表1 2000–2020年区域创新体系研究领域发文量TOP10期刊
序号 | 期刊名称 | 载文量/篇 |
---|---|---|
1 | 科技进步与对策 | 79 |
2 | 科技管理研究 | 52 |
3 |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 43 |
4 | 中国科技论坛 | 40 |
5 | 科学管理研究 | 19 |
6 | 中国软科学 | 18 |
7 | 科学学研究 | 12 |
8 | 研究与发展管理 | 11 |
9 | 软科学 | 10 |
10 | 经济问题探索 | 7 |
3.3 核心作者分布
对一个领域的主要研究人员进行识别,分析作者之间的合作网络,有助于厘清该领域的研究发展逻辑,也有助于学者之间相互学习。图2的作者共现图中,每一个节点代表一位作者,节点越大表示该作者的发文量越多,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作者之间存在合作关系。由作者共现图可以看出虽然作者合作网络的网络密度仅为0.0024,整体合作强度较弱,但是也形成了几个较为稳定的作者合作网络,出现了李柏洲、顾新、苏屹等核心作者。特别是以李柏洲为核心的合作网络在区域创新体系相关研究中占有较大比重,其中李柏洲学者参与发文15篇,该合作网络的研究内容涉及区域创新系统结构与要素研究[10,11]、创新绩效评价[12]、驱动力研究[13]、区域创新系统的知识流动[14,15]以及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共生问题[16]等多个方面。
图2
3.4 研究机构和区域分布
在区域创新体系研究领域发表过核心论文的机构共116家,其中发文量大于5篇的机构有12家,如图3所示。发文机构以高校为主,其中哈尔滨工程大学在2000–2020年共发表论文53篇,远高于其他机构位居第一位,其次是四川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其余大学的发文量相差无几。结合发文机构的地理位置来看,有关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呈现出一定的空间差异性,在北方地区仅形成了哈尔滨、北京、天津3个较为明显的研究中心,其他省份如河北、山东、内蒙古的相关研究成果较少;而在南方地区则形成了多个研究中心,发文量较为平均,同时以核心研究机构为中心,呈现一定的知识溢出效应,发文机构的数量呈边缘递减。初步分析,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与各地区研究型大学的分布数量密切相关,同时与我国各省份的区域创新效率的空间差异格局相匹配。
图3
4 研究热点与演进分析
4.1 研究热点分析
图4
图5
在关键词共现图谱中,关键词出现的频次以及中心性与学者的共同关注程度呈正相关,因此高频次、中心性高的关键词代表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频次和中心性越高表明该节点在研究领域中越重要[17]。从关键词共现图可以看出,出现频次大于10次的关键词有区域创新(33次)、区域经济(21次)、产业集群(19次)、技术创新(17次)、创新主体(10次)和创新能力(10次)。高频关键词显示,该领域的研究内容整体围绕创新展开,用创新带动经济增长可看作是连接区域创新体系研究的中心线。而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相关的关键词共出现8次,出现频次相对较少,且从关键词类型上可以得出,该主题下的研究内容以创新主体共生研究为主,其中共生演化出现两次、共生出现两次、单利共生出现一次,可见,虽然黄鲁成在2003年提出了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18],但从关键词层面分析该主题下的研究还不够完善。
在关键词共现的基础上运用关键词聚类分析方法对特定研究领域的主题进行分析[19],其中图中的模块值(Modularity Q,Q值)可用以衡量所生成的聚类网络的稳定度,一般认为Q值大于0.3,则表示聚类结构显著,效果较好;平均轮廓值(Mean Silhouette,S值)可用以衡量聚类内部节点的相似程度,一般认为S值大于0.5则表示聚类内部匹配程度高,聚类合理[5]。在本次的聚类图中Q值为0.8257,S值为0.9412,表明该聚类具有较好的同质性和聚类效果,聚类信度较高。结合关键词的词频统计和聚类结果来看,针对区域创新体系,学者们注重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体系、区域经济、自主创新能力等方向的研究;针对区域中的创新主体,学者们注重政府、高校和中小型企业的研究;针对具体区域的区域创新体系,学者们主要以大西北地区、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经济区等地区为研究对象。
4.2 研究热点演进
图6
图7
4.2.1 起步阶段(2000–2004年)
通过高被引文献分析可以看出,学者黄鲁成在该阶段界定的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边界和研究内容在该阶段和后续研究中都得到广泛引用。黄鲁成[21]表示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应主要围绕区域创新系统的组织创新、创新能力、市场创新、创新扩散、制度创新、创新政策和创新战略等主要问题展开,这一研究结论在当时极具前沿性和探索性,并符合中国的发展现状和需求,为后续学者的研究指明了方向。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黄鲁成提出的研究方向仍具有可借鉴性。
可以看出,该阶段关于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以碎片化、零散式的研究为主。研究成果的数量较少,研究内容具有单一性、浅表性、同质性等特点,研究方法以理论分析和简单的线性分析为主。由于该阶段国内关于区域创新体系的初始学术成果较少,学者们较多借鉴国外相关的研究成果,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年发文量增长缓慢。研究对象的单一化以及只定性不定量的研究方法导致该阶段的研究成果中缺少对区域创新体系内部要素之间关联性、动态性的分析,因此该阶段的研究没有体现出区域创新体系所具有的主体多元性、动态联系性、网络开放性等特点。总体而言,该阶段研究成果的传承性较强,为日后学者们进行相关研究奠定了理论和方法基础。
4.2.2 成长阶段(2005–2016年)
第二阶段是区域创新体系研究快速发展并趋于稳定的时期。随着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重要性的提升和相关政策的出台,该阶段涌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呈现出研究视角多样化、研究内容差异化的趋势。从关键词时间线图(图6)可以看出协同创新[24]和产业集群[10]逐渐受到学者的关注,同时区域创新体系的理论也得以不断补充和完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被提出,部分学者开始开展共生性[25]问题的研究。根据核心文献被引图(图8)可以看出,这一阶段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受起步阶段的顾新、黄鲁成、吴桂生等学者的影响较深,研究内容基于早期学者对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和特征定义上展开,其中梅亮、吴金希等学者进一步探索并完善了区域创新体系的理论框架,而史修松等学者对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情况进行了测度评价。
图8
从关键词的变化可以看出这一阶段学者的研究虽然整体上传承了起步阶段的研究方向,但是关于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不再局限在共性的、整体性的理论研究层面,开始关注各地区发展状况的差异性,研究重点转向如何因地制宜地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同时我国的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工作已经取得一定进展,学者们开始关注对区域创新效率的评价,在评价方法的使用上以生产函数、最小二乘法、主成分分析法和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为主。
4.2.3 成熟阶段(2017年至今)
从年度发文量(图1)和关键词时间线图(图6)可以看出,2016年之后我国关于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进入相对稳定的成熟阶段。根据这一时期的文献被引图(图9)可以看出,这一阶段的研究内容与起步阶段和成长阶段具有较大差异,出现新的影响力较大的核心作者群体,结合关键词时间线图分析,K均值聚类、耦合协调度、pca分析等关键词的出现表明该阶段以实证研究为主,同时,该阶段关于区域创新体系的测度和评价方法也有新的突破。在理论层面将松散耦合理论引入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中,从新的角度建立了区域创新体系的评价指标[28];在测量方法上对传统的测量方法进行改进或组合运用,如王鹏[29]组合运用了聚类分析、泰尔指数和主成分分析法客观评价和分析了全国30个省市的创新能力及不同区域创新能力存在差异的原因;李培凤[30]利用TH算法(三螺旋互信息算法)研究我国省级行政区政产学研合作体系的耦合效应。
图9
同时生态位、生态效率等关键词的出现以及关键词突现图中创新生态系统等词都表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在这一阶段有了新的进展,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相对于传统的区域创新体系,区域创新系统更加注重动态性,更加重视创新群落和创新环境之间的互动[31]。
整体上来看,目前区域创新体系相关研究逐渐完善,研究方法逐渐规范,但有关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在实际运行层面上的研究仍存在较大的空间。随着区域创新体系研究的理论体系逐渐完善,该阶段的研究以实证研究为主,如何结合新的视角、选取更合适的研究方法对区域创新体系进行测度和评价成为研究焦点。同时随着创新生态系统概念的引进,有关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研究逐渐增多,根据学者们的研究结果和相关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虽然有关区域创新体系相关研究逐渐完善,但在此基础上延伸出的有关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仍存在发展空间。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本研究对CSSCI数据库检索出的2000–2020年的480篇区域创新体系相关文献进行了科学计量分析,利用知识图谱分析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和趋势演化并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
(1)根据关键词出现的时间和发文量的年度变化,发现国内关于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政策敏感性。在关键性政策颁布的时间节点,研究热度会出现明显的波动,研究热点也会有相应的转变。如2006年我国出台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和“十一五”规划,引导我国区域创新体系研究进入新的阶段,之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成为政策的重点,相应的研究热点也从建设支持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区域创新体系转向推动区域内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大区域人才资本培育力度等方向。
(2)从论文的学科分布和载文期刊的类型来看,国内关于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集中发表在科技管理类期刊上,缺少与能源、环境、生态等领域的交叉研究,同时关键词聚类得出的16个关键词类别均与创新管理相关。可见,与国外研究成果相比,我国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涉及的学科较为单一。WOS的检索结果和前人的研究结果表明,其他国家关于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与我国研究结果相似,以探讨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特征、功能以及运行机制为主线;第二类从能源、环境、生态等视角出发探索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以及二者之间的交互影响。
(3)根据研究机构和核心作者的分布可以发现我国关于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具有空间聚集性,研究主体主要是高校,且彼此之间缺少交流合作。由于现有的区域创新体系研究偏重理论性和基础性,研究人员之间合作论文的数量在一定意义上能反映领域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的发展速度和质量。我国关于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形成了以李柏洲、顾新、黄鲁成等关键学者为中心的多个核心作者群体,但合作的作者通常来自同一研究机构。可见,该领域的作者合作网络具有高度的机构及空间聚集性,并且,属于同一机构内的作者研究具有连续性,但不同机构之间的合作较少,并且研究侧重点不同。
(4)结合年发文量的走势和关键词随时间的变化可见目前国内关于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热度有所回落,但有关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方兴未艾。跟据文献梳理结果来看,关于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仍存在可以完善的地方,例如,相关的理论基础从资源基础理论、知识溢出理论到松散耦合理论、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等方面仍存在研究缺口。特别是关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从现有的研究结果来看,关于该主题的研究仍具有较大的相似性和浅表性,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生态性体现不明显,与以往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没有体现出差异性和区别性。
5.2 未来研究趋势
(1)因为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具有政策敏感性,所以根据我国新出台的“十四五”规划和政府出台的相应政策可以初步探讨关于区域创新体系未来的研究热点。例如,随着数字经济的到来,在之后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要注意数字智能技术的应用。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首届“5G+工业互联网大会”中指出,5G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为受疫情影响的世界经济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
(2)我国现有关于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以科技创新为中心展开,对能源、环境、生态等领域的关注度不足。但我国的创新驱动战略和绿色发展理念之间存在着内在耦合协调需求[34],可以认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与能源结构调整之间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因此,如何通过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优化区域内的能源结构,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等环保目标的实现可以成为进一步研究的热点;同样如何在低碳减排的背景下,通过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样值得学者们思考。
(3)我国现有的研究成果呈现出明显的空间聚集性,不同机构之间合作较少,研究领域较为单一。例如在区域创新主体方面,现有的研究结果主要针对政府、高校、中小企业等主要创新主体,而在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措施、科研中介机构等系统要素的功能作用以及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机理上缺少深入的探讨。但是在中国科学院制定的区域创新能力指标评价体系以及多数学者制定的指标评价体系中都明确将教育经费支出、公共图书馆藏书量等指标纳入考核范围。针对这一问题,在以后的研究中应当加大对科研院所、中介机构、金融机构、新型研发机构等系统要素的关注,弥补现有研究在创新主体方面的不足,特别是新型研发机构作为区域创新体系中新兴的创新主体,其功能定位、运行机理、面临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等都有待学者们深入研究。同时要探索如何通过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加强以上创新主体之间的连接和沟通,提高创新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区域内的协同创新。
(4)深化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随着区域创新系统的深入发展,创新主体之间的依赖程度和协同程度大大增加,呈现出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似的特征,因此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一经提出就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但是现有的研究结果受以往研究成果的影响较大,尚未形成特有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体系和理论成果。当前关于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区域创新体系的共生问题的研究、生态位适宜度评价等个别研究方向,研究方法还处于理论探索和案例分析阶段。如何根据先前的理论基础,清楚地界定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边界,划分系统要素和系统环境,形成完整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将成为后续学者研究方向之一;同时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自身具有生态性,系统本身呈现出动态成长的过程,因此研究系统整体的发展过程和阶段、探索各阶段内系统要素的变换规律同样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The new wave of regional innovation networks: Analysis, characteristics and strategy
[J]. ,
CiteSpace II: 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
[J]. ,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Institutional and organisational dimensions
[J]. ,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Current discourse and unresolved issues
[J]. ,
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研究内容的探讨
[J].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