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助推碳中和——基于国际国内论文的研究态势及对比分析☆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acilitating Carbon Neutrality: Research Status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Based on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Papers
通讯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s:
[目的/意义] 以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积极推动全球实现碳中和目标,系统分析信息技术助推碳中和的研究态势,能够为学者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过程] 基于WOS、CNKI数据库中的国际国内论文数据,采用文献计量法和知识图谱工具,从发文趋势、机构合作、作者合作、关键词聚类等方面分析信息技术助推碳中和的研究现状。[结果/结论] 对比分析发现:(1)国际论文的发表数量一直稳步上升,而国内波动较大;(2)在国际论文发表过程中,中美两国的科研机构占主导地位,中科院发文量高居榜首,在机构合作方面,与国际论文发文机构相比,国内论文发文机构间的合作较为分散;(3)在作者合作方面,国内论文作者间的合作更紧密,但国际论文作者间的合作现象更普遍;(4)国际国内论文的研究主题侧重点各有不同,但都关注不同信息技术(尤其是物联网和区块链)在通信、电力等应用场景中的节能降耗解决方案研究。
关键词:
[Objective/Significa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presented by big data, blockchain,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s actively promoting the global realization of carbon neutrality.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statu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acilitating carbon neutrality can provide references for scholars to carry out further research. [Method/Process] Based on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papers retrieved from WOS and CNKI, a bibliometric and knowledge mapping study has been conducted from the aspects of publishing trend, institutional cooperation, author cooperation, keyword clustering and so on. [Results/Conclusions] We found that: (1) The annual number of international papers has been increasing steadily, while the annual number of domestic papers fluctuates in relatively large margin; (2) Research institutions from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dominate the publications of international papers, and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tops the list. Comparing with the cooperations among institutions from all countries, the cooperations among institutions within China is more scattered; (3) The cooperations among authors of the domestic papers is closer than international ones, but the cooperations among the authors of the international papers is more common; (4) The common research topics between the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papers include: energy-saving and consumption-reducing solutions of differ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especially the Internet of Things and blockchain) in communication, power and other application scenario.
Keywords:
本文引用格式
石李妍, 唐川.
Shi Liyan, Tang Chuan.
英国于2008年推出《气候变化法案》,明确到2050年实现零碳排放。此后,美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纷纷通过参与碳中和气候行动强化减排力度,提出各自的“碳中和”目标[1]。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宣布中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不仅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也是我国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契机。
在情报学领域,国内外已有低碳经济、绿色发展等方面的计量分析,但尚未发现有学者针对“信息技术助推碳中和”(除信息技术部门本身外,还包括信息技术在能源、交通、生态等多个领域的应用)的研究态势开展分析。本文基于上述考虑,从WOS、CNKI平台检索国际国内相关论文,借助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工具揭示该领域研究态势,包括发文量变化趋势、机构、作者及研究主题,梳理信息技术助推碳中和研究脉络,为学者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提供参考。
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文参考已有研究,结合信息技术覆盖范围广泛的特点,选取“学科类别&主题词”方法构建检索式,检索得到质量较高的数据。其中,国际数据来源于WOS数据库的SCIE和CPCI-S两个子库,时间限定为2001年1月1日至2021年9月24日,选择信息技术领域相关的Automation & Control Systems、Computer Science、Imaging Science & Photographic Technology、Remote Sensing、Robotics、Telecommunications等6个学科类目,语种为英语,文献类型选择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通过设定合适的检索式1 (1 TS=((carbon neutral*)OR (carbon offset) OR (carbon peak) OR (low carbon) OR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OR (co2 emission reduction) OR (carbon sink) OR (carbon trad*)OR (carbon market) OR decarburization OR decarboniz*) AND SU=((Automation & Control Systems) OR (Computer Science) OR (Imaging Science & Photographic Technology) OR (Remote Sensing) OR Robotics OR Telecommunications)),得到7 784条检索结果。
国内数据选择CNKI数据库,时间限定为2001年1月1日至2021年9月24日,选择信息技术领域相关的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计算机硬件技术、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互联网技术、自动化技术等6个学科类目,语种为中文,文献类型选择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通过设定合适的检索式2(2 SU=碳中和 OR SU=碳达峰 OR SU=碳减排 OR SU=碳汇 OR SU=节能减排OR SU=碳交易 OR SU=碳发展 OR SU=碳排放 OR SU=碳目标 OR SU=低碳 OR SU=零碳 OR SU=脱碳),得到1 787条检索结果。
1.2 研究方法
本文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分析国际国内信息技术助推碳中和研究的发文趋势与国家/地区分布;通过合作网络分析分别呈现国际国内信息技术助推碳中和研究的机构和作者合作情况,探索机构间和作者间的互动关系;运用主题聚类法发现国际国内信息技术助推碳中和研究主题,绘制图谱,反映相关研究的现状和学术界关注热点,旨在为今后学者开展该领域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2 国际信息技术助推碳中和研究现状
2.1 年度发文趋势
由图1可知,国际论文的发表数量总体稳步上升,没有明显波动。结合全球气候治理的历史演变,2009年全球步入哥本哈根时代,信息技术领域学者不甘落后,2009–2015年间的年均发文量比之前上了一个台阶。2015年《巴黎协定》签署,全球气候治理进入加速低碳转型新阶段,随后几年相关研究又出现显著增长。由于数据库收录文献存在时滞,2021年发文量显得不足,但随着全球双碳竞争愈加激烈、信息技术更迭速度越来越快,可以预料未来发文数量会持续上涨。
图1
2.2 国家/地区分布
由图2可知,信息技术助推碳中和的研究遍布全球,不仅包括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还有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中国发文量位列第一,美国紧随其后,中美两国发文量之和已超过50%,表明中美两国学术界对利用信息技术助推碳中和的重视程度都很高。
图2
2.3 发文机构及机构合作
由图3可知,发文量最多的前10家研究机构中,来自美国和中国的机构各有5家,表明中美科研机构在这方面的学术研究实力相当。中科院的相关发文量高居榜首,且遥遥领先其余研究机构。
图3
利用CiteSpace进行国际论文的发文机构合作网络分析3(3参数设置:Node Types选择Institution;节点选择每个时间段中前5%的机构,并且每个时间段不超过100个节点;选择Pathfinder算法。),如图4,仅呈现发文25篇以上(含25篇)的机构。图中的节点代表发文机构,节点越大表示该机构发表的文献越多,两个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发文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连线的颜色表示两机构第一次合作的年份。
图4
2.4 主要作者合作分析
利用CiteSpace进行国际论文的作者合作网络分析4(4参数设置:Node Types选择Author;节点选择每个时间段中前5%的作者,并且每个时间段不超过100个节点;选择Pathfinder算法。)见图5,图中仅呈现发文量3篇以上(含3篇)的作者。图中的节点代表发文作者,节点的大小与作者的发文频次成正比,节点间的连线代表作者间的合作关系,连线越粗表明作者间合作越密切。
图5
图5的网络密度仅为0.0029,明显出现了分别以M Buchwitz、Ralf Sussmann和Fangjie Mao等为中心的3个20人以上的低产作者大型合作网络,还有1个以Silva Carlos Alberto等为中心的15人合作网络。此外,有些作者间不是直接的合作关系,而是通过其他作者间接联系在一起,所以会有带状分布。
2.5 关键词聚类分析
利用Citespace进行关键词聚类分析5(5参数设置:时间区间为2001年至2021年,时间片段为1年;Term Source选择Title,Abstract,Author Keywords;Term Type选择None Phrases与Burst Terms;Node Types选择Keyword;节点选择每个时间段中前50%的关键词,并且每个时间段不超过200个节点;选择Pathfinder算法。),结果见图6,模块值(Modularity Q)为0.909,聚类结构显著。其中,节点的大小代表关键词出现频次的大小,节点越大,关键词的关注度越高,越容易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图6
表1 信息技术助推碳中和研究领域WOS论文的关键词聚类表
聚类 | 关键词 |
---|---|
#0 NDVI | carbon sequestration(碳汇);integrated assessment(综合评估);forest(森林);MODIS(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fourier transform spectrometer(傅里叶变换光谱仪);carbon models(碳模型);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LAI(叶面积指数);GPP(初级生产力);PRI(基群速率接口);EVI(植被指数);fAPAR(植被光合有效辐射吸收系数);PPFD(与辐射距离相关的物理量) |
#1 xCO2 | Adeos(先进地球观测卫星);GOSAT(温室气体观测卫星);TRMM(热带测雨任务卫星);digital elevation model(数字高程模型);unmanned aerial system(无人空中系统);terrestrial laser(地基激光);change detection(变点检测);xCO2(CO2平均柱浓度);GMP(流量单位);NO2(二氧化氮);PM2.5(细颗粒物);PM10(可吸入颗粒物) |
#2 SRAM | EDM(电火花加工);wind(气流);PV(光伏);wind power plant(风能装置);power system stability(电力系统稳定性);SRAM(静态随机存储器);reactions(反应);stability analysis(稳定性分析);numerical stability(数值稳定性) |
#3 CO2 | airborne lidar(机载激光雷达);spaceborne lidar(空载激光雷达);terrasar-x stereo(雷达遥测影像立体声);temperature distribution(温度分布);thermal damage(热噪声);CO2;FEM(有限单元法) |
#4 DFT | CNT(碳纳米管);CNTFET(场效应晶体管);silicide(金属硅化物);DFT(密度泛函理论);pls(偏最小二乘法);NBO(自然键轨道理论);MRR(对搜索算法进行评价的机制);ab initio(第一性原理);adsorption(吸附作用);PCA(主成分分析法) |
#5 IoT |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环境监测);digital transformation(数字化转型);carbon footprint(碳足迹);energy efficiency(能效);sensor network(传感器网络);smart community(智能社区);IoT(物联网);ICT(信息和通信技术);GSM(全球移动通讯系统);electric vehicles(电动汽车) |
#6 AGB | hyperspectral imagery(高光谱影像);imaging spectroscopy(成像光谱学);point cloud data(点云数据);sensing-based estimation(基于遥感的评估);UAV(无人飞行器);optimization(最佳化);bias(乖离率);spectral library(图谱库);AGB(计算机术语) |
#7 OFDM | bvceo(集电极);xrd(X射线衍射);MMIC(单片微波集成电路);X-band(X频带);oscillator(振荡器);GAN(对抗生成网络);OFDM(正交频分复用技术);HBT(异质结双极晶体管);PDP(等离子体显示器) |
#8 MIMO | signal processing(信号处理);digital beam(数字光束);average power constraint(平均传输功率约束);green 5g mobile wireless networks(绿色5G移动无线网络);transistors(晶体管);MIMO(在无线通信领域使用多天线发送和接收信号的技术);FPGA(可以重构电路的芯片);WSN(无线传感器网络);AESA(有源相控阵雷达) |
#9 LCA | CO2 reduction(减碳);renewable energy(可再生能源);digital twin(数字孪生);LCA(生命周期分析);PLC(可编程控制器);expert system(专家系统);AI(人工智能);HMI(人机接口);LTE(3G向4G的主流技术);OPC(接口标准) |
研究主题1:卫星遥感技术在生态系统监测方面的应用(#0 NDVI、#1 xCO2、#3 CO2、#6 AGB)
该主题下的研究集中在如何利用卫星遥感技术更加全面有效地获取生态环境动态数据,以更好地了解生态系统二氧化碳交换的生态和环境控制,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基础支撑。伴随遥感数据的时间、空间、光谱分辨率不断提高,尤其是无人机遥感和激光雷达技术的日渐成熟,遥感技术在生态监测方面的应用愈加广泛,比如JP Dandois等[21]将激光雷达和实地测量的方法相结合,绘制3D森林图像,结合一些植被指标估算陆地生物量和碳密度,监测当地森林碳存量或栖息地质量;Yamamoto H等[22]指出日本最新发射的地球轨道卫星(ADEOS-II)凭借五个传感器可高效获取用来监测绿色植被的密度和活力的重要数据,进而监测全球气候变化;Li J[23]指出一系列气溶胶和微量气体监测仪器也为大规模分析污染物的变化趋势提供了很好的窗口。
研究主题2:碳纳米管特性的基础研究(#4 DFT)
研究主题3:绿色低碳引领信息通信产业发展(#2 SRAM、#8 MIMO)
研究主题4:智能化技术助力碳减排(#5 IoT、#7 OFDM、#9 LCA)
3 国内信息技术助推碳中和研究现状
3.1 年度发文趋势
由图7可以看出国内信息技术助推碳中和论文的发表数量波动较大,前期发文数量很少,2007年开始逐渐攀升。
图7
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发文量急剧攀升,数倍于2009年,且成为近20年来的峰值,一个较大影响因素应该是2009年12月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的召开刺激了国内学者相关研究的爆发。目前2021年的研究数据并不完整,但自2020年9月以来习近平主席就碳达峰、碳中和发表了十余次讲话,高度重视科学实现双碳目标,故推测未来几年国内信息技术助推碳中和的研究数量将持续增加。
3.2 发文机构及机构合作
图8展示了国内发文量10篇以上(含10篇)的机构,其中6所为高校。此外还有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和中国工业和信息化电信研究院,表明通信领域存在较多值得研究的碳减排问题,如数据中心、绿色基站等。
图8
图9
3.3 主要作者合作分析
国内论文作者的发文量差异不大,利用CiteSpace进行国内论文作者合作网络分析7(7参数设置:Node Types选择Author;节点选择每个时间段中前5%的作者,并且每个时间段不超过100个节点。)。图10的网络密度为0.0064,相对于国际论文作者合作网络,国内论文作者间的合作关系更为密切,研究氛围比较好,形成了5个4人及以上规模的合作团体。其中规模最大的是由王佼佼、历建磊等[33,34]形成的6人团体,但他们的发文量都较少,研究是围绕如何采用天然气三联供系统取代传统方式为数据中心供能展开的。其次是马志萍、孙林旺等[35,36]形成的5人团队,他们根据实际需求设计了电力集团全生命周期节能减排实时监管考核系统。此外,国内多数2~4人的合作发生在同一机构内部,未来国内论文作者可尝试跨机构合作,促进有关理论和实践取得新进展。
图10
3.4 关键词聚类分析
图11
表2 信息技术助推碳中和研究领域CNKI论文的关键词聚类表
聚类 | 关键词 |
---|---|
#0节能减排 | 节能减排;能耗监测;视频监控;回收利用;微电网;智能门禁;安防;综合防盗;机器学习;信息平台;智能通风;管理系统;自动控制;移动信息通信;低碳环境;智慧交通;集中监控;智能楼宇;智能控制;车联网 |
#1低碳 | 低碳;信息技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路径优化;人工智能 |
#2低碳经济 | 低碳经济;数据中心;虚拟化;绿色存储;功率器件;高效电源 |
#3区块链 | 区块链;蚁群算法;电动汽车;路径规划;冷链物流;智能合约;供应链;碳达峰;碳交易 |
#4节能 | 节能;基站;通信基站;应用案例;低碳制造;节能降损;运行维护;高效电源;光传输;在线监测 |
#5低碳环保 | 低碳环保;低碳产品;低碳生活;低碳节能;LED;低碳技术;绿色照明;导电材料 |
#6能源管理 | 能源管理;能耗;绿色低碳;电力系统;发电计划;低碳调度;多式联运;分布估计算法 |
#7碳排放 | 遗传算法;低碳规划;碳排放成本;低碳调度;混沌优化;生态城市;路径优化;混合遗传粒子群算法;差分算法;城市规划 |
#8智能电网 | 智能电网;能源效率;数据中心;低碳发展;节能技术;电能分析;电网规划;绿色存储 |
研究主题1:智能化技术赋能节能减排(#1低碳、#3区块链、#7碳排放)
研究主题2:信息技术应用于多个领域的减碳方案(#0节能减排、#2低碳经济、#6能源管理、#8智能电网)
研究主题3:通信领域节能减排技术的落地(#4节能)
研究主题4:信息技术推动低碳产品创新设计(#5低碳环保)
4 小结
本文对2001–2021年在国际国内发表的有关信息技术助推碳中和的论文进行了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分析,分析了发文趋势、机构合作、作者合作、关键词聚类等态势。
(1)从发文趋势来看,国际论文的发表数量一直稳步上升,而国内波动较大。但国际国内的相关论文都以世界气候治理达成的共识与实时动态为风向标,极具时效性。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的召开及2015年《巴黎协定》的签署是两个关键转折点,刺激了国际和国内学者的研究热情,发文量在短期有不同程度的增幅。2020年中国提出双碳愿景,国内信息技术助推碳中和研究领域的发文数量将会有所增长。
(2)从机构来看,国际上中美两国的科研机构在信息技术助推碳中和研究方面有很强的实力,中国科学院的发文量高居榜首。相比国际论文发文机构间的合作情况,国内论文发文机构间的合作更为分散。
(3)从作者来看,国内论文作者间的合作比国际论文作者间的合作更紧密,但国际论文作者间的合作现象更普遍。国际论文作者合作网络中明显出现了4个15人以上的大型合作网络。
(4)从研究主题来看,国际国内都涉及不同信息技术(尤其是物联网和区块链)在通信、电力等应用场景中的节能降耗解决方案研究。国际论文侧重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提高碳数据捕捉的准确度,比如利用卫星遥感技术提升生态系统监测效率,国内论文侧重数据中心的绿色建设和低碳产品的创新设计,如将虚拟化技术应用于绿色数据中心建设,减少服务器数量等。
参考文献
世界碳中和科技发展报告2021之气候变化
[EB/OL]. (
“1+N”政策体系将确保实现碳中和
[EB/OL]. (
Global estimates of evapotranspiration and gross primary production based on MODIS and global meteorology data
[J]. ,
Spatial patterns and temporal dynamics in savanna vegetation phenology across the North Australian Tropical Transect
[J]. ,
Land cover characterization of Temperate East Asia using multi-temporal VEGETATION sensor data
[J]. ,
Generation of high spatial and temporal resolution NDVI and its application in crop biomass estimation
[J]. ,
A model for China's energy requirements and CO2 emissions analysis
[J]. ,
An automated approach for reconstructing recent forest disturbance history using dense Landsat time series stacks
[J]. ,
North American forest disturbance mapped from a decadal Landsat record-ScienceDirect
[J]. ,
The Orbiting Carbon Observatory (OCO) mission
[J]. ,
The hydrosphere State (hydros) Satellite mission: an Earth system pathfinder for global mapping of soil moisture and land freeze/thaw
,
The Greenhouse Gas Climate Change Initiative (GHG-CCI): Comparison and quality assessment of near-surface-sensitive satellite-derived CO2 and CH4 global data sets
[J]. ,
Global satellite observations of column-averaged carbon dioxide and methane: the GHG-CCI XCO2 and XCH4 CRDP3 data set
[J]. ,
Retrieval of minor constituents from thermal infrared spectra observed by GOSAT TANSO-FTS sensor
[J]. ,
On orbit status of TANSO-FTS on GOSAT
[J]. .
Assimilating leaf area index of three typical types of subtropical forest in China from MODIS time series data based on the integrated ensemble Kalman filter and PROSAIL model
[J]. ,
Mapping global bamboo forest distribution using multisource remote sensing data
[J]. ,
Comparison of two data assimilation methods for improving MODIS LAI time series for bamboo forests
[J]. ,
High spatial resolution three-dimensional mapping of vegetation spectral dynamics using computer vision
[J]. ,
The initial evaluation of ADEOS-II/GLI land products for vegetation monitoring
[J]. ,
Pollution trends in China from 2000 to 2017: a multi-sensor view from space
[J]. ,
DFT studies on electronic structures of boro-nitride-carbon nanotubes
[J]. ,
A theoretical ab initio study on functionalized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 as a molecular absorbent
[J]. ,
Ab initio investigation of oxygen adsorption on the stability of carbon nanotube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CNTFETs)
[J]. ,
Network selection criterion for ubiquitous communication provisioning in smart cities for smart energy system
[J]. ,
Statistical-QoS driven energy-efficiency optimization over green 5G mobile wireless networks
[J]. ,
One step greener: reducing 5G and beyond networks’carbon footprint by 2-tiering energy efficiency with CO2 offsetting
[J]. ,
Low cost IoT based air quality monitoring setup using arduino and MQ series sensors with dataset analysis
[J]. ,
Green IoT and edge AI as key technological enablers for a sustainable digital transition towards a smart circular economy: an industry 5.0 use case
[J]. ,
Bicycle sharing, social media, and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J].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