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宇宙之博大 察万物之精微

反映世界科学发展态势的学术期刊

科学观察, 2021, 16(6): 30-43 doi: 10.15978/j.cnki.1673-5668.202106004

研究论文

国内普惠金融研究发展态势——基于551个CSSCI关键文献的计量分析

程惠霞,1,*, 徐丽丽2

1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北京 100875
2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北京 100875

Review and Prospect of Domestic Inclusive Financial Research Based on CiteSpace Visual Analysis

Cheng Huixia,1,*, Xu Lili2

1 School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ublic Polic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2 School of Government,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通讯作者: * E-mail: chenghuixia@bnu.edu.cn

基金资助: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推进我国资本市场的改革、规范和发展研究”(14AZD035)

Corresponding authors: * E-mail: chenghuixia@bnu.edu.cn

摘要

该文采用文献计量方法,以CiteSpace5.3R4为研究工具,对CNKI数据库2007–2021年551个与普惠金融高度相关的CSSCI文献做可视化分析后,发现:(1)基于论文数量、发文期刊、高产作者和高被引文献的整体分析表明普惠金融研究已经成为常态,研究者分布广泛,但集中在金融经济学领域;(2)时区视图、关键词聚类图谱和热点词分析表明中国普惠金融研究分成引进与扩展阶段,前者完成了普惠金融概念与功能认知,并与农村金融改革、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小微企业发展紧密联系,强调机会均等的包容性增长,后者完成了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并逐渐聚焦到数字技术等金融科技对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3)但普惠金融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复杂公共课题,应当跨越学科壁垒,从不同学科、理论和方法展开多方位研究,才能建构与中国情境相符合的普惠金融理论,才能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共同富裕等领域发挥其独特功能。

关键词: 普惠金融; CSSCI; 文献计量; 时区视图

Abstract

Taking literature measurement and CiteSpace 5.3R4 as research tools, this study makes a visual analysis of 551 CSSCI documents highly related to inclusive finance in CNKI database 2007-2021, and has three findings. First, the overall analysis of the number of literature publications, published journals, high-yielding authors and highly cited literature shows that inclusive financial research has become a normal field, with widespread researchers but concentrated in the financial economics areas. Second, analysis based on time zone view, keyword cluster map and hot words shows that China's inclusive financial research is divided into the introduction and expansion stage, the former completes the concept of inclusive finance and functional cognition, and closely links with rural financial reform,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small micro-enterprise development, emphasizes the inclusive growth of equal opportunities, the latter complet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dex system of measurement of inclusive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gradually focuses on the impact of financial technology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clusive finance. Third, inclusive finance is a complex public subject involving multidisciplinary, which requires multi-directional research on different disciplines,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and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n to construct a universal financial theory in line with Chinese situation.

Keywords: inclusive finance; CSSCI; literature measurement methods; time-zone view

PDF (2733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推荐给朋友

本文引用格式

程惠霞, 徐丽丽. 国内普惠金融研究发展态势——基于551个CSSCI关键文献的计量分析[J]. 科学观察, 2021, 16(6): 30-43 doi:10.15978/j.cnki.1673-5668.202106004

Cheng Huixia, Xu Lili. Review and Prospect of Domestic Inclusive Financial Research Based on CiteSpace Visual Analysis[J]. SCIENCE FOCUS, 2021, 16(6): 30-43 doi:10.15978/j.cnki.1673-5668.202106004

1 引言

“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e)”源自2005年联合国“国际小额信贷年”,首次正式出现于2006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普惠金融蓝皮书》,倡导金融服务公平性和包容性,体现为金融服务可获得性、可负担性和适配性。它被广泛视为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角色,已经成为各国政府为贫困与低收入人口、小微企业创造公平发展机会的有效工具。中国是普惠金融理念的积极践行者,经过术语引入、概念阐释与宣讲推广后,2013年“普惠金融”被写入党的纲领性文件,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容之一1(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三部分第12条:“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其后《关于全面做好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和《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等重要文件从国家层面确立了普惠金融实施战略,将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确定为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各部委机构和银行业纷纷推出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配套措施,普惠金融实务呈现小额信贷、小微金融、农村金融、数字普惠金融等多元态势,普惠金融研究生机蓬勃。在“十四五”规划新蓝图背景下,普惠金融将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长效机制。鉴于此,本文尝试以2007–2021年国内普惠金融关键文献为基础,分析国内普惠金融研究现状、主题演进和未来拓展空间,从中寻找普惠金融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发挥功能的切入点。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于2021年3月1日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为数据检索源,选择“期刊搜索”,以“普惠金融”为关键词,勾选“高级检索”模块,检索条件定为“精确”,检索年限2005年1月1日至2021年2月25日,命中5 634篇期刊文献,其中第一篇文献是“以普惠金融理念推进和谐海西建设”,刊载于《青海金融》2007年第5期。因此调整检索年限为2007年至2021年,并将CSSCI及扩展版作为期刊来源进行第二次检索,通过人工筛选剔除新闻采访、要闻回顾、会议综述、征文启示、图书推荐、人物介绍、重复报道等无关文献,最终获得551篇有效文献。研究主要应用文献计量方法,对国内普惠金融研究的发文量、作者、期刊类型、研究机构与资金支持等外部特征做整体分析,研究工具采用Excel和CiteSpace5.3 R4,以可视化方式呈现国内普惠金融研究进程、现状与趋势。

3 国内普惠金融研究发展态势

3.1 研究领域集中在经济金融学

年度发文数量变化能直观地展示国内普惠金融研究基本态势。从绝对发文数量看(见图1),CSSCI期刊论文在2007年为0篇,2008年1篇,直到2012年一直维持在个位数,发文非常少。2013年之后情况发生显著变化,2014年度发文量呈井喷式增长,达到45篇,这与2013年“普惠金融”概念被首次写入党的纲领性文件有直接关系。随后在2017年出现第一个发表峰值,有88篇论文产出,推测与2016年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召开有关。此后发文量稳中有升,表明在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小微企业等战略背景下,普惠金融已经得到持续而稳定的关注,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研究领域。551篇样本文献集中刊载在金融、财经、管理类期刊上,其中47.91%发表在《中国金融》《上海金融》《人民论坛》《统计与决策》《新金融》《金融经济学研究》《国际金融研究》和《金融论坛》等期刊上。

图1

图1   2007–2021年普惠金融领域CSSCI论文的年度分布

注:1、2021年期刊载文统计截至2月25日。
2、左坐标轴代表文献数量,右坐标轴代表当年发文量占551篇文献的百分比。


表1   551篇CSSCI论文的期刊分布情况

排名 期刊 载文量/篇 排名 期刊 载文量/篇 排名 期刊 载文量/篇
1 《中国金融》 50 11 《经济纵横》 7 21 《财经论丛》 5
2 《上海金融》 19 12 《农业经济问题》 7 22 《理论学刊》 5
3 《人民论坛》 14 13 《经济问题》 6 23 《财经科学》 5
4 《统计与决策》 13 14 《山东社会科学》 6 24 《理论学刊》 5
5 《新金融》 12 15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6 25 《农业技术经济》 5
6 《金融经济学研究》 11 16 《金融研究》 6 26 《中国农村经济》 5
7 《国际金融研究》 10 17 《宏观经济研究》 6 27 《社会科学战线》 5
8 《金融论坛》 10 18 《财经理论与实践》 6 28 《当代经济研究》 5
9 《农村经济》 10 19 《福建论坛》 6 29 《西部论坛》 5
10 《当代经济管理》 8 20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6 - 其他期刊 287

来源:根据CNKI检索条件勾选统计。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3.2 研究路径有政策实务和学理探索之分

从发文期刊看,普惠金融研究从政策解读开始,逐渐分化为政策实务和学理阐释两条研究路径。第一,政策实务路径,侧重于普惠金融政策解读、实践探索与案例经验总结。这类文献较多发表于《中国金融》和《上海金融》等期刊,作者多为银行从业人员、管理者和监管机构成员。第二,学理阐释路径,注重从实证角度对普惠金融做学理阐述,学术性、科学性较强。这类文章多发表于《新金融》《金融经济学研究》《国际金融研究》《财经科学》《金融研究》等期刊,作者多来自高校和科研机构。

3.3 研究影响力初步形成

论文被引频次能够直观判断某项研究在其领域内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影响力。表2列举了被引频次排名前20位的论文及其来源期刊,其中被引频次最高的是2013年王婧与胡国辉发表于《金融论坛》的“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其次是焦瑾璞等人2015年发表于《上海金融》的“中国普惠金融发展进程及实证研究”,再之后是谢平等人2015年发表的“互联网金融的基础理论”以及王修华与邱兆祥2011年发表的“农村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理与实证研究”。这些研究以实证为主,内容集中在普惠金融概念性质认识、普惠金融发展测评和普惠金融经济增长效应等方面。综合看,高被引文献所属期刊在金融经济领域的学术影响因子较高,比如《经济学动态》《财贸经济》《国际金融研究》《金融研究》《中国金融》和《上海金融》,但局限在金融经济领域,跨机构、跨地域、跨领域合作研究较为匮乏。

表2   普惠金融领域CSSCI论文被引频次TOP20

排名 文献名称 被引频次 作者 来源期刊 发表时间
1 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610 王婧,胡国晖 《金融论坛》 2013年第6期
2 中国普惠金融发展进程及实证研究 596 焦瑾璞,黄亭亭,汪天都,等 《上海金融》 2015年第4期
3 互联网金融的基础理论 548 谢平,邹传伟,刘海二 《金融研究》 2015年第8期
4 农村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理与实证研究 358 王修华,邱兆祥 《经济学动态》 2011年第2期
5 金融排斥、金融包容与中国普惠金融制度的构建 334 何德旭,苗文龙 《财贸经济》 2015年第3期
6 普惠金融的国际比较研究——基于银行服务的视角 323 郭田勇,丁潇 《国际金融研究》 2015年第2期
7 普惠金融与经济增长 292 李涛,徐翔,孙硕 《金融研究》 2016年第4期
8 普惠金融:一个基本理论框架 233 星焱 《国际金融研究》 2016年第9期
9 普惠金融与小额信贷的比较研究 217 李明贤,叶慧敏 《农业经济问题》 2012年第9期
10 互联网金融与普惠金融的理论及现实悖论 187 丁杰 《财经科学》 2015年第6期
11 互联网金融:本质、现状与趋势 164 孙国茂 《理论学刊》 2015年第3期
12 普惠金融的效用与实现:综述及启示 164 星焱 《国际金融研究》 2015年第11期
13 数字金融能促进创业吗?——来自中国的证据 159 谢绚丽,沈艳,张皓星, 等 《经济学(季刊)》 2018年第4期
14 普惠金融对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158 杜强,潘怡 《经济问题探索》 2016年第3期
15 数字经济、普惠金融与包容性增长 157 张勋,万广华,张佳佳,等 《经济研究》 2019年第8期
16 论普惠:普惠金融的经济伦理本质与史学简析 149 王颖,曾康霖 《金融研究》 2016年第2期
17 发展小额信贷 促进普惠金融 143 吴晓灵 《中国流通经济》 2013年第5期
18 湘鄂豫中部三省农村普惠金融发展评价分析 131 蔡洋萍 《农业技术经济》 2015年第2期
19 普惠金融指数的构建及国际考察 124 马彧菲,朝运 《国际经贸探索》 2014年第1期
20 基于普惠金融视角的我国农村金融改革新方法 123 周孟亮,张国政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9年第6期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3.4 研究合作网络初具雏形

研究者来自金融机构、银保监会等政府部门、高等院校和部属科研院所等多种类型机构,除孙英杰、林春、周孟亮、李明贤等少数学者因对普惠金融做持续追踪形成了合作关系外,大多根据个人研究专长或学术兴趣独立从事研究。独立研究者的研究主题较为分散,研究合作网络还在形成当中,但从发文数量在2篇以上学者的社会关系网络看,已初具雏形(如图2所示)。

图2

图2   普惠金融领域CSSCI论文高产作者(发文量≥2篇)的社会关系网络


从研究者所在机构看,有33家研究机构发文在5篇及以上,其中中央财经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湖南大学、辽宁大学、北京大学和吉林大学发文均在15篇以上,紧随其后的是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和武汉大学,发文在10~15篇(见表3)。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地域,这与政策导向、地区经济发展、科研力量地理分布和各研究机构学科优势有直接关联,从研究经费资助上可见一斑。据不完全统计,获得各级各类研究资助的文献有275篇,占比49.9%,其中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为主(见表4)。

表3   普惠金融领域CSSCI论文高产机构(发文量≥5篇)

排名 研究机构 发文量/篇 排名 研究机构 发文量/篇
1 中央财经大学 23 17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 7
2 湖南农业大学 22 17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7
3 湖南大学 16 20 南开大学 6
4 辽宁大学 16 20 天津财经大学 6
5 北京大学 15 20 天津财经大学 6
6 吉林大学 15 20 云南财经大学 6
7 上海财经大学 14 24 暨南大学 5
8 中国人民大学 11 24 厦门大学 5
8 西南财经大学 11 24 长沙理工大学 5
10 武汉大学 10 24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5
11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9 24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 5
12 山东大学 8 24 安徽财经大学 5
12 济南大学 8 24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5
12 北京工商大学 8 24 四川大学 5
12 南京大学 8 24 湖南商学院 5
12 南京农业大学 8 24 华中农业大学 5
17 对外经贸大学 7

来源:根据CNKI检索条件做勾选统计。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表4   普惠金融领域主要基金类型(资助论文数量≥5篇)

排名 资助基金类型 资助数量/篇
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151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61
3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17
4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 14
5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10
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10
7 湖南省教委科研基金 7
8 江苏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 5

来源:根据CNKI检索条件做勾选统计。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4 国内普惠金融研究焦点与研究主题演进特征

通常文献关键词既是文献研究主题的高度凝练,也是学术文献之精华所在,基于2007年以来普惠金融研究领域高被引文献的关键词计量信息可以判断国内普惠金融研究焦点和研究主题演进趋势。

4.1 研究聚焦于减贫增收、支农支小

应用CiteSpace软件将551个CSSCI样本文献导入,勾选“Keywords”,对出现频次大于10次(含10次)的关键词进行筛选、提炼、挖掘,形成关键词频次、中心性和聚类网络。

根据关键词词频分布情况(表5),2007–2021年国内普惠金融研究主题分布在互联网金融、数字普惠金融、农村金融、小额信贷、金融排斥、精准扶贫、城乡收入差距、数字金融、金融科技、金融发展、金融扶贫和金融发展等。从关键词聚类网络情况看(图3),上述研究基本以“互联网金融”“小微企业”“小额信贷”“农村金融”“金融发展”“精准扶贫”和“数字普惠金融”等为研究重心。

表5   普惠金融领域CSSCI论文关键词频次统计

排名 关键词 频次 中心性 年份 排名 关键词 频次 中心性 年份
1 普惠金融 452 1.61 2009 8 数字金融 14 0.08 2019
2 互联网金融 33 0.18 2014 9 金融科技 12 0.07 2017
3 数字普惠金融 25 0.14 2017 10 金融发展 12 0.17 2015
4 农村金融 23 0.17 2015 11 金融监管 11 0.10 2015
5 金融排斥 17 0.10 2011 10 金融扶贫 11 0.01 2017
6 小额信贷 17 0.09 2010 11 金融包容 10 0.01 2014
7 精准扶贫 17 0.07 2016 12 小微企业 10 0.02 2014

来源:根据CNKI检索条件做勾选统计。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图3

图3   普惠金融领域CSSCI论文的关键词聚类网络


研读样本文献发现,CiteSpace分析难以甄别相同内容的不同表述,因而采用Excel再次对研究主题做提炼整合后发现,国内普惠金融研究以“农村”“小微企业”“包容性增长”“数字普惠金融”“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测量与比较”和“国外经验借鉴”等为研究重心。其中,围绕“农村”出现“农村金融”“精准扶贫”“金融排斥”和“金融监管”等次中心,围绕“数字普惠金融”形成“金融发展”“城乡收入差距”和“包容性增长”等次中心,“小额信贷”与“小微企业”互动并发展出“精准扶贫”和“金融扶贫”等次中心,表明国内普惠金融研究聚焦于减贫增收、支农支小,以互联网金融、数字普惠金融为金融服务渠道,着眼改善金融排斥,为低收入者、农户、农业、小微企业提供小额信贷等金融服务,促进金融市场更具包容性,减少收入差距,与普惠金融初衷基本一致。

4.2 研究主题演进呈现明显的政策导向性

通过CiteSpace时区视图能清晰地观测到普惠金融领域发文数量的变化,在此基础上通过不同文献关键词在不同时间的演进和相互关系,能够观察到“普惠金融”的知识储备与演进历程(如图4所示)。

图4

图4   普惠金融研究时区视图


根据关键词数量与频次变化时间看,普惠金融研究者发表的文献每年都会出现新关键词,如2010年“小额信贷”,2011年“金融排斥”与“城乡收入差距”,2014年“互联网金融”“农村”与“农村金融”,2016年“精准扶贫”与“金融扶贫”,2017年“数字普惠金融”,2021年“数字金融”。从关键词词频强度看(见表6),“小额信贷(6.2846)”是2010–2014年期间的研究热点,“数字普惠金融(5.7453)”是2017年兴起至今的重要热点,通常与“数字金融”“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移动金融”和“手机银行”交叉使用。这一特点表明,国内普惠金融研究具有很强的政府战略服从性、政策导向性,同时对金融科技融入保持高度关注,衍生出新的研究主题,包括助力“三农”发展、包容性发展、缩小贫富差距和城乡收入差距、金融参与精准扶贫等等,对农村金融市场风险的高度关注在2015年衍生出“金融监管”。2021年后,普惠金融研究适应新形势,逐渐出现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相关的研究主题,“数字金融”是其中主导。

表6   普惠金融领域CSSCI论文关键词强度表

关键词 强度 开始年 结束年
小额信贷 6.2846 2010 2014
数字普惠金融 5.7453 2018 2021

来源:根据CNKI检索条件做勾选统计。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4.3 国内普惠金融研究主题演进有明显阶段性

进一步审视CiteSpace时区视图,国内普惠金融研究主题演进过程可划分为两个阶段。

4.3.1 概念引入与学理阐释阶段(2008–2013年)

这一阶段的重点是普惠金融发展背景、普惠金融与小额信贷的区别与联系,以及普惠金融融入中国农村金融市场改革、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等领域。学界公认普惠金融概念虽然产生于国外,却与中国国情、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相契合,因此伴随学界的持续解释与宣传,普惠金融在中国落地生根,逐渐成为一项国家战略,并以小额信贷为功能载体,承担消除金融排斥、舒缓贫困、缩小城乡差距等政策使命。这段时期人们还注意到政策与法律框架(王睿等,2008)[1]、小额贷款公司运营问题(夏园园,2010)[2]等对小额信贷业务发展的制约,进而厘清了普惠金融和小额信贷之间在理论基础、机构类型、服务对象和目标追求等方面的差异(李明贤,叶慧敏,2012)[3],为后续普惠金融减贫效应(洪晓成,2016)[4]、缩小收入差距(王修华,邱兆祥,2011)[5]和普惠金融发展测评(王婧,胡国晖,2013)[6]奠定了学理基础,并促进2013年普惠金融成为国家战略,普惠金融研究成为一种热潮。

4.3.2 研究主题多元化阶段(2014至今)

当普惠金融成为研究热点后,先后有11项法律、38项行政法规、2个司法解释、173个部门规章、17个党内法规提到“普惠金融”,并与“三农”“小微企业”“增收减贫”“精准扶贫”“互联网+”相联系,成为推动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的第一动力。在银保监会、财政部、农业农村部等推广普惠金融试点政策引导与财政专项资金支持下,国内普惠金融研究呈现出鲜明的“中国化”特色,与小微金融、农村金融、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互联网金融、数字普惠金融等紧密联系,从不同角度采取不同方法展开深入研究,例如,从普惠金融和精准扶贫协调共赢出发探究金融扶贫创新路径(周孟亮,2018) [7],从金融新业态角度讨论普惠金融的产业结构升级动力(江三良,侯缓缓,2019)[8] 。2020年之后普惠金融研究主题向乡村振兴汇聚,引入区块链技术深化金融效应促进乡村振兴(李阳,于滨铜,2020)[9],探索普惠金融广度与深度对乡村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影响(熊正德等,2021)[10]

5 国内普惠金融研究一定程度上夯实了学理基石

普惠金融研究缘起于传统金融市场存在的金融排斥现象(financial exclusion),表示某一部分人被排斥在正规金融体系之外无法获得基本金融服务。这类现象20世纪80年代末期首先在发达国家被正式观察到,现在已成为一个全球性课题。普惠金融的诞生顺应了缓解金融排斥、实现包容性发展的需要。根据文献计量分析和时区图,2007–2021年国内普惠金融热点主题主要包括:服务农村和小微企业、包容性增长、普惠金融测算和国际经验借鉴等,初步夯实了“普惠金融功能”“普惠金融发展测量“和“普惠金融发展制约因素”等学理基础,为“十四五”期间普惠金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理论支持。

5.1 研究就普惠金融服务对象与功能达成共识

国内研究首先注重突出普惠金融的服务对象、范围和功能,强调增强金融覆盖率,将农村落后地区、中小微弱群体纳入正规金融体系。

学界对普惠金融的概念基本没有争议,也基本同意以农村落后地区为首要覆盖区域,因为这些地区的储蓄、汇兑等基础性金融需求都很难得到充分满足,金融机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供给需求之间不匹配使得农村金融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进而导致农村贫困固化、城乡差距不断加大。在金融扶贫、金融参与精准扶贫实践过程中,普惠金融被看成一种贫困问题解决机制(蔡则祥,杨雯,2019)[11],在金融产品、渠道和服务创新(贾晋,肖建,2017)[12]以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扩张覆盖范围(程惠霞,杨璐,2020)[13]两大动力之下,将处于“长尾”位置的农村居民、低收入群体、小微个体企业吸纳进金融市场。

在普惠金融减贫功能上,大多数学者采用实证方法验证普惠金融减贫增收机理(何学松,孔荣,2017)[14],但目标达成受政策环境、金融机构动力和金融监管等瓶颈制约(周才云,李伟,2017)[15]。随着互联网技术扩散,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在农村金融市场、精准扶贫领域展现出强大力量(焦瑾璞,2014)[16]

学界普遍认为普惠金融有化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优势(邢乐成,王延江,2013)[17]。小微企业是经济体系不可缺少的细胞,但其生存环境很不乐观,它面临的融资困境除了与自身经营管理混乱有直接关系外,还与政策支持力度、金融基础设施完备性、融资结构合理性、金融监管有效性有关(徐充,张瑀,2017)[18]。从融资结构看,小微企业直接与间接融资占比与其经济贡献率相比是不协调的(郑志来,2019)[19],为此学者在现金-现金流敏感性模型基础上,主张发展互联网金融或数字普惠金融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搜寻成本(李建军,王德,2015)[20]。这一思路被拓展为“金融扶贫高质量发展之路”以服务乡村振兴(谭江华,2021)[21]

5.2 研究重点关注机会均等、经济增长与减贫效应

普惠金融与亚洲开发银行2007年“包容性增长”主题强调的发展机会均等具有本质一致性(贝多广,张锐,2017)[22],两者之间具有天然协作关系,成为研究热点主题,并集中在普惠金融经济增长效应和对收入差距减少效应两个方面,研究路径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是普惠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减贫之间的相关性实证研究。其基本观点是:普惠金融较传统金融更能促进农民增收减贫(陈烨丹等,2021)[23],在政策引导下能强化精准扶贫效果(卢紫珺,陈曦,2020)[24]、促进贫困和低收入人口创业(赵丙奇,李露丹,2020)[25]。这类研究肯定普惠金融对经济增长有积极性,但也发现普惠金融发展与减贫之间存在非线性相关,在发展初期水平较低时减贫效应较明显,且能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随后呈倒U型甚至负向变化(孙继国,2020)[26],长期提振乏力(李建军,韩珣,2019)[27],数字普惠金融虽然较传统普惠金融更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孙继国,赵俊美,2019)[28],但在减贫效应上呈同样规律(陈慧卿等,2021)[29]。受地理区位、发展程度和金融基础差异影响,普惠金融增收减贫效应在不同地区、城乡、贫困县与非贫困县之间存在空间异质性(陈慧卿等,2021;汪晓文,崔晓烨,2020)[29,30],大致规律是中西部地区效果要高于东部地区,在城市更具显著空间自相关性和空间集聚效应(梁榜,张建华,2020)[31]

另一类是对已有模型做验证研究,比如通过经济面板数据(韩晓宇,2017)[32]和不同地区普惠金融发展数据对VEC模型(李建伟等,2015)[33]、VAR模型(赵健,2021)[34] 、DSGE模型(马绍刚等,2021)[35]做验证,证实普惠金融具有促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高整体就业水平、间接减缓贫困等效应,并试图解释普惠金融未能实现目标的深层原因。较早研究将其归为宏观经济、收入差距、接触便利、城乡劳动力结构和金融知识等五类(中国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课题组,2016)[36],后来银行市场集中度(黄慧敏,田颖,2019)[37]、风险容忍度(田霖,韩岩博,2019)[38]、腐败(邹旭鑫等,2019)[39]也被纳入作为制度层面影响因素。

5.3 普惠金融水平测算指标体系基本成型

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测量研究自2013年以来一直是研究热点,通常以“普惠”或“包容”为指向,或对某地区做整体测算,或对不同地域做测度比较(马彧菲,杜朝运,2017)[40],或做收敛性研究,或做影响因素判断(孙英杰,林春,2018)[41]。根据不完全统计,该类研究占样本文献约1/10,以王婧等学者为代表,他们最早开发的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测量指标和影响因素成为后来研究者的参照,比如郭峰等人[42,43]由此开发出互联网金融指数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根据现有测度指标体系,中国普惠金融发展呈动态分布与空间趋同特征(陈银娥,2015)[44],数字普惠金融的地区收敛性、空间集聚性和空间异质性更为突出(王雪,何广文,2020)[45]。后续研究虽然存在截取数据的观察期限、区域、分析方法和侧重点等差异,但研究结论大同小异,因此学界逐渐超越普惠金融水平测度研究,将其与经济增长(刘亦文等,2018)[46]、减贫扶贫、城乡收入差距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张合林,王颜颜,2021)[47]等主题联系起来,进一步提高了研究的应用价值,也推动普惠金融研究的中国化特色更加突出。

5.4 对数字普惠金融解决普惠金融困境寄予厚望

尽管普惠金融能明显促进经济增长,也能化解小微企业、“三农”发展的融资约束,但在传统金融体系与发展模式当中,普惠金融政策执行面临“流于形式”等实践困境。即使在金融供给较为充沛的地区,金融服务门槛与成本仍然很难降低,针对“三农”、小微个体、低收入者的金融排斥仍或明或暗的存在。随着互联网、数字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金融科技提供了解决新方案——互联网金融或数字普惠金融。王金龙、乔成云(2014)[48]及汪晓文、崔晓烨(2020)[30]等学者认为金融科技进步能降低门槛、带来金融包容效应,从而彻底解决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难题。

从技术层面看,数字金融突破空间和物理约束,为地处偏远居民提供平等金融服务机会,促成普惠金融需求与供给有效匹配(温涛,刘达,2019)[49],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减少农村贫困(龚沁宜,成学真,2018)[50],突破“双重排斥”强化互联网金融的普惠效应(吴本健等,2017) [51],显著缓解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约束(梁榜,张建华,2018)[52]。然而,人们也注意到互联网金融固然带来更多投融资渠道和信用消费便利(郭华等,2020)[53],但也日益暴露严重的违约风险与信息泄露问题(李真,2014)[54],严重威胁消费者权益(王宝娜,邬枫,2017)[55],对金融监管提出挑战(葛和平,毛毅翀,2019)[56],要求进一步夯实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理论基础。

从政策层面看,2018年普惠金融白皮书指出“数字普惠金融”是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出路,2019年有5个部门规章分别从金融科技、农村金融、乡村振兴等角度涉及数字普惠金融,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精神直接决定了其发展方向和应用范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及其有效衔接,以及推进共同富裕,预计会产生很多富有中国情境的研究成果。

此外,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近年来也呈上升态势,以李明贤(2017)[57]、唐文婷(2018)[58]等人为代表,强调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是普惠金融重要内容,离不开积极的政府行为。

6 新形势下国内普惠金融研究发展方向

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方法,通过梳理551篇CSSCI样本文献,发现国内普惠金融研究以2013年为界分成两个阶段,分别解决了特定时期任务并取得相应研究成果,厘清了普惠金融概念、理论框架和发展路径,特别是与小额信贷之间的关系和区别;明确了普惠金融减贫增收功能;建构完善了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测度标准体系;对金融科技应用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研究较为广泛;初步展开了普惠金融监管、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研究。结合新冠疫情预后经济社会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等实际需求看,普惠金融国内研究呈政策导向性与不均衡性,与现实社会需要结合的范畴比较狭窄,需要扩充学科基础、采纳多元研究方法和进一步结合中国情境。

6.1 现有研究的扩展与提升可能

第一,从发文期刊、关键词聚类、研究主题看,国内普惠金融研究集中在金融经济领域,虽然研究主题异质性比较显著,但学科单一,跨学科研究较为匮乏,研究者之间合作关联尚未建构,关系普惠金融深化发展的社会、制度和科技逻辑有待展开。

第二,从研究理论和学科基础看,现有研究基本遵循金融或经济学研究范式,普惠金融理论尚未完善,未能吸收企业社会责任、慈善资本主义、公共服务动机等公共管理、公共政策研究成果,以致普惠金融实践难以兼顾“普”与“惠”,不能有效解释和解决实践中普惠金融“异化”现象,严重影响了金融扶贫效果,也会影响“十四五”时期金融参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及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第三,从研究方法看,大多数研究以规范化实证研究为导向,虽然富于科学性严谨性,但是普惠金融在不同地区的实践及其成效并不一定都能通过模型建构和面板数据来验证,有些经验总结以叙事为载体,极富中国特色,但未能形成抽象层面的理论建构与规律归纳,造成实践与理论之间脱节,无法对国际社会传递普惠金融发展的“中国智慧”。

6.2 未来研究的创新方向

9 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在现行标准下如期脱贫是彪炳史册的功勋,但“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刚刚脱贫的深度贫困地区如“三区三州”仍存在返贫致贫风险,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十分艰巨,新冠肺炎疫情对低收入等弱势群体金融健康度的影响还在延续。在此背景下,普惠金融研究必然与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等历史新使命密切联系,未来研究的创新方向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三点。

第一,跨学科延展研究主题,打破学科壁垒。普惠金融不是一个单纯的金融或经济问题,而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公共问题,应当从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社会学、公共政策、政府治理等多学科角度拓宽研究领域,建立跨学科协作网络。例如,从社会学角度讨论普惠金融需求者社会关系网络对信贷技术创新的影响,思考金融技术、社会网络与普惠金融发展的联动关系;从社会学角度思考普惠金融促进性别平等和社会平等;从公共政策角度研究普惠金融政策执行评估;从素质教育和教育技术角度思考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金融能力建构、预防金融欺诈风险等问题;从人力资本角度探索普惠金融对低收入家庭投资教育、培训、健康与可就业能力的促进作用。

第二,引入质性研究方法,与规范实证方法相结合,不仅注重科学性与严谨性,也注重将多样化的普惠金融实践样本及其蕴含的知识、规律转化为理论建构,创建有中国文化情境与制度环境特色的普惠金融发展模式,从而增强政策、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协同性,深化普惠金融规律研究并指导实践,避免停留于政策解读,也避免止步于减贫效应或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数理模型验证。

第三,尝试建构中国情境中的普惠金融理论,包括普惠金融减贫机制和普惠金融增权使能机制。就本质而言,普惠金融是减少贫困的治理工具,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的重要部分,采用计量模型验证普惠金融功能只完成了一半任务,基本没有考虑中国文化、制度和技术情境的影响,有必要加强普惠金融发展中文化、制度或技术的调节效应或中介效应研究。现阶段对数字普惠金融的研究还着眼于金融可达性、金融渠道便利性,尚未阐释清楚数字技术蕴藏的普惠金融逻辑,对信贷资金投放、资金配置和金融风险聚集等问题缺少持续关注。因此可考虑运用案例方法挖掘普惠金融供给者和需求者的行动机理,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扎根理论和调查统计方法等多种方法分析普惠金融减贫影响因素、普惠金融减贫增权使能的演进规律。值得重视的是,普惠金融赋予弱势群体、小微企业同等金融服务权利,但权利不能自动转化为能力。何学松与孔荣(2019)[59]、谭燕芝与彭千芮(2019)[60]等学者证实,金融素养决定着金融能力,金融能力影响着金融行为,间接作用于减贫。因此,普惠金融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领域发挥作用,金融教育是一个关键环节,可采用多元方法研究金融机构、社会组织、教育部门和政府监管机构在这一环节的角色及其作用机制。

综上所述,普惠金融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复杂公共课题,在建设小康社会、脱贫攻坚和共同富裕方面有其独特作用,数字金融或金融科技是大势所趋,它如何改变普惠金融实践和政策执行,需要引入新的学科知识和理论基础,从不同学科理论视角,采取不同研究方法,促进政策、理论与实践融合,这是国内普惠金融研究长远发展的基石,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考虑的“第一性”问题。

参考文献

王睿, 明悦, 蒲勇健.

普惠性金融体系下中国农村小额信贷机构的研究分析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5):28-34.

[本文引用: 1]

夏园园.

普惠金融视角下小额信贷机制发展研究

湖北社会科学, 2010, (9):88-91.

[本文引用: 1]

李明贤, 叶慧敏.

普惠金融与小额信贷的比较研究

农业经济问题, 2012, 33(9):44-49+111.

[本文引用: 1]

洪晓成.

普惠金融理论与我国农村金融扶贫问题调适

山东社会科学, 2016, (12):83-87.

[本文引用: 1]

王修华, 邱兆祥.

农村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理与实证研究

经济学动态, 2011, (2):71-75.

[本文引用: 1]

王婧, 胡国晖.

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金融论坛, 2013, 18(6):31-36.

[本文引用: 1]

周孟亮.

普惠金融与精准扶贫协调的路径创新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8(2):149-156+162.

[本文引用: 1]

江三良, 侯缓缓.

金融包容性发展为结构升级带来新动力了吗?——基于金融新业态和地区比较分析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4):28-36.

[本文引用: 1]

李阳, 于滨铜.

“区块链+农村金融”何以赋能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功能、机制与效应

社会科学, 2020, (7):63-73.

[本文引用: 1]

熊正德, 顾晓青, 魏唯.

普惠金融发展对中国乡村振兴的影响研究——基于C-D生产函数的实证分析

湖南社会科学, 2021, (1):63-71.

[本文引用: 1]

蔡则祥, 杨雯.

普惠金融与金融扶贫关系的理论研究

经济问题, 2019, (10):26-31+86.

[本文引用: 1]

贾晋, 肖建.

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普惠金融创新发展研究

理论探讨, 2017, (1):70-75.

[本文引用: 1]

程惠霞, 杨璐.

中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空间分布与扩散特征

经济地理, 2020, (2):163-170.

[本文引用: 1]

何学松, 孔荣.

普惠金融减缓农村贫困的机理分析与实证检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7(3):76-83.

[本文引用: 1]

周才云, 李伟.

普惠金融助力精准扶贫的适应性、瓶颈制约与创新路径

理论探索, 2017, (6):95-99.

[本文引用: 1]

焦瑾璞.

移动支付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应用分析与政策建议

中国流通经济, 2014, 28(7):7-10.

[本文引用: 1]

邢乐成, 王延江.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研究:基于普惠金融的视角

理论学刊, 2013, (8):48-51.

[本文引用: 1]

徐充, 张瑀.

基于普惠金融视角的我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问题探析

江西社会科学, 2017, 37(2):222-228.

[本文引用: 1]

郑志来.

金融结构、普惠金融与小微企业融资体系构建

当代经济管理, 2019, 41(8):85-90.

[本文引用: 1]

李建军, 王德.

搜寻成本、网络效应与普惠金融的渠道价值——互联网借贷平台与商业银行的小微融资选择比较

国际金融研究, 2015, (12):56-64.

[本文引用: 1]

谭江华.

后脱贫时代推动金融扶贫高质量发展研究

理论探讨, 2021, (1):99-104.

[本文引用: 1]

贝多广, 张锐.

包容性增长背景下的普惠金融发展战略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7, (2):5-12.

[本文引用: 1]

陈烨丹, 范云芳.

农村金融发展减贫动态效应的实证分析

统计与决策, 2021, (3):162-166.

[本文引用: 1]

卢紫珺, 陈曦.

包容性金融发展减贫效应的实证检验

统计与决策, 2020, (9):142-146.

[本文引用: 1]

赵丙奇, 李露丹.

中西部地区20省份普惠金融精准扶贫的效果评估

农业经济问题, 2020, (1):104-113.

[本文引用: 1]

孙继国, 韩开颜, 胡金焱.

数字金融是否减缓了相对贫困?基于CHFS数据的实证研究

财经论丛, 2020, (12):50-60.

[本文引用: 1]

李建军, 韩珣.

普惠金融、收入分配和贫困减缓——推进效率和公平的政策框架选择

金融研究, 2019, (3):129-148.

[本文引用: 1]

孙继国, 赵俊美.

普惠金融是否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基于传统和数字的比较分析

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 (10):179-189.

[本文引用: 1]

陈慧卿, 陈国生, 魏晓博, .

数字普惠金融的增收减贫效应——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经济地理, 2021, 41(03):184-191.

[本文引用: 2]

汪晓文, 崔晓烨.

普惠金融减贫效应的区域性差异及门槛特征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金融发展研究, 2020, (1):1-10.

[本文引用: 2]

梁榜, 张建华.

中国城市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空间集聚及收敛性研究

财经论丛, 2020, 255(1):54-64.

[本文引用: 1]

韩晓宇.

普惠金融的减贫效应——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金融评论, 2017, 9(2):69-82+125-126.

[本文引用: 1]

李建伟, 李树生, 胡斌.

具有普惠金融内涵的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分配的失衡调整——基于VEC模型的实证研究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15, 31(1):110-116.

[本文引用: 1]

赵健.

河南省普惠金融发展对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影响——2006-2018年基于VAR模型的经验分析

中山大学学报, 2021, 38(1):22-27.

[本文引用: 1]

马绍刚, 白当伟, 汪天都, .

普惠金融与实体经济:DSGE模型与实证检验

上海金融, 2021, (1):44-54.

[本文引用: 1]

中国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课题组.

普惠金融的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甘肃金融, 2016, (3):10-14.

[本文引用: 1]

黄慧敏, 田颖.

我国银行业市场集中度对金融包容的影响研究

金融与经济, 2019, (7):67-72.

[本文引用: 1]

田霖, 韩岩博.

金融包容的影响因素与短板解析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9, (10):1-10.

[本文引用: 1]

邹旭鑫, 何超, 宋顺锋.

腐败与金融包容性国际经验研究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9, 40(5):30-46.

[本文引用: 1]

马彧菲, 杜朝运.

普惠金融指数测度及减贫效应研究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7, 38(5):45-53.

[本文引用: 1]

孙英杰, 林春.

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收敛性——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检验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2018, 33(2):89-98.

[本文引用: 1]

郭峰, 孔涛, 王靖一.

互联网金融的空间集聚效应分析:来自互联网金融发展指数的证据

国际金融研究, 2017, (8):75-85.

[本文引用: 1]

郭峰, 王靖一, 王芳, .

测度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编制与空间特征

经济学(季刊), 2020, 19(4):1401-1418

[本文引用: 1]

陈银娥, 孙琼, 徐文赟.

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的分布动态与空间趋同研究

金融经济学研究, 2015, 30(6):72-81.

[本文引用: 1]

王雪, 何广文.

中国县域普惠金融发展的空间非均衡及收敛性分析

现代经济探讨, 2020, (2):41-49.

[本文引用: 1]

刘亦文, 丁李平, 李毅, .

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测度与经济增长效应

中国软科学, 2018, (3):36-46.

[本文引用: 1]

张合林, 王颜颜.

数字普惠金融与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收敛性研究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21, (1):9-18.

[本文引用: 1]

王金龙, 乔成云.

互联网金融、传统金融与普惠金融的互动发展

新视野, 2014, (5):14-16.

[本文引用: 1]

温涛, 刘达.

农村金融扶贫:逻辑、实现与机制创新

社会科学战线, 2019, (2):65-71+281+2.

[本文引用: 1]

龚沁宜, 成学真.

数字普惠金融、农村贫困与经济增长

甘肃社会科学, 2018, (6):139-145.

[本文引用: 1]

吴本健, 毛宁, 郭利华.

“双重排斥”下互联网金融在农村地区的普惠效应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94-100+190.

[本文引用: 1]

梁榜, 张建华.

中国普惠金融创新能否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

中国科技论坛, 2018, (11):94-105.

[本文引用: 1]

郭华, 张洋, 彭艳玲, .

数字金融发展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地区差异研究

农业技术经济, 2020, (12):66-80.

[本文引用: 1]

李真.

互联网金融体系:本质、风险与法律监管进路

经济与管理, 2014, 28(5):51-57.

[本文引用: 1]

王宝娜, 邬枫.

警惕互联网金融威胁消费者权益

人民论坛, 2017, (32):104-105.

[本文引用: 1]

葛和平, 毛毅翀.

数字普惠金融下网络借贷平台监管的博弈分析

经济问题, 2019, (4):41-47.

[本文引用: 1]

李明贤, 唐文婷.

普惠金融发展中的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研究

农村经济, 2017, (12):50-55.

[本文引用: 1]

唐文婷李明贤.

普惠金融的政府行为与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财经科学, 2018, (11):3-14.

[本文引用: 1]

何学松, 孔荣.

金融素养、金融行为与农民收入——基于陕西省的农户调查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34(2):1-11.

[本文引用: 1]

谭燕芝, 彭千芮.

金融能力、金融决策与贫困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9, (2):62-77.

[本文引用: 1]

本文利用2013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通过因子分析法构建居民金融能力指数,运用Probit模型、工具变量法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金融能力对贫困的影响以及金融能力、金融决策与贫困之间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1)无论是绝对贫困还是相对贫困,金融能力能够显著抑制贫困的发生,且城镇地区相较农村地区更明显。(2)金融能力对贫困的影响既存在“抑制效应”,也存在“偏离效应”,两者之间呈现正“U”型关系。(3)经中介效应模型计算可知,在“抑制效应”下,金融能力可以通过改善金融决策来缓解居民贫困状况。具体而言,在三种不同的贫困状况衡量方式下,金融决策的中介效应占比分别为2542%,2296%和21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