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文借鉴期刊影响因子的概念,定义了一个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所发表论文影响力的指标——国家论文被引强度(NCI),计算了1991–2014年间中国科研机构在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论文的NCI。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科研机构在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论文的影响力总体上不断升高,近5年在这两个刊物上发表(含参与发表)的全部论文和作为第一著作单位发表的论文的平均被引强度都已经超过期刊自身的影响因子,对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起到了正贡献,而且已经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及日本等科技发达国家相当。
近年来,我国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的数量快速增长,其中SCI检索论文位居世界第2位,仅次于美国。同时,中国科研机构(不包括港澳台科研机构)在Nature和Science等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的研究论文也呈快速增长态势(表1)。但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中国在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影响力到底如何?这些论文是具有同样的高影响力还是属于“拖后腿”?为此,本文选择Nature和Science两种期刊为研究对象,基于研究论文(article)和综述(review)两种文献类型,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对中国科研机构所发表论文的影响力进行了分析。
分析一个国家或一个机构所发表论文的影响力,通常采取的指标是所发表论文的总引用频次或篇均引用次数。但这两个指标都受到发表论文总数的影响,而且二者作为累积指标,虽然可以用于反映一个国家整体的科学研究水平,但难以用于反映其现行状态和动态发展趋势。而期刊影响因子作为一个阶段性特征指标,能够反映期刊的现行状态和发展趋势。本文借鉴期刊影响因子的概念,定义了国家(或机构)论文被引强度(NCI或ICI)的概念,从而通过文献计量角度来分析一个国家科学研究的现行状态和发展趋势。本文定义NCI2为:
同样,定义国家论文5年被引强度(NCI5)为:
本文分别计算了我国科研机构在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含参与发表)的全部论文、作为第一著作单位发表的论文(包括完全由我国科研机构完成的论文)以及完全由国内科研机构完成的论文在1993–2014年的NCI2(图1和图2)。
结果显示,无论是Nature还是Science,我国发表论文的NCI2总体上不断上升,但因论文数量较少,单篇论文的引用情况对NCI2的影响较大,因此呈现出大幅度波动特征;此外,无论是参与发表的全部论文,还是作为第一著作单位的论文,我国科研机构在Nature和Science发表论文的近5年平均被引强度(图1和2中的水平线)都大于期刊自身的影响因子。因此,至少是近5年,我国科研机构发表的论文对Nature和Science起到了正贡献。
本文进一步比较了2008–2014年间中国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和日本在Nature和Science发表论文的NCI2(图3)。结果显示:中国不仅在全部论文的NCI2上总体超过上述科技强国,而且作为第一著作单位发表的论文的NCI2也不逊色于上述国家。这表明,对于Nature和Science这种高水平期刊,基于文献引用展现出的影响力,中国已经不亚于上述科技强国。
作为对上述结果的补充,本文检索统计了中国与上述5个国家在Nature和Science发表论文的总体情况(表2和3)。结果显示,中国虽然在发表论文总数、总被引频次以及h指数等方面落后于上述国家,但篇均被引频次却有不俗的表现:中国在Nature发表的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位居第4位,与位居第2和3位的美国和德国相近,领先于法国和英国;而在Science发表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已经超过上述国家,位居第1位。
虽然论文质量是决定论文影响力的关键因素之一,但论文影响力的高低并不完全取决于论文质量,也不能完全代表论文质量。事实上,对于特定期刊,其发表的论文基于同一标准,虽然具体到单一论文在水平上可能存在差异,但这种差异并不体现为国别上的差异,在统计上可以认为具有同等水平。因此,国家间论文影响力的差异并不反映、也不取决于论文自身水平的差异,而论文的水平也不是直接决定影响力国家间差异的因素。国家间论文影响力的高低主要受到发表论文规模、学科分布和不对等引用等因素的影响。
发表论文规模对NCI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论文数量作为分母,论文数量增加必然有降低NCI的趋势;二是在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的规模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整体科研实力,会有助于对该国家发表论文的认可度和关注度,可对被引强度提高产生正面效应。目前,我国科研机构在Nature和Science发表论文的规模相对较低,尚处于快速增长期,发文规模与NCI呈现正相关(图4)。
不同学科论文的被引用次数差别很大,因此对NCI的贡献也有显著差别。就我国科研机构在Nature和Science发表的论文看,生命科学对NCI的篇均贡献最高(每篇论文对NCI的贡献定义为文章发表后两年被引用次数之和),物质科学次之,地球科学最低(图5)。同时,近年来,我国科研机构在Nature和Science发表的地球科学(包括古生物)论文所占份额快速下降,由超过70%下降到低于20%;生命科学论文所占份额明显上升,由低于10%上升到高于50%;物质科学论文则缓慢上升(图6)。图6显示,NCI5与生命科学论文份额成正相关关系、而与地球科学份额成反相关关系,这反映出学科分布演变对一个国家所发表论文的被引强度的影响。
不对等引用也是影响一个国家论文影响力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对于科技欠发达或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的国家。导致不对等引用的主要因素有引用者对他国研究成果的不信任和歧视,以及对特定期刊和特定国家的论文的引用偏好等原因,也有自身语言方面以及论文结构与逻辑的完整性等方面的原因。虽然近年来我国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快速发展,不对等引用已经有很大改观,但这种情况依然存在。图1~3均显示,我国科研机构在Nature和Science发表或参与发表的全部论文的NCI最高,作为第一著作单位的论文的NCI次之,而完全由国内完成的论文的NCI最低。这在统计上暗示,随着我国科研机构对论文的贡献度的提高,基于引用的论文影响力在降低,这实际上反映出不对等引用对我国论文影响力的影响。以下具体案例也可反映出这种不对等引用的存在。
案例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周琪在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285(25):19483-19490]上发表的论文与美国科学家Konrad Hochedlinger在Nature[465(7295):175-181]上发表的论文在研究内容和结论上一致,发表的时间基本同时(周琪的论文正式发表于2010年6月18日,Konrad Hochedlinger的文章正式发表于2010年5月13日,不过周琪的论文在线刊登的时间早于Konrad Hochedlinger),但周琪的论文的被引次数仅相当于Konrad Hochedlinger论文的三分之一(表4)。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也是相关研究领域的知名刊物,得到相关领域科研同行的关注,因此这种引用差别的出现固然有科研同行对不同期刊的引用偏好的原因,也有引用时对作者及其机构有目的选择的因素。
案例二: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徐国良与美国科学家张毅的背靠背研究工作2011年9月2日同期发表在Science[333(6047):1303-1307和1300-1303]上,但徐国良论文的被引次数要比张毅论文的被引次数略少一些(表5)。
我国科研机构在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论文的影响力总体上不断提升,近5年在这两个刊物上发表(含参与发表)的全部论文和作为第一著作单位发表的论文的平均被引强度已经超过期刊自身的影响因子,对期刊起到了正贡献。研究表明,目前我国科研机构在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的论文的影响力已经达到期刊本身代表的水平,而且在被引强度上已经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科技发达国家相当。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