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宇宙之博大 察万物之精微

反映世界科学发展态势的学术期刊

科学观察, 2015, 10(5): 39-43
doi: 10.15978/j.cnki.1673-5668.201505004
公共卫生、环境卫生与职业卫生领域研究进展
郑玉新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 北京 100050;


公共卫生学以人群为研究对象,以持久改善全人群健康为目标,运用现代医学知识和方法来研究环境对健康影响的规律,阐释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相互关系,为公共卫生策略与措施的制定和效果评价提供依据,从而达到控制疾病和保障人群健康的目的。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在充分利用有益环境因素和控制有害环境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职业卫生学是研究职业环境与职业人群健康的关系,其研究对象主要是劳动条件和环境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其目的是创造适合人体生理要求的劳动条件,研究如何使工作适合于人,又使每个人适合于自己的工作,使劳动者在身体、精神、心理和社会福利诸方面处于最佳状态。公共卫生、环境卫生与职业卫生在保障和促进人群健康、预防疾病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疾病预防控制活动的基础支柱学科之一。

公共卫生、环境卫生与职业卫生领域的基本研究内容

(1)人群健康或者疾病的流行特征和现状

主要研究疾病流行在不同人群、时间和空间的分布规律,以及影响疾病或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和干预效果。人群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以及队列研究为循证医学提供不同层次的证据,这些证据在临床治疗方案、人群干预措施和医疗卫生管理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

(2)环境和遗传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和致病效应及其机制

研究外源因素(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的作用、生物体的反应程度、发生频率和作用机制,对这些作用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为确定安全限值和采取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此外,还包括研究在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相互作用下疾病和健康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

(3)环境、饮食以及生活习惯等环境因素对健康或疾病的影响及其防治

针对人群接触的各种因素,包括人群生活环境中有可能对人体造成损害的各种因素,提出防护措施;探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及人体的需要量、食品污染的原因及有效的防护措施,还包括社会因素和生活习惯对健康或疾病影响的研究。

(4)特殊人群的健康问题和疾病预防控制

针对特殊人群或者人群的特殊阶段,如少年儿童、妇女和老龄人口,研究生命不同阶段的健康保护和疾病预防等问题。

(5)风险评估与卫生标准

综合人群流行病学、毒理学、环境卫生、职业卫生、营养与食品卫生等研究结果,对生产和生活环境中某些因素进行风险评估研究,综合社会和经济因素,研究制定卫生标准。

(6)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人体对环境因素的反应

研究环境与机体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环境污染物在细胞水平、蛋白质、基因水平的相互作用,探索环境因素与健康效应或疾病的因果关系。研究劳动者在从事各种职业劳动过程中的健康与卫生问题,以劳动者的健康在职业活动过程中免受有害因素侵袭为目的,其中包括劳动环境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以及防止职业性危害的对策。创造合理的劳动工作条件,使所有从事劳动的人员在生理、精神、社会适应等方面都保持健康,预防职业病和与职业有关的疾病。

公共卫生、环境卫生与职业卫生领域的国际热点问题

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国际公共卫生、环境卫生与职业卫生领域近10年中受同行高度关注的重要成果(高被引论文)进行关键词的聚类统计,观察到若干热点研究方向,结合作者了解的研究进展,分别举例如下。

(1)流行病学研究

流行病学主要研究人群健康和疾病分布的决定性因素,并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制订和评价防治对策。它围绕时间、地点(空间)和人群的各种特性开展研究,包括各种传染病、慢性病、健康状态等,研究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其中,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疾病或者健康的时间、空间和人群的分布特征;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探讨发病的病因和影响因素;实验流行病学是在分析性流行病学的基础上,通过控制有关因素在人群中进行实验,观察干预措施的效果。在流行病学领域,对肿瘤、糖尿病和自杀等常见疾病的流行特征、影响因素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尤其是对生活习惯、吸烟和遗传因素影响的研究。应用荟萃分析和系统综述的方法,对多个类似的结果进行汇总和综合,以获得最高级的循证医学证据也受到国际同行的重视。

(2)大气污染与健康或疾病的关系

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导致大气污染日益严重,公众更加关注大气中的颗粒物和污染化学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大气污染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病以及肿瘤等重要疾病的关系的研究,以及应用环境毒理学方法对空气中有害物质的致病机制的研究,一直是该领域中的热点问题。

(3)生活习惯与慢性病预防

体育锻炼、饮食和营养等生活习惯相关因素是导致青少年和成人肥胖的重要因素,而肥胖是许多慢性疾病的原因。因此,研究这些因素影响肥胖的规律,可以为很多慢性病控制中预防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基础,同时对干预对策的有效性进行投入/效益评价,寻找简便、高效的干预方法,也是公共卫生研究的重要内容。

(4)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与人群健康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是指能够通过干扰生物或人体内保持自身平衡和调节发育过程以及天然激素的合成、分泌、运输、结合、反应和代谢等过程对生物或人体的生殖、神经和免疫系统等功能产生影响的外源性化学物质。由于这些外源性化学物质的类激素样作用在极低浓度下就可以产生生物效应,因此研究这类物质对人群的内分泌、生殖、神经和免疫系统的影响及其致病机制成为环境卫生和职业卫生研究新的热点之一。

(5)重金属污染与健康

环境中接触的重金属污染主要包括铅、汞、锰、镉、铬、砷和硒等。这些重金属在环境中难以降解,持久存在,并可以通过食物链富集从多种途径进入体内,并长期存留,产生健康危害。从现场暴露环境、人群健康效应、作用机制多方面研究重金属与健康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是制订和修改卫生标准的需要,也是采取预防措施的基础。

中国公共卫生、环境卫生与职业卫生学的国际地位

将中国公共卫生、环境卫生与职业卫生学的学术影响力指标与世界主要国家相比较,可以基于以下3组统计数据评估其在国际上的地位:在2002–2011年的10年间,中国公共卫生、环境卫生与职业卫生学领域发表的SCI论文从150篇增加到581篇,世界排名从第17名上升到第12名;表征学术影响力的被引频次从世界排名第17位上升到第15名;受国际同行高度关注的高被引论文从世界排名第17名上升到第15名。中国公共卫生、环境卫生与职业卫生学无论从研究规模(论文数量)还是从学术影响力(被引频次)来看,近10年来的国际地位稍有提升。但是,与一些先进国家(日本除外)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在学术影响力方面。需要提及的是,2011年中国在上述3项指标上都强于日本。尽管如此,中国公共卫生、环境卫生与职业卫生学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尚不尽如人意。论文数量固然还需要增加,但科研成果质量的提高更应该成为今后中国公共卫生领域研究发展的重中之重。

在中国公共卫生、环境卫生与职业卫生领域研究队伍和研究规模扩大的同时,当务之急是努力提高研究质量,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不断扩大国际影响。该领域快速发展阶段集中在20世纪的80年代和进入21世纪以来的这十几年。尤其是近10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公共卫生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国家对该领域的经费投入不断增加、机构建设不断加强、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水平呈不断提高的趋势,国际影响也在逐步扩大。但是,由于我国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公共卫生、环境卫生和职业卫生问题正是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曾经历过的,因此,研究的内容不免有重复性和追踪性的特点,致使研究内容和机构规模与国际整体水平有一定差距。但是,我国的人群特点和现场优势尚没有被充分发掘,这正是中国公共卫生、环境卫生与职业卫生领域潜在的发展契机。

近年来,中国公共卫生、环境卫生与职业卫生领域也取得了一些引起国际同行高度关注的成果,特别是在针对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公共卫生问题所开展的研究工作,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2008年,Lancet就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发表专刊,从不同角度报道中国的医疗卫生现状及对策,其中3篇论文与公共卫生有关,分别系统全面地论述和报道了中国关于伤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传染病的流行特征、危险因素和控制对策及措施等公共卫生问题。针对病原体的分离鉴定和疫苗研制这个传染病预防控制中的重要科学问题,我国对H1N1疫苗疗效的人群研究和疫苗上市后安全性监测的研究报告以及H5N1流感病毒在中国南方家禽中的进化和变异等的研究结果,分别发表在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Lancet上,对新发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机制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中国人群中糖尿病和精神疾病的流行现状和特点、预防和控制效果的研究方面,我国流行病学家针对吸烟归因死亡分析研究,提供了中国人群吸烟归因死亡的重要数据,为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在电子垃圾的重金属污染研究中,中国学者报道了电子垃圾拆解地区儿童血铅的水平与职业和环境重金属污染的关系。对大气污染与死亡的相关分析发现了季节、性别等影响因素。此类具有中国环境污染特色的研究报告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我国学者关于环境中有害因素对健康影响的研究也有特色和优势,如对砷和氟与儿童智力关系的研究发现,高氟高砷饮水地区的儿童智力发育受到不良影响。此外,在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后,针对奶粉三聚氰胺检测以及对CdSe量子点毒理学的研究工作受到广泛关注。我国在生物标志物方面的研究也在国际范围内产生较大影响,其中包括基因多态性与肺癌的易感性标志物研究;暴露于多环芳烃、三氯乙烯、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丁二烯、铅和铬人群暴露、效应和易感性标志物研究。

公共卫生、环境卫生与职业卫生学未来研究方向

随着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对公共卫生领域的需求日益增加。这一领域的研究成就在改善人群健康状态、预防控制疾病和提高期望寿命等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今后一段时间,该领域的工作重点将从以疾病为重心转移到以研究人群健康或人类发展为中心,这是达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目标的必然发展之路。其研究范围不限于预防和控制传染性疾病的措施和对策,还包括通过改善生活习惯、行为、合理饮食和营养、体育锻炼以及改善社会保障环境等综合措施控制以及预防慢性病和伤害等。系统地长期监测和分析研究人群健康或者疾病的时间、地区、不同人群的分布,以及物理、生物、社会、文化和精神行为等影响健康与疾病的所有因素,也是今后的重要研究内容。

化学物质、物理因素及致病微生物对环境的污染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因此,控制和减少环境污染引起的健康危害是环境与健康研究面临的重大挑战,其研究工作的重点包括:全方位评价环境污染物暴露水平的暴露组学研究,进行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影响及人体负荷的系统性连续监测,开展环境污染与人体交互作用导致疾病和健康损害的研究,包括空气污染与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疾病及肿瘤关系的研究,受污染的饮水、食物与肿瘤、生殖内分泌及心脑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化学物质的生态效应与潜在危害的研究,全球环境或气候变化(如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对健康影响的研究等。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针对人的生命进程的3个阶段的健康需要(即生命的准备、生命的保护和晚年的生活质量)提出了保护健康与预防疾病的卫生战略。它涵盖了生命过程全部阶段的研究,尤其是对儿童、生育期妇女、老年人群处于生命进程敏感时期的特定人群疾病和健康问题是研究的热点之一。此外,针对暴露于特定作业环境因素的职业人群的职业病研究和生活环境中化学元素异常地区人群的地方病研究,对于认识和明确一些化学物或者元素与疾病的关系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对保护这些特殊人群健康有重要意义。

循证公共卫生由于能为特定公共卫生问题提供最新、最好和最可靠的信息,能保证公共卫生决策基于相关科学证据,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流行病学研究是循证公共卫生的重要基础,流行病学研究证据无论在有效性、外推性、适宜性等方面都是无可替代的。因此,研究和提供有价值的、可供循证之用的研究成果,尤其是高质量的人群队列研究和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结果是促进循证公共卫生发展的重要基础。

作为公共卫生的重要基础学科的预防医学正在向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生物学以及社会医学等其他学科整合的方向发展,以协同解决公共卫生问题为目标,公共卫生与医学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已成趋势:对病原体的研究和疫苗的研究在解决传染病的控制问题上已发挥重要的作用;新的检测与分析技术,如大分子质谱、基因组、蛋白质组技术和表观遗传技术,不断被应用于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研究中;毒理学作为环境卫生学中一门研究外源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有害作用的应用学科,可为确定安全限值和采取公共卫生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该学科提出的风险评估概念在公共卫生中得到广泛应用。

附表
2002–2011年公共卫生、环境卫生与职业卫生TOP20国家/地区(按2011年SCI论文数量、引文数量和高被引论文数量排序)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References

Resource
PDF downloaded times    
RichHTML read times    
Abstract viewed times    

Share
Export

External search by key words


External search by authors
郑玉新     


Related articles(if a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