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English
新闻公告
More
化学进展 2007, No.011 上一期 后一期 返回主页

特约稿
基元化学反应态态动力学研究*
戴东旭,杨学明
2007, 19 (11): 1633-1645 |
出版日期: 2007-11-14
摘要
化学反应动力学是化学领域最基础的学科之一,量子态分辨的基元化学反应动力学在最为基本的原子与分子的层次上对化学反应的机制提供深刻的理解。该领域的科学家们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和高精度的理论计算,使得态态反应动力学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实验和理论的相互结合极大地促进了我们对化学反应本质的认识。本文从实验研究的角度,通过对实验技术的发展和对H2O光解离、H+H2、F+H2、Cl+H2、OH+H2、F+CH4等具体实例的态态动力学研究的简介,概况介绍了过去二十年里态态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所取得的进展,希望借此为读者提供对化学反应动力学领域的一个概略认识。
综述与评论
无定形碳的逆向蒙特卡洛法建模*
朱育丹,吕玲红,陆小华
2007, 19 (11): 1646-1652 |
出版日期: 2007-11-14
摘要
作为一种很有前景的建模方法,逆向蒙特卡洛法(Reverse Monte Carlo 简称RMC 法)在无定形碳结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阐述了RMC 法对于无定形碳材料结构识别的意义,简介了该法的基本原理,同时针对使用RMC 法建立无定形碳结构模型时遇到的两大难点:即模拟结构的真实性问题和大尺寸孔网络的建模问题,综述了该方法的改进和发展趋势。几何约束和能量约束的使用,提高了模拟结构的真实性;具有介孔的多孔碳模型的建立,将成为今后研究的热点。
自组装有机纳米功能材料*
庄小东,陈彧,刘莹,蔡良珍,林楹
2007, 19 (11): 1653-1661 |
出版日期: 2007-11-14
摘要
大量研究发现自组装材料可以具有导电、电致发光、光-电转换等优异功能。由简单到复杂的自发组装过程无处不在, 在此基础上已经制备出了功能化染料膜、有机/无机杂化结构的组装膜、传感器、太阳能电池、光通讯元件等功能膜材料和器件。通过分子自组装形成共价键合的、具有稳定和结构可控的材料结构在生物系统中是非常重要的,如今它已日渐成为非生物学研究的焦点,有理由相信它最终将成为一门重要的技术,帮助我们制造大量复杂有用的功能材料。本文介绍了有机自组装材料的结构、自组装方法及其在应用方面取得的一些进展。
i氨合成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林炳裕,王榕,林建新,杜书伟,魏可镁
2007, 19 (11): 1662-1670 |
出版日期: 2007-11-14
摘要
高稳定性、高活性、低成本的氨合成催化剂的研究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本文从载体的制备和改性方法、钌活性组分还原与负载、助剂的机理及其作用等方面简要地介绍了氧化物负载钌催化剂的最新研究进展,此外,结合密度泛函理论的计算和实验研究成果,介绍了合金型催化剂特别是熔铁型合金催化剂、氮化物金属合金体系及负载型多金属氨合成催化剂的研究现状,指出了氧化物负载钌催化剂及合金型催化剂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展望了氨合成催化剂的发展前景。
树枝状有机电致发光材料*
孟宪乐,朱为宏,田禾
2007, 19 (11): 1671-1680 |
出版日期: 2007-11-14
摘要
高度有序、三维结构的树枝状大分子(Dendrimers)作为功能有机材料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与传统的小分子和高分子发光材料相比,树枝状化合物在发光材料方面的应用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树枝状发光材料的发光特性可以方便地由中心核的调换不同的荧光染料来实现,另外大量的表面功能团和不同的代数可供选择来得到一些有趣的性质,如载流子传输功能、区域隔离效应、溶解性和天线效应等。该类型的发光材料已被认为是第三类电致发光材料。本文简要介绍近期树枝状分子在有机电致发光材料领域中的研究进展,评述树枝状分子在该研究领域所特有的优势,重点介绍了树枝状化合物的设计及其对应的性质,并进一步展望树枝状分子未来在有机电致发光领域的研究前景。
有机/聚合物顶发射发光器件*
侯林涛,黄飞,曹镛,刘彭义
2007, 19 (11): 1681-1688 |
出版日期: 2007-11-14
摘要
有机/聚合物顶发射发光器件可以解决传统底发射发光器件的一系列不足。高性能顶发射发光器件的实现,首先必须优化器件结构,其次对电子注入材料和空穴注入材料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从提高顶发射器件中电子注入和空穴注入方法入手,综述了国内外有机/聚合物顶发射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展历史,研究现状,最新进展及以后的发展方向。

共混型聚合物太阳电池原理及研究进展*

於黄忠,彭俊彪
2007, 19 (11): 1689-1694 |
出版日期: 2007-11-14
摘要
共混聚合物光电池是一种将电子给体材料与电子受体材料混合的新型异质结光电池,这种新型太阳能电池由于增大了异质结的表面积,减少了光生激子的复合,互穿网络结构有利于电荷的传输,再加上其成本低,工艺简单,大面积制备等优点,近年来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聚合物光电池的研究进展,讨论了聚合物光电池的基本原理,解释了表征光电池中各个物理量(开路电压VOC、短路电流ISC、填充因子FF、能量转换效率η),分析了制作工艺,材料,电极等因素对器件性能的影响,说明了国内外聚合物光电池研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溶致液晶及其在纳米结构材料合成中的应用*
郭睿劼,张宝泉,孙远,刘秀凤
2007, 19 (11): 1695-1702 |
出版日期: 2007-11-14
摘要
有序纳米结构材料是一类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新材料,在分离、催化、传感器等领域的应用潜力巨大。近年来,利用溶致液晶模板合成纳米结构颗粒和薄膜材料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包括新纳米结构金属和半导体材料的合成、由过渡金属水合物与表面活性剂构建的新液晶体系、溶致液晶与其它模板结合制备具有多级孔结构的新材料、影响液晶体系及纳米结构材料有序性与稳定性的关键因素、以及纳米结构形成机理等方面的内容。本文就上述几个方面的近期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与综述,并展望了利用溶致液晶模板合成纳米结构材料需要进一步深入开展的内容,有助于化学、化学工程和材料科学等领域的相关研究工作。
液相法制备(亚)铁磁性纳米材料*
赵涛,孙蓉,冷静,杜如虚,张治军
2007, 19 (11): 1703-1709 |
出版日期: 2007-11-14
摘要
(亚)铁磁性纳米材料因其特殊的磁学性能,在生物、医药、电子器件、军工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亚)铁磁性纳米金属铁、钴、镍以其合金和铁氧体的液相制备方法,包括沉淀法、水热/溶剂热法、微乳液法、多元醇工艺、热分解法、溶胶-凝胶法和超声化学法等;详细介绍了这些方法的反应机制和发展现状以及应用上述方法制备相关纳米材料的过程;分析了有关(亚)铁磁性纳米材料能够实现产业化的制备方法的发展趋势。
稳定的ZrO2基SOFC中CeO2夹层的制备方法和作用机制*
朱晓东,孙克宁,周德瑞
2007, 19 (11): 1710-1717 |
出版日期: 2007-11-14
摘要
Sm、Gd和Y掺杂的CeO2夹层是解决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电极和电解质间物理化学性质不相容问题的最佳材料,已经展示出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介绍了CeO2粉体的各种合成方法以及对粉体性能的影响。综述了制备CeO2夹层薄膜的各种方法,其中包括直流反应磁控溅射(Reactively direct current magnetron sputtering)物理方法;火焰辅助气相沉积(Flame assisted vapor deposition,FAVD)和溶胶凝胶法(Sol-gel)等化学方法;电泳沉积法(Electrophoretic deposition, EPD)、丝网印刷法(Screen printing)和浸渍涂布法(dipping deposition)等陶瓷成型方法,评述了这些方法的优缺点,详细介绍了近年来采用上述方法制备的CeO2夹层薄膜的性能以及对电池性能的改进,论述了CeO2夹层提高电池性能的作用机制。综合分析了这些制备方法的异同和特点,指明了该领域的发展前景。阐述了开展CeO2夹层研究对我国SOFC发展的重大意义。
分子氧氧化醇的研究进展
刘俊华,王芳,徐贤伦
2007, 19 (11): 1718-1726 |
出版日期: 2007-11-14
摘要
鉴于分子氧具有经济、环保、易得的优势,本文从均相催化、多相催化以及新材料的角度阐述了近年来液态醇选择氧化到醛酮的进展。着重介绍了过渡金属作为活性组分构成的催化体系,较详细的对新催化材料的研究做了一下归类,并对其在醇的氧化反应中的应用做了介绍,认为传统催化领域的研究仍然具有魅力,同时新材料的开发与运用在未来的具有诱人的前景。
氮氧自由基TEMPO:选择氧化醇的高效有机小分子催化剂*
杨贯羽,郭彦春,武光辉,郑立稳,宋毛平
2007, 19 (11): 1727-1735 |
出版日期: 2007-11-14
摘要
醇被氧化为相应的醛或酮是有机合成中重要的官能团转换反应之一。自从Anelli法(TEMPO/NaBr/NaOCl)发现以来,由于所具有的醇被氧化为相应的醛或酮是有机合成中重要的官能团转换反应之一。自从Anelli法(TEMPO/NaBr/NaOCl)发现以来,由于所具有的高活性和高选择性, 有机小分子催化剂2,2,6,6-四甲基哌啶-1-氧自由基(TEMPO)催化醇的氧化反应成为温和条件下醇选择氧化的一个重要方法,并在实验室和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最近有关TEMPO催化醇氧化反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开发用于分子氧对醇绿色氧化的催化体系和目的在于实现催化剂回收再用的TEMPO固载化研究两个领域上。本文以此为重点,综述了TEMPO催化醇氧化反应的发展和最近研究进展。
N-羟基邻苯二甲酰亚胺及其类似物催化下的分子氧氧化反应
许海峰,唐瑞仁,龚年华,刘长辉,周亚平
2007, 19 (11): 1736-1745 |
出版日期: 2007-11-14
摘要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N-羟基邻苯二甲酰亚胺(NHPI)及其类似物催化下分子氧氧化的各种反应,并对它们的催化机理作了简要介绍。NHPI与过渡金属离子组成的催化体系能高效的催化乙烷氧化为乙酸、环烷烃氧化为二元羧酸、甲苯氧化为苯甲酸、烯烃氧化为环氧化物、炔烃氧化为炔酮、酰胺氧化为酰亚胺;NHPI单独使用能催化金刚烷发生氧化羰基化反应、催化氧化醇制取过氧化氢;NHPI与有机助催化剂如:偶氮二异丁腈、溴化季铵盐、蒽醌、醇等也能催化分子氧氧化反应。
“Dutch”拆分研究进展
孙凤霞,付德才,于奕峰,郭军永,张丽丽
2007, 19 (11): 1746-1753 |
出版日期: 2007-11-14
摘要
本文综述了第一代Dutch拆分、第二代Dutch拆分及反义Dutch拆分的拆分机理和研究进展,并展望了Dutch拆分的应用前景。Dutch拆分能以高收率和近于100%ee值与所有的实验消旋体迅速形成非对映体的结晶。第一代Dutch拆分中Family拆分试剂在形成非对映体晶体过程是典型的固溶体行为。在第二代Dutch拆分中,成核抑制剂改变了非对映异构体的亚稳区宽度,溶解度较大的非对映体盐比溶解度较小的非对映体盐的结晶温度下降得更多,使溶解度较小的非对映体盐更容易析出。
点击化学及其应用*
李娟,段明,张烈辉,蒋小慧
2007, 19 (11): 1754-1760 |
出版日期: 2007-11-14
摘要
点击化学反应选用易得原料,通过可靠、高效化学反应快速合成大量新化合物,且反应条件温和、产物收率高和不需要专门的分离提纯。本文介绍了点击化学(click chemistry)的一些基本概念,综述了点击化学作为一种新的合成方法在药物中的先导化合物库、糖类化合物、天然化合物、生物大分子和高分子中聚合物上的应用,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受体型有机光伏材料苝二酰亚胺*
霍利军,韩敏芳,李永舫
2007, 19 (11): 1761-1769 |
出版日期: 2007-11-14
摘要
苝二酰亚胺作为一种典型的n型材料,具有可见光区强吸收、光和热稳定性较高等突出优点,近年来应用到有机光伏达电池中。本文介绍了苝二酰亚胺及其各种衍生物的结构和性质,综述了其用作有机光伏受体材料(包括小分子型苝二酰亚胺材料、含苝二酰亚胺受体单元的给体-受体双功能分子和含苝二酰亚胺受体单元的给体-受体双缆型聚合物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
水溶性导电聚苯胺的制备*
陈卉,马会茹,官建国
2007, 19 (11): 1770-1775 |
出版日期: 2007-11-14
摘要
水溶性聚苯胺在防腐涂料、电磁屏蔽、生物医学等领域有重要应用前景。该文结合本研究组在水溶性聚苯胺自支撑膜方面的研究进展,总结了水溶性聚苯胺的制备方法,并重点综述了用嵌段和接枝等共聚法制备的水溶性聚苯胺及其共聚机理,提出水溶性导电聚苯胺今后的研究方向。
聚合物纳米复合电介质*
黄兴溢,江平开,金天雄,柯清泉
2007, 19 (11): 1776-1782 |
出版日期: 2007-11-14
摘要
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能够发挥纳米材料在电、磁、光等方面的优越性,也具有聚合物在易成型等方面的优点,正成为电介质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在介电性能方面的研究概况,主要涉及了电导、介电强度与空间电荷、介电常数、介电损耗以及局部放电等方面的研究。最后展望了今后研究的方向。
聚类卟啉金属配合物*
王荣民,赵明,何玉凤,郝二霞,申国瑞
2007, 19 (11): 1783-1790 |
出版日期: 2007-11-14
摘要
为模拟天然卟啉所具有的特殊生理活性,结构与性能各异的多种金属卟啉被合成并应用于许多领域。实际上,天然金属卟啉是在特定天然高分子-蛋白质营造的空穴中才能发挥其独特的性质,因此,类卟啉金属配合物的高分子化逐渐受到关注,并在载氧、催化、导电等领域取得重要成果。基于结合方式不同,高分子类卟啉金属配合物可分为高分子担载类卟啉金属配合物与聚类卟啉金属配合物。其中,后者以稳定的类卟啉环作为高分子链,不但使高分子骨架稳定,而且活性中心与类卟啉金属配合物之间有效间隔,同时活性中心相对密集,使其表现出较高的稳定性与活性。线形与平面型聚金属卟啉与金属酞菁表现出良好的导电性与催化活性;手性Salen席夫碱易于聚合得到线形或网状聚Salen希夫碱金属配合物,其表现出较强的催化活性、高ee值和可循环性。异双核聚类卟啉金属配合物也表现出较强的催化活化分子氧性能。
聚硼硅氮烷陶瓷前驱体分子结构设计和合成*
孔杰,张国彬,刘勤
2007, 19 (11): 1791-1799 |
出版日期: 2007-11-14
摘要
聚硼硅氮烷是制备高性能硅硼 碳氮(SiBCN)复相陶瓷的主要聚合物前驱体,在耐高温、抗氧化高性能陶瓷领域中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分4个方面,即基于硼吖嗪的聚硼硅氮烷、侧基含有环硼氮烷或单硼烷的聚硼硅氮烷、基于多官能硼烷构筑的聚硅氮烷和含硼聚硅基碳化二亚胺,从聚硼硅氮烷分子结构设计、改性、合成及在多维尺寸材料中初步应用的角度综述了该领域国内外研究的新进展,指出了聚硼硅氮烷陶瓷前驱体设计合成研究发展中值得关注的新方向。
碳薄膜电极材料在电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郏建波
2007, 19 (11): 1800-1805 |
出版日期: 2007-11-14
摘要
由于具有一系列的优点,碳材料被广泛地应用于电分析化学。新型碳电极材料的开发及其性质研究对电分析化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最近文献报道了一些制备新型碳薄膜电极材料的方法,因为制备方法不同,这些碳薄膜材料的电化学性质如电位窗、稳定性、导电性也显著不同。人们对电位窗宽、背景电流低、稳定性高、表面不易被电极产物钝化的碳薄膜电极材料的研究非常活跃。本文综述了采用不同方法制备的一些碳薄膜电极材料如硼掺杂的金刚石薄膜、无定形碳和纳米晶体碳薄膜材料等在电分析化学中应用。

双光子荧光探针研究及其应用*

黄池宝,樊江莉,彭孝军,孙世国
2007, 19 (11): 1806-1812 |
出版日期: 2007-11-14
摘要
双光子荧光显微成像兼具诸如近红外激发、暗场成像、避免荧光漂白和光致毒、定靶激发、高横向分辨率与纵向分辨率、降低生物组织吸光系数及降低组织自发荧光干扰等特点而显著地优于单光子荧光显微成像,为生命科学研究提供了更为锐利的工具。而用于像离子的含量及其对生理的影响、离子参与的生理活动机制、离子与分子的作用、特定分子的分布及其相互作用等方面研究的双光子荧光探针,是实现成像的关键。双光子荧光探针的研究旨在促进双光子荧光显微镜应用的发展,促进生命科学、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动双光子荧光探针所隶属的化学这一学科的发展。因此对双光子荧光探针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该文综述了双光子荧光显微成像的优点、双光子荧光探针设计的原理及双光子荧光探针在离子分析方面的应用,并展望了这类荧光探针的发展趋势与应用前景。
综述与评论
多维液相柱色谱
丛景香,林炳昌
2007, 19 (11): 1813-1819 |
出版日期: 2007-11-14
摘要
多维液相柱色谱分离分析复杂样品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多维液相柱色谱的近期发展,详细讨论了二维液相色谱的实现,其中包括固定相、流动相的选择、温度变量的作用以及两维间切换的实现,并对多维液相柱色谱的应用现状进行了总结。
手性传感器研究进展*
翁文,韩景立,陈友遵,黄晓佳
2007, 19 (11): 1820-1825 |
出版日期: 2007-11-14
摘要
手性工程的崛起对简单、经济、快速、实时、在线的手性检测技术提出了挑战。手性传感器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在手性电化学传感器、基于石英晶体微天平的手性质量化学传感器及手性光学传感器方面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各种传感器的制备及其在手性检测中的应用,并展望了该领域的发展前景。
电动泵技术研究进展
马继平,陈令新,关亚风
2007, 19 (11): 1826-1831 |
出版日期: 2007-11-14
摘要
电液动力学(EHD)研究的是在流体上施加电场后流体的流动。在微分析系统中,EHD的主要应用是电动泵(EKP)技术即电泳泵和电渗泵两个主要泵技术。这些独特的泵技术被广泛应用在推动极小截面的管道中化学和生物流体流动,管道尺寸从平方毫米到平方微米量级,甚至纳米通道量级。近年来,电渗泵出现了填充床、整体柱、平行多通道、纳米通道和微孔膜等各种新的形式,显示了其在微分析系统中的集成化和在毛细管液相色谱、流动注射分析和药物输送等应用研究中的潜力。本文对电动泵技术进行评述。
秸秆超(亚)临界水预处理与水解技术*
赵岩,王洪涛,陆文静,李冬
2007, 19 (11): 1832-1838 |
出版日期: 2007-11-14
摘要
秸秆的资源化特别是乙醇化技术由于其技术可行性和产物高值化受到了广泛关注。预处理与水解是乙醇化的关键过程。目前针对秸秆的转化已经开展了多种化学或生物技术的研究,其中超(亚)临界技术与传统技术相比显示了独特的优势,如更高的反应速率、不需催化剂、无产物抑制等。本文在总结秸秆传统预处理与水解技术的基础上,对秸秆超(亚)临界水预处理与水解的过程和机理,特别是超临界亚临界组合技术的研究现状、工艺及其相关研究的进展进行了综述和分析,并阐述了超临界亚临界组合技术首先在超临界水中打破纤维结构进行初级水解,再通过亚临界反应将初级水解产物低聚糖进一步水解为葡萄糖的基本原理。最后对超(亚)临界技术在秸秆资源化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